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今日雨水

    2025-02-17 23:21 浙江台州

    雨水,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恰似春天派来的温柔信使,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前后,当太阳黄经精准抵达330°时,便悄然降临,为大地带来生机与希望。

    雨水节气的渊源,可追溯至古老的黄河流域文明。彼时,先民们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对自然的变化有着敏锐而深刻的洞察。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在那个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清晰地感知到,寒冬的坚冰逐渐消融,漫天的雪花悄然化作绵绵细雨,飘落于广袤的大地之上。降雨的逐渐增多,不仅润泽了干涸的土地,更为万物的复苏孕育了无限的可能。“雨水”这一节气名称,便是古人对这一气候现象的精准概括,它承载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以及对生命轮回的敬畏与期盼。

    雨水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冬季向春季的过渡,气温开始回升,降水逐渐增加。此时,天地间的阳气开始上升,阴气逐渐消退,万物在雨水的滋润下,渐渐苏醒,准备迎接新的生命旅程。这一节气的划分,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记录,更是古人顺应天时、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雨水三候

    雨水时节,大自然宛如一位神奇的指挥家,以其独特的方式奏响了一曲美妙的生命乐章。“一候獭祭鱼”,当水面的冰块缓缓融化,清澈的河水重新流淌,水獭们便欢快地跃入水中,展现出它们高超的捕鱼技巧。它们敏捷地穿梭于水中,迅速锁定目标,将捕获的鱼儿一一摆放在岸边。那整齐排列的鱼儿,仿佛是水獭们为大自然献上的祭品,故有“獭祭鱼”之说。这一独特的行为,不仅是水獭的生存本能,更成为了雨水时节一道别样的风景,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生机。

    “二候鸿雁来”,五日之后,在温暖阳气的感召下,大雁们开始了它们的北归之旅。这些来自南方的候鸟,仿佛是春天的使者,带着对北方故土的眷恋,成群结队地向着北方的天空振翅高飞。它们的身影在湛蓝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如同灵动的音符,奏响了春天的序曲。“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大雁的归来,预示着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大地即将迎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三候草木萌动”,又过了五日,在春雨的滋润和阳气的鼓舞下,沉睡了一冬的草木们纷纷苏醒。它们小心翼翼地探出嫩绿的新芽,仿佛是一个个好奇的孩子,张望着这个崭新的世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的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雨水时节草木初萌的景象。那若有若无的草色,是春天最温柔的笔触,为大地披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薄纱。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木的绿意越来越浓,大地被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所覆盖,展现出无限的活力与希望。

    雨水时节的民俗风情

    雨水节气,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这些习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拉保保”,又称撞拜寄,是四川等地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在雨水节这一天,父母们带着孩子来到热闹的集市上,为孩子寻找一位合适的干爹。这一习俗的由来,源于人们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古人认为,为孩子找一个干爹,能够借助干爹的福气和力量,保佑孩子平安顺遂、健康成长。在寻找干爹的过程中,充满了趣味和惊喜。有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去“撞”干爹,即孩子在集市上随意走动,碰到的第一个成年男性,就有可能成为孩子的干爹。这种随机的方式,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神秘色彩。一旦找到合适的干爹,双方会举行简单的仪式,交换礼物,从此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拉保保”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孩子的关爱,也反映了当地浓厚的人情世故和传统文化氛围。

    “送节接寿”是雨水节气的另一项重要习俗,主要流行于四川成都等地。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出嫁的女儿和女婿会精心准备礼物,前往父母、岳父母家中送节。女婿会送上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寓意“接寿”,希望长辈们能够健康长寿,福寿安康。女儿则会送上用“寄生”炖制的猪蹄等滋补品,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寄生”,即桑寄生,是一种具有滋补功效的中药材,与猪蹄一起炖煮,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这一习俗,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增进了家庭之间的亲情和温暖,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关爱。

    “回娘屋”是出嫁女儿们翘首以盼的日子。在雨水节这一天,她们会带着丰厚的礼物,满心欢喜地回到娘家,与父母亲人团聚。生育了孩子的妇女,会带上精心准备的罐罐肉,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罐罐肉通常是用猪肉、豆类等食材炖煮而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对于久未怀孕的妇女,母亲则会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寄托着对女儿早日孕育新生命的美好期盼。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和幸福,母亲希望通过这条红裤子,为女儿带来好运和福气。“回娘屋”这一习俗,让亲情在岁月的流转中得以延续和升华,成为了人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占稻色”是流行于华南稻作地区的一项有趣习俗。人们通过爆炒糯米花,根据米花的成色和数量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收成。在噼噼啪啪的爆炸声中,糯米花在锅中绽放,仿佛是一场绚丽的烟火表演。人们相信,米花越白、越多,就意味着当年的稻谷收成越好。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

    雨水节气饮食起居

    在饮食方面,雨水节气有着独特的讲究。北方地区素有吃驴打滚的习俗,这道传统美食以糯米面为主要原料,裹上豆沙馅,再撒上黄豆面,口感软糯香甜,深受人们喜爱。驴打滚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能够为人们在寒冷的初春时节提供充足的能量。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雨水时节应少吃生冷、肥甘厚腻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此时,人体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过多食用生冷食物会导致脾胃虚寒,影响消化吸收。而肥甘厚腻的食物则容易滋生湿热,引发身体不适。因此,宜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芹菜、春笋等。这些蔬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此外,适当饮用大麦茶等饮品,有助于消滞醒脾,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大麦茶具有健脾消食、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雨水时节饮用,能够帮助人们缓解脾胃不适,保持身体健康。

    起居方面,尽管天气逐渐回暖,但昼夜温差依然较大,因此“春捂”仍然是关键。不要过早地脱去厚重的衣物,以免感受风寒。“春寒料峭,冻杀年少。”这句俗语形象地说明了初春时节气温变化无常,容易导致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因此,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身体的温暖。同时,由于雨水增多,室内可能会出现回潮现象,要及时使用吸湿剂等物品,保持室内干爽,避免湿气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湿气过重会导致身体出现关节疼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

    易经卦象,蕴含天地哲理

    在《易经》的深邃智慧体系中,雨水节气对应的是第11卦泰卦,上坤下乾,三个阴爻在上,三个阳爻在下。这一卦象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象征着阴阳交合、天地通泰。坤为地,乾为天,地在上而天在下,看似颠倒,实则体现了阴阳交感、上下相通的和谐状态。在雨水时节,天地间的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交泰,万物得以生长发育。正如《彖传》中所说:“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这一卦象提醒着人们,在雨水时节,要顺应自然的变化,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只有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获得吉祥和幸福。

    雨水节气的中医养生

    雨水节气,中医养生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艾叶煮水泡脚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养生方式。艾叶性温,味辛、苦,具有散寒除湿、温经通络的功效。通过泡脚,艾叶的有效成分能够通过皮肤渗透到体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体质虚寒、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来说,艾叶泡脚更是一种不错的养生选择。在泡脚时,可以加入适量的艾叶,将水加热至适宜的温度,浸泡双脚15-20分钟,直到身体微微出汗为止。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能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

    艾灸大椎、涌泉等穴位,也是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大椎穴位于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艾灸大椎穴能够起到疏风解表、清热通阳的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感冒、咳嗽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是肾经的起始穴位。艾灸涌泉穴能够起到滋阴补肾、强身健体的作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在艾灸时,要注意控制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一般来说,艾灸的距离以皮肤感觉温热为宜,每次艾灸10-15分钟即可。

    摩腹也是一种不错的养生方法。通过轻轻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在摩腹时,可以仰卧在床上,放松身体,将双手搓热后,放在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消化,还能起到缓解便秘、预防腹部疾病的作用。

    早起梳头,不仅可以整理仪容,还能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让人神清气爽。头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分布着许多经络和穴位。通过梳头,可以刺激这些经络和穴位,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在梳头时,可以选择一把木质梳子,从额头开始,沿着头部的经络向后梳理,每次梳理100-200下,每天早晚各一次。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还能起到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的作用。

    然而,在养生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雨水时节湿气渐重,要注意防潮除湿,避免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人体,引发关节疼痛、风湿等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末梢感觉减退,对温度的感知不敏感,容易在泡脚时被烫伤。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泡脚时,要严格控制水温,一般以37℃左右为宜。艾灸时要注意控制距离和时间,避免烫伤。在艾灸过程中,如果感觉皮肤发烫或疼痛,应立即停止艾灸,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雨水节气,如同一首悠扬的诗篇,诉说着大自然的温柔与美好;又如一把智慧的钥匙,开启了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门。让我们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时节里,顺应自然,呵护身心,感受生命的无限可能,在岁月的流转中,与大自然一同谱写一曲美妙的生命之歌。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