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陈菊梅:医者仁心,传染病防治的璀璨明星

    2025-02-24 12:54 浙江金华

    陈菊梅:医者仁心,传染病防治的璀璨明星

    一、早年求学与励志启航

    1925年11月10日,陈菊梅出生于浙江天台的一个普通家庭。尽管家境贫寒,她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她曾对母亲说:“没有书读,没有大学念,我会死掉的!”这份对知识的执着追求,驱使她步行千里参加高考,最终如愿考入浙江医学院。在校期间,她刻苦钻研,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为日后的医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留学苏联与回国奉献

    1954年,陈菊梅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留学的传染病学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她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全部功课均获得满分5分,并提前一年毕业,赢得了导师的高度赞誉。回国后,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条件艰苦的解放军302医院,投身于传染病防治事业。从此,她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全部倾注在了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土地上。

    三、攻克肝炎,创造奇迹

    面对当时中国“肝炎大国”的严峻形势,陈菊梅挺身而出,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药物研制的艰难征程。她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为患者听诊,连命都敢豁出去。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她因过度劳累患上了多种疾病,但为了消除炎症病灶,安心科研攻关,她毅然摘掉了扁桃体,切除了阑尾,甚至在47岁时分三次拔光了所有牙齿。她的这种拼命精神,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她首个发现并应用了“五味子降酶”,创造了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由85%以上降至38%的惊人奇迹。此外,她还带领团队研制出了“肝得安”系列蜜丸、“复方鳖甲软肝片”等抗肝纤维化新药,以及“赤丹退黄颗粒”等治疗淤胆型肝炎的新药,为肝病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四、非典战役中的巾帼英雄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全国。78岁的陈菊梅临危受命,第一时间走进病房,亲自为患者听诊,并主持了针对北京地区非典患者的第一次专家会诊。她还在媒体上积极宣传非典防治知识,成为第一个在央视接受访谈的医学专家。她主编了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并开辟了期刊专栏,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防疫指导。在非典攻坚战中,她连续创造了多个“第一”,为抗击非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汶川地震中的大爱无疆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83岁的陈菊梅不顾羸弱的身体,坚持前往灾区工作。她走遍了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提出“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3项重要建议,为灾后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她的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赢得了灾区人民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深切敬意。

    六、荣誉满载,淡泊名利

    陈菊梅的一生,是奋斗与奉献的一生。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干部保健工作特殊贡献奖”“最美医生”、原总后勤部“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一代名师”“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巾帼抗非典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4年,她因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被中央军委记二等功。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和光环,她始终保持着淡泊名利的心态,把更多的机会和荣誉让给了年轻人。

    她主编著作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她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不仅造福了无数病患,也为中国传染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菊梅女士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为中国传染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是一朵美丽的“菊梅花”,也是人们口中的“救命奶奶”。她的一生,如同一部感人至深的传奇史诗,激励着无数后来者继续前行。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