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自博书刊 | 浙江省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及发展模式探究

    编辑于2025-02-13 13:46 

    作者:颜   雯(浙江自然博物院)

    庞吟萱(浙江自然博物院)

    曹美静(浙江自然博物院)

    欢迎转载,须注明作者与来源(《自然博物》第8卷)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和演化历程,剖析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需求和数字化技术应用效果,以及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方式。针对浙江省内数字化博物馆建设现状,分析数字化建设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建议,全面提高浙江省内数字化博物馆在系统开发、信息数据管理、技术人才挖掘等方面的水平。

    【关键词】数字化改革;数字化建设;博物馆

    1  前言

    博物馆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馆藏,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往往分散存放,面临保护和传承的巨大挑战。数字化建设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博物馆文化资源的保存、展示、研究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数字化技术博物馆能够将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数字化形式呈现,实现无障碍的共享与传播,同时为文化研究和教育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数字博物馆(Digital Museum)是指将传统博物馆的展品、文物、藏品以数字化方式保存、展示和传播的机构或平台,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阙仁镇,杨玉辉,张剑平,2013):一是系统化,将历史、文物、信息、博物馆、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进行融合,形成体系化的馆藏品信息服务;二是数字化,借助数字化设备和技术,对展品的展出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征集、存储、保密、传播、展示以及研究;三是网络化,通过互联网方式实现信息高度整合和传播,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在线交互教学、展示等。

    截至2023年5月,浙江登记备案的各级各类博物馆达435家,数量居全国第二,年均举办各类展览2200余场次、接待观众超7000万人次,并开展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包括信息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应用,着力开展虚拟文化展示中心建设、利用大数据拓展展馆的功能边界(叶兰,2017)。例如,浙江省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始于2003年,通过20年的建设,已实现博物馆业内行政管理数字化、制作数字展览36个、馆藏品资源数字化在线管理等(纪云飞,潘思文,2023)。同时,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浙江省科技馆等均开展了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实践(陈飞,2018)。在此背景下,研究全省博物馆数字化改革现状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博物馆如何落实推进数字化改革发展是摆在每个从业者面前的新课题,通过对全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现状的调研统计后发现,浙江省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初显成效。

    2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核心

    资源数字化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具有智能化、信息化、交互性等优势,能够对文物本身和具有历史参考价值的藏品起到保护和展示作用,对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浙江省内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体现在展览设计、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传播四个方面。

    2.1  展览数字化设计,突破时间空间界限

    数字化展厅,是指以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作为展示技术,打造各类新颖的展览形式吸引参观者,实现人机交互方式的展厅形式(张弛,章谊,郑宏佶,2022)。在中国动漫博物馆的数字全景展厅、兰溪市博物馆数字展厅,信息工作人员通过线下展览360°全景式扫描拍摄,创建数字虚拟展览,实现观众随时随地在线“参观”。将博物馆基本陈列、临特展通过数字化手段采集制作,在线上展示博物馆展厅、馆内环境及周边区域等实景,可为观众提供强烈的感官触动和广泛的信息接受度,提升博物馆藏品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参观过程的互动性,真正实现藏品在“真实空间”的多元呈现,改变了公众对于博物馆的传统印象和刻板观念,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接触藏品、感受历史。

    2.2  藏品数字化处理,实现资源“媒介转移”

    藏品是构成博物馆的基础与核心,在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实物证据,有助于为专业人员和普罗大众提供完整的、科学的、系统性的概念和启示(阮玲娜,2021)。将博物馆藏品资源数字化管理,进行高清扫描拍摄、3 D制作和展示,既便于专业人员进行研究,又便于观众直观地了解库房里成千上万未展出的藏品,提高藏品的利用率。如兰溪市博物馆的馆藏珍贵文物3D数字化采集利用系统,对馆藏代表性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及三维建模,并结合3D打印、线上展示等技术,满足观众对观赏藏品的多元需求,提升展览陈列丰度及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2.3  系统数字化建设,提升藏品管理能力

    在全方位扫描馆内藏品并获取数字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藏品数据库和开发独立的藏品管理系统,有利于提升博物馆藏品管理能力。如浙江自然博物院、舟山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均以藏品本体信息为核心,以藏品业务流程作为主线,涵盖了入院凭证流程、入库管理流程、藏品管理、藏品保护修复、藏品出入库管理、藏品影像管理、藏品展览管理、藏品借用管理、藏品检索、事务跟踪、统计分析、系统配置管理、系统容灾备份等功能。实现藏品数字化信息全面管理和利用,使得藏品管理业务流程更加规范,藏品管理利用更加高效安全。

    2.4  资源数字化传播,扩大场馆传播效应

    在数字化大背景下,博物馆积极开拓网络传播新资源,从被动等待观众到馆参观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根据大众感兴趣的方向,探索利用云展览、云讲解、云直播、云课堂、云平台等新技术手段,通过线上展陈或科普活动为观众服务,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博物馆的传播效应。

    2.4.1  新冠疫情加快博物馆数字化进程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省多地博物馆宣布闭馆暂停对外开放。许多博物馆提出“闭馆不闭展”的理念,加快了博物馆数字化进程。以云展览、云参观的方式利用数字资源,让观众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共享海量的博物馆信息资源,从观众体验和文化信息获取的角度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丰富了省内外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浙江省推送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浙江省博物馆“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和浙江自然博物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余村出发的生态文明践行”特展、“牦牛走进浙江——高原牦牛文化展”等展览,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前三批网上博物馆展览名单。

    2.4.2  网站平台成为博物馆宣传的主要窗口

    网站是博物馆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浙江省内博物馆官方网站基本涵盖了博物馆概况、文博资讯、参观指南、展览信息、馆藏藏品等信息内容。在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的同时,为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发挥自媒体宣传“窗口”作用,积极开拓“新市场”,打破传统参观模式的传播壁垒,发掘现代人喜爱访问的休闲娱乐平台,入驻微博、微信、百度、抖音、B站等热门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树立博物馆品牌形象,扩大博物馆对公众的影响力。截至2023年9月,浙江省博物馆微博粉丝量103万,中国丝绸博物馆微博粉丝量33.6万,浙江自然博物院微信公众号粉丝量140 余万。基于上述受众群体基础,博物馆策划的线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浙江自然博物院与百度合作举办的“博物馆好奇之旅之大自然的跷跷板”直播活动,直播当天观看人数达18万。根据百度统计数据,2022年抖音平台上博物馆相关视频播放总量为513.4亿次,相当于全国博物馆一年接待观众人次的66倍。科技的不断变革与发展,民众的生活观念、认知方式、知识获取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通过新媒体技术处理加工的科普教育方式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2.4.3  公众号成为博物馆宣传的重要媒介

    在移动终端普及的背景下,公众号在博物馆对外推广宣传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具有展讯发布、活动预告及报名、参观预约的基本功能外,还提供了个性化的线上服务功能。浙江自然博物院微信公众号新增杭州馆导览和安吉馆导览,在多彩暑假栏目举办“奇趣大自然 暑假听我说”实践活动。兰溪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提供“数字兰博”“活动资讯”等栏目,其中“数字兰博”包含3D文物、VR展厅、数字展览、固定陈列;“活动资讯”包含阳明的故事语音。平湖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提供“相约平博”之镇馆之宝、馆藏精品。绍兴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和台州市博物馆均配备“智慧导览”功能,包含虚拟展览、语音导览及数字点播。中国财税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提出“博学”和“博雅”功能栏目,其中“博学”包含了财眼读史、财博宣教、财博论坛;“博雅”展现了“丹青引——中国财税博物馆藏当代国画”“翰墨苍——中国财税博物馆当代书法”。中国茶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加强与观众的“微互动”,创新了随手拍、随手写、随手答等一系列互动。中国动漫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为游客展示了数字全景展厅。舟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提供的“导览服务”添加了艺术相机特色功能,体验“梵高为你画肖像”。

    2.4.4  通过技术手段增加博物馆的趣味性

    由于文物保护要求或展示空间限制而无法展出的藏品,现在不仅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展示出来,还能有效缓解藏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在300平方米的场地内设置了元宇宙剧场,突破了场馆空间限制,把更多的藏品展现给观众。元宇宙剧场有一位24小时在岗的AI虚拟讲解员“猫头鹰博士”,它带领观众了解大自然的奇妙和魅力,还可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博物馆跨时空连接,做到“足不出户、遍览全球”。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微信小程序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增加了博物馆资源的趣味性。如浙江旅游博物馆“唐诗之路”主题展厅通过“水墨画卷背景+模型场景+旅游资源投影”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技术,以“诗路文化带”四条诗路串联起了浙江各地市的景点。其四楼的“红色之旅”数字化场馆使用了多媒体、声、光、感应投影、动感体验、VR体验、互动竞答等多种技术手段,参观者可通过裸眼VR技术“云参观”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全国红色经典主题馆。舟山博物馆多媒体互动墙(魔墙)利用了多媒体终端技术、二维码,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上线馆藏文物200余件,观众可在家参观文物,并查看每件文物的详细注解,让观众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突破了参观者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束缚。

    3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调研发现,现阶段全省文博产业数字化及应用系统仍面临资金投入回收困难、运维能力不足、顶层架构缺失、实物展出空间进一步压缩等困难和问题。

    3.1  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大,中小型博物馆难以开展

    无论是线上的博物馆展示网站还是线下的数字媒体展示,都面临着制作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对博物馆的经费支持和财政保障更是提出了较高要求。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2018年智慧博物馆建设投入597.57万元,包括藏品系统、数据采集、文物保护、公众服务、展厅讲解、AR互动、机房网络系统集成等内容,建设周期在三年以上。浙江省博物馆之江新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预算高达 8000万元;舟山博物馆预防性保护系统投入800万;平湖博物馆新馆信息化系统投入费用600万;中国动漫博物馆信息化系统投入费用近90万元。前期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后期仍需继续维护迭代升级才能显现出效果,还需配备相关技术型人才。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来说,资金缺口巨大,导致数字化建设只能停留在起步阶段,甚至是纸上谈兵的构想阶段。此外,数字化博物馆的典型经营模式不够成熟,对藏品数字资产的管理方式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相关资产的管理和利用效率还需进一步挖掘。

    3.2  数字资产运维管理能力不足,难以支撑信息化持续迭代发展

    从博物馆自身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意味着高额的成本投入,也对博物馆建筑等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大多数中小型博物馆而言,数字化展示设备的长期维护和运营的压力远大于开发成本。不少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无法及时更新维护,导致利用率逐年下滑;实体场馆的互动装置展示经过开馆后短时间内的高频使用,便会面临维护更新成本过高而不得不闲置弃用的尴尬境地。数字化时代,数字创新改革、智慧博物馆建设及发展需要硬件、软件及系统支撑。不仅前期需要大量建设投入,后期还需要更新迭代,它的持续发展需要有资金做保障。同时,博物馆行业里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专业型人才稀缺,发展数字化对兼顾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博物馆专业的人才需求尤为迫切。因资金、技术、编制等诸多因素限制,一些大博物馆难以聘用相应人才,中小型博物馆面临的困难则更加多。受条件限制,在数字化建设预算方面配额有限,因此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硬件、软件滞后,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的基本配置要求,制约了智慧化博物馆的发展。

    3.3  系统缺少顶层链接架构,新技术产生新问题

    网络信息系统会产生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等问题,同时系统安全体系及机制没有完善,存在网络安全隐患。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信息通常由各馆自行录入,存在信息录入易出错、信息复用率低等问题。数字化博物馆公共管理问题突出,例如为提升观众参观体验水平,浙江各博物馆在暑假期间推出定量免费预约,但网络黄牛在各大场馆免费预约系统上抢票,然后以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价格挂在美团、大众点评、闲鱼上售卖,导致观众无法顺利参观、黄牛浪费预约名额,造成各场馆核销率低、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

    3.4  数字化展示取代实物藏品,造成本末倒置

    数字化展示起源于图书馆对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储存和展示,但藏品区别于文献资料,数字技术不能取代人脑解读藏品信息,其所蕴含的非言语性和非视觉性信息无法被数字储存或展示。此外,脱离了实物的数字化展示,无论如何都无法弥补观看藏品本体的临场感和仪式感,这些感觉很难由方寸间的屏幕或是投影表现出来。而经过复制和转译的图像更无法全面转述文物的信息,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博物馆应充分认识数字化展示的局限性,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手段而忽视了藏品本体信息的展示和阐释,“物”始终是博物馆存在的根基,公共博物馆理应承担阐释“物”的使命。利用数字技术展示、阐释藏品,应以是否更好地阐释和展示藏品信息为评价标准,避免过度使用数字技术展示藏品,从而丢失了藏品本身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主体地位。

    4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发展模式探究

    近年来,浙江省结合地区实际和优势特色,深入推进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加快夯实数字化发展基础,打造数字变革高地,数字化综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博物馆协同办公、在线教育、在线课堂、云展览已被广泛应用。如浙江省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涵盖了全省各部门各类数字资源,可以看作是一个为数字资源建立的大超市,把“信息孤岛”连成“数字大陆”。通过统一的顶层设计,保障数据跨部门共享,改变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的情况,整合业务数字资源,使各部门各业务横向关联。

    4.1  统建共享,增强系统互联共用水平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涵盖协同办公、陈列展览、科普活动、掌上应用、藏品管理、电子票务等业务的通用系统,采用模块化功能设计的模式,建立区域统一的业务公共服务平台,开放个性化开发功能,允许各博物馆根据展品展示需求进行系统个性化功能定制。在展品的数字化管理方面,建设数据共用信息后台,开展藏品信息录入、外观建模等方面的统一管理和定期更新,实现藏品信息“一次录入,多地共用”,避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制定全面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对防系统攻击、防数据丢失、防平台过载等方面性能进行强化,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4.2  统筹建设,提升系统建设专业化水平

    博物馆在数字化改革的进程中必将遇到诸多技术难题,可通过上层统筹开发的模式解决博物馆自身技术瓶颈的难题。数字技术的纵深层面可交给专业软件开发公司,既能缓解博物馆缺乏相关技术人员的窘状,又能降低技术成本。一方面,外包公司通过云计算、5G、区块链、AI、XR等技术的专业开发,运用多媒体动画、科学绘画、声音装置、体感互动游戏等多种展示手法,配套博物馆多元的研学活动,结合博物馆对人文历史、自然艺术、科学创新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探究,给观众提供寓教于乐的展览体验,可以更快捷、更有效地为公众服务;另一方面,依靠专业公司实现AR、VR等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落地,保障数据共享、数据存储安全及其他业务的正常开展,如虚拟讲解员,可以24小时实现无人讲解,提升多语言环境下的用户互动效果。

    4.3  优化管理,提高数字化人才技能水平

    除了通过招聘渠道引入数字化人才外,博物馆还可以加强并深化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交流。博物馆需要新技术、新理念,高校需要给学生提供所学知识实践的地方。博物馆可作为高校专业学位实践基地,高校为博物馆提供专业人才,双方合作可以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同时弥补自身的欠缺,从而推动文化功能的真正实现。此外,博物馆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员工提供发展和职称职位晋升的机会。

    5  总结

    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浙江省内博物馆从20世纪初期开展进行数字化升级,在藏品数字化存储、展览数字化设计、资源数字化传播、用户数字化互动等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但仍存在资金不足、运维力量薄弱、顶层架构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浙江省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经验和需求,建议通过信息统建共享、系统统筹建设、人才优化管理等方式,提升区域内博物馆的运营运维效率和展品利用率,全面提高博物馆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友好性。

    (原载于《自然博物》第8卷,第113-118页)

    文字/颜雯 庞吟萱 曹美静

    公众号初审/方寸

    公众号终审/卢婷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