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悠悠长河中,先辈们凭借非凡智慧与勤劳双手,创造出无数实用又高效的农具。而在我记忆深处,垛柱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别样的光芒。它外表质朴无华,却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与无穷智慧,是世代劳动人民在漫长劳作中孕育出的智慧结晶,更是他们聪明才智的生动彰显。
垛柱,在广袤大地的不同地域、多样方言里,有着五花八门的称谓,像担柱、担棒、短柱等等。尽管名称各异,其核心功能却始终如一:为农民分担挑担时的重压,让负重前行变得相对轻松。从功能用途划分,这种实用农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型垛柱,主要用于日常各类物品的挑运;另一类是专用的毛竹垛柱,专为背运毛竹而生。虽说二者皆由坚硬木棍制成,可因用途不同,毛竹垛柱在制作工艺与外形设计上,和普通垛柱有着显著差别。
通用型垛柱,通常是一根与使用者肩部齐平的木棍,质地坚实且富有韧性。它直径约四五厘米,上宽下窄,选材多为质地坚硬的木材,制作过程饱含匠心。先用锯子将木棍精准截成与使用者肩部齐高的长度,再在顶端精心打磨出与扁担外形契合的凹槽。紧接着,在离顶端四五厘米处,巧妙地削出一段长约十厘米、逐渐向下倾斜的平面。当削至距木棍外圆二厘米深时,一个带扣头的凹槽便完美成型。这凹槽至关重要,挑担人行走或中途休息时,能将扁担稳稳卡在上面,极大地减轻了肩部负担。凹槽制作完成后,制作者还会用木工刨细致地将木棍刨得光滑圆润,避免扎手。如此一来,一根完美的通用型垛柱便大功告成。倘若条件允许,还会在垛柱的着地部位镶嵌一个铁箍圈,防止因长期使用磨损而缩短长度。
相比之下,毛竹垛柱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复杂。它的头部外形与普通垛柱大相径庭,这是为了适配背运毛竹时的特殊需求。毛竹垛柱不仅要求质地坚硬,木棍的其中一头还需天然形成Y形,以便在制作时巧妙塑造出稳定的Y口,这样在“垛”着休息时,就能稳稳地叉住一捆毛竹。所以,从选材到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格外用心,确保毛竹垛柱能完美胜任背运毛竹的重任。
垛柱,这看似平凡无奇的工具,实则是农民劳作时的得力助手。它不仅助力农民更轻松地完成繁重的搬运任务,还在艰苦劳作中给予他们信心与力量。有人形象地说,垛柱就像是使用者的第三只脚,让他们在蜿蜒山路或陡峭上坡时也能走得稳稳当当。上坡时,借助垛柱的支撑,如同拄着拐杖助力前脚向上迈进;下坡时,紧紧握住垛柱拄地,能让前脚保持平稳。从物理学角度来讲,三角支架结构最为稳定,而此时的垛柱,恰恰成为了人体稳定结构的重要支撑。
除此之外,垛柱还有着独特的“隐藏技能”。因其长短、大小适中,握在使用者手中,就像一根哨棒,关键时刻能充当防身或反击的武器。在乡村的山间小径上,一旦遭遇恶犬或有毒蛇类的攻击,垛柱便能瞬间化身农民的“护命符”,助他们在危机关头转危为安。虽说这种用法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殊时刻,垛柱总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神奇功效。
不过,想要熟练驾驭垛柱并非易事,其中蕴含着不少技巧与经验。初次尝试的人,往往会觉得有些棘手。使用垛柱的技巧,首先体现在“挡”的环节。挑担时,若担子在右肩,垛柱就放在左肩;反之,担子在左肩,垛柱就置于右肩。安放时务必找准方向,也就是说,放在肩上的垛柱必须与扁担呈直角。倘若角度偏了,不仅无法发挥垛柱的作用,反而会碍事,影响挑担效率。放置时,还要将斜坡形顶端的扣头与扁担紧密卡住,否则同样起不到效果。一旦卡得不牢固,挑的担子就会晃来晃去,难以保持平衡。
其次是“垛”的技巧。这要求使用者对担子的重心了若指掌,才能精准地将垛柱稳稳搁在扁担的重心位置,让担子平稳如山。新手由于经验匮乏,常常会让担子出现前倾或后仰的情况,难以掌控平衡。所以,熟练掌握“垛”的技巧,对挑担人而言至关重要。
除了分担重量,垛柱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挑担途中提供便利的休息方式。在长途跋涉的搬运过程中,农民们需要适时停下来歇脚。这时,垛柱便能大显身手。他们可以将垛柱稳稳“垛”在地上,再把扁担搁在上面,这样就能腾出手来擦汗、喝水或者抽上一袋烟。有时,他们还会把垛柱靠在墙壁或树上,让自己能有片刻放松的机会,稍稍缓解疲惫不堪的身体。
在浙东宁绍平原的姚江之滨,坐落着我深爱的家乡。在分田单干政策实施之前,村民们以生产队为单位,共同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稻谷成熟的季节,是村民们最为忙碌的时光。沉甸甸的稻谷担子,压得每个人的肩膀仿佛要被压垮。他们必须借助垛柱的力量,才能将这些满载希望的稻谷搬运到临时存放点。每次挑着稻谷赶路时,正值晌午,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却还得咬牙坚持走完那段漫长的路程。挑谷的队伍里,男女老少、强壮与瘦弱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每个人的肩上都承载着生活的重量,但他们眼神中始终闪烁着对生活的希望,步伐虽沉重,却坚定地迈向未来。每当大家停下来“垛”着休息时,都会挺直腰杆,尽情享受这片刻的轻松。那些头戴草帽的劳动者,会摘下草帽当作扇子,用力地呼啦啦扇个不停,试图驱赶暑气,带来一丝清凉。而头脑灵活的人则会开上几句玩笑,引得众人开怀大笑,暂时忘却了身上的疲惫。还有些人会低声细语地分享着村里的新鲜事儿,比如谁家的儿子即将娶妻,哪家的女儿即将出嫁。这些看似琐碎的闲聊,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仍清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刚高中毕业不久的我,投身于修河堤的劳动中。那时,村里还没有以机械为动力的运输工具,就连畜力车辆也极为罕见,更别提汽车了。大队负责人推荐我加入青年突击队,专门负责搬运沉重的石头到修河堤的工地。有一次初夏的傍晚,队长要求我们二十位队员在晚上从公社供销社仓库挑运水泥到修河堤的工地。那段路程足足有六七里远,每个人要挑两包水泥,一包就重达百斤,一担便是二百斤的重压。因为返回时已是夜晚,这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那是一个月色黯淡的夜晚,我们二十名突击队员排成一列纵队,整齐地行进在乡间小路上。队长站在队伍最前方,一声令下,我们便迈着坚定的步伐出发了。垛柱在前后碰撞,发出乒乒乓乓的声响,与我们的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在夜空中回荡。那时的垛柱,就像战士行军时扛着的钢枪,随着我们行走的节奏,一上一下有韵律地摆动,场面既壮观又令人动容。
行进途中,有几位队员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号子,那激昂的声音与沿途树林中虫鸟的鸣叫声相互交融,奏响了一曲独特的交响曲。我们沿着乡间小路,在树丛下、河水旁蜿蜒前行。每当队长喊一声“垛一垛”,我们就会条件反射般地迅速取出垛柱,稳稳地立在地面,再小心翼翼地搁上扁担。那一刻,仿佛所有的疲惫都随着垛柱的支撑而烟消云散。我们会摘下头上的帽子当作扇子轻轻扇动,或者用褂子布轻轻擦拭额头密密麻麻的汗珠。
短暂的休憩过后,我们再次将担子稳稳移至肩上,队员们齐声高呼“走”,这一声呐喊划破夜空,飘向远方。
到达目的地后,我们齐刷刷地卸下担子,把一袋袋水泥整齐地码放好。然后,带着满身的臭汗,嘻嘻哈哈、有说有笑地踏上归途。虽然路途遥远且充满艰辛,但有了垛柱的陪伴,我们的心中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变迁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垛柱这种传统农具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和机械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农民的生产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高效。他们再也无需像过去那样肩挑背扛地进行长途运输,垛柱也因此失去了用武之地。即便如此,我们也绝不能忘却垛柱曾经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与深刻体验。
它曾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见证了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和艰苦生活的岁月。每当回忆起那些与垛柱相伴的日子,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慨与怀念。那些日子虽满是艰辛,却也洋溢着无尽的欢乐与朝气。垛柱不仅是我们劳动的得力工具,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农民的勤劳与智慧,也铭刻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与情感。
如今,垛柱已然成为乡村文化的一抹独特印记,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象征意义。虽然它不再是我们劳作时的辅助工具,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将永远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远去的垛柱吧!它们曾是我们生活中的坚实依靠,也是我们情感世界的重要支柱。它们见证了我们与土地的深厚情谊,也见证了我们在艰难岁月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尽管垛柱已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它的身影和影响,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它就像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风雨岁月的亲人和挚友,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对过去岁月的深情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专业补光灯云台生产大王在此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