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大米与鸡蛋的旅程

    2025-02-11 09:45 浙江杭州

    赵丽珍

    1975年,春夏交汇之时,农村被一层愁云笼罩。田野里的庄稼还在抽穗,离成熟尚早,而家家户户的米缸都已空空如也。风一吹,扬起的尘土都带着几分饥饿的味道。母亲望着家徒四壁,眉头拧成了个结。在昏暗的灯光下,母亲坐在那张老旧的木桌前,眉头紧锁,衲鞋底的手时时把针刺进手指,渗出一滴滴血,母亲用嘴吮吸着手指,瞬间眼泪落在手中的鞋底上。忽然间她的目光落在墙角那一个壁橱里,里面隐蔽的地方藏着一小堆鸡蛋,眼神里闪过一丝惊喜和希望。

    “孩子,给你舅舅写封信,就说我家的情况,看看他能不能帮忙。”母亲的声音带着几分疲惫,又夹杂着一丝期待。

    我铺开信纸,一笔一划地写下家里的困境,满心盼着在城里当国家干部的舅舅能帮我们想想办法。没过多久,舅舅的回信来了,可上面的内容却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我们心中的希望。舅舅说,用鸡蛋换大米这种行为属于投机倒把,是绝对不能做的,还叮嘱我们要遵守国家的规定。

    母亲看完信,沉默了许久,她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绝望,但很快又被坚定所取代。她看着一桌子坐在椅子上只有头没有脚的一群孩子,那是我们兄弟姐妹,正眼巴巴地望着她,等着她拿主意。

    “不行,我不能让你们饿着。”母亲咬了咬牙,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她站起身,从灶间走到里屋,从里屋走到灶间屋子,我们一群孩子的头随着母亲的脚步转来转去,母亲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去上海找当工人的阿姨帮忙。

    “娃,咱去找你阿姨,她在上海,说不定能帮咱把鸡蛋换成大米。”母亲的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母亲把装着鸡蛋的竹篮紧紧护在胸前,那竹篮里,藏着我们家数月的心血。家中的母鸡,是我们生活的小小希望,每一枚鸡蛋都承载着母亲的悉心照料与对生活的期待。母亲又从左邻右舍借了一些鸡蛋,承诺用大米偿还,凑够了两篮,近20斤鸡蛋。而那年12岁的我,背着一个破旧的布包,里面装着几件简单的衣物和干粮,满心都是对未知旅程的紧张与兴奋。

    绿皮火车喘着粗气缓缓进站,车厢里弥漫着刺鼻的煤烟味和混杂着各种气息的人间烟火气。母亲小心地将竹篮安置在座位下方,又反复叮嘱我要坐好,别乱动。火车启动,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春夏更迭之际,江南农村像是被大自然打翻了颜料盘,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田野里,嫩绿的秧苗如同柔顺的长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生机与希望。田埂边,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红的像火,紫的像霞,黄的像金,星星点点,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为这片绿色的大地增添了几分俏皮。池塘里,荷叶初露尖角,像一把把小巧的绿伞,蜻蜓在水面上轻盈地飞舞,偶尔点起一圈圈涟漪,好似在水面上书写着灵动的诗篇。远处的山峦,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宁静而悠远。

    然而,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农村却陷入了青黄不接的艰难岁月。统购统销政策,即使丰年,农民也是吃不饱饭的。坐在火车上的我看着这些美景像书本一样翻过,心中既兴奋又担忧。

    一路上,母亲不时低头察看鸡蛋,眼中满是担忧与珍视。同车厢的乘客,大多神色匆匆,带着各自的故事和生活的痕迹。偶尔有几个孩子好奇地看向我们的竹篮,母亲便会温柔地微笑,眼神里透着些许自豪。一路上,母亲紧紧护着那两篮鸡蛋,像是护着我们一家人的希望。而我,心中既有对未知旅程的忐忑,又有对能换来大米的期待。不知道阿姨能不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也不知道这一趟上海之行,会遇到什么。但只要能让家里的兄弟姐妹吃上饭,再艰难的路,母亲和我也愿意走下去。一路颠簸,抵达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让我目瞪口呆。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母亲紧紧拉着我的手,穿梭在陌生的街道,寻找着阿姨的家。一路上,我们看到了商店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到了街头巷尾热气腾腾的小吃摊,但母亲没有丝毫停留,她的眼神坚定,只有一个目标——大米。

    终于抵达了阿姨家。一进门,母亲就小心翼翼地将装着鸡蛋的竹篮放在角落,像是藏起了一份珍贵的宝藏。

    几个表兄弟看到我们进门,欢呼着围了过来,眼神一下子就被竹篮吸引。还没等母亲反应过来,他们就七手八脚地从篮子里拿出几个鸡蛋,嚷嚷着要做蛋炒饭。

    “哎呀,这可是你二妈一家辛苦攒的……”阿姨的劝阻声还没落,鸡蛋就已经在碗里被打散。

    厨房里很快弥漫着蛋炒饭的香气,那香味直往我鼻子里钻,勾得我肚子咕咕叫,口水也在嘴里直打转。我眼巴巴地盯着那锅蛋炒饭,喉咙不自觉地吞咽着口水。


    可看着篮子里多出了一个洞,我的心里又一阵泛酸。这些鸡蛋,凝聚着母亲多少心血,本是要去换全家赖以生存的大米,如今却被表兄弟们拿去做了一顿饭。每闻一次那诱人的香气,我就越发心疼那些鸡蛋,可又实在抗拒不了美食的诱惑,这种矛盾的心情在我心里来回拉扯,让我坐立难安 。那诱人的蛋炒饭香气仍在鼻尖萦绕,我的内心还在心疼与馋意间徘徊。这时,上海阿姨看出了母亲的为难与焦急,她轻轻拍了拍母亲的肩膀,压低声音说道:“二姐,你放心,大米的事儿我来想办法。”

    夜幕渐渐降临,城市的霓虹灯一盏盏亮起。阿姨将鸡蛋仔细地装在一个布袋子里,又在外面裹了一件旧外套,把袋子遮得严严实实。她对母亲使了个眼色,两人便轻手轻脚地出了门。我也急忙跟在后面,心里满是紧张与期待。

    我们穿梭在狭窄昏暗的弄堂里,脚下的石板路在月光下泛着清冷的光。周围的房屋紧密相连,偶尔传来几声小孩的哭声。阿姨走在前面,脚步急促而谨慎,每走几步就会停下来,警惕地观察四周。

    终于,在一个隐蔽的巷口,阿姨停下了脚步。敲了敲一户人家的木板门:轻声的喊了几声:爷叔,爷叔,不一会儿,一个身形佝偻的爷叔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妹子,东西带来了?”大叔低声问道。

    阿姨连忙点头,将装着鸡蛋的袋子递过去:“爷叔,都在这儿了,新鲜得很。”

    爷叔接过袋子,借着微弱的光线,仔细地查看起鸡蛋。随后,他转身从一旁的皮夹子里拿出几张上海粮票。交易完成后,阿姨捏紧粮票,拉着我和母亲匆匆往回走。一路上,谁都没有说话,只有急促的脚步声在弄堂里回荡。这样的交易持续了一个星期,每晚,阿姨和母亲趁着夜色的掩护偷偷出去,找李家姆妈用三个鸡蛋换三斤粮票,张家阿姨用两个鸡蛋换两斤粮票,穿了多少条弄堂,敲了多少户人家的门,换来几斤几两的粮票,再让表弟,表姐每天去粮油商店买米。这里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米:东北大米,江浙粳米,闽南小米,母亲在白天寸步不离守着这些米,等待着阿姨下班回来乘夜色穿街走巷去换粮票,再用粮票去买米。渐渐地攒成了两麻袋,母亲长舒了一口气,看着那两袋来之不易的大米,眼眶微微泛红。这一趟上海之行,虽然波折不断,但好在有阿姨的帮忙,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阿姨又请来了两位身强力壮的青年帮忙。夜色沉沉,四周静谧,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那两位青年压低声音,简单交流几句后,便小心翼翼地扛起米袋。


    母亲在一旁紧张地搓着手,不住地叮嘱:“千万小心些,这可是我们全家的指望。”阿姨也在一旁点头,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几人脚步匆匆,很快来到了火车站。此时,火车站里依旧人来人往,嘈杂的人声与火车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阿姨一边用眼神示意那两位青年跟着她,一边拉着我和母亲,在人群中巧妙地穿梭。

    到了检票口,母亲紧紧攥着我的手,手心满是汗水。阿姨则和检票员随意攀谈了几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就在这时,母亲用力捏了捏我的手,我心领神会,猫着腰,趁着人群拥挤的间隙,快速溜过了检票口。

    在站台等候火车时,母亲一直紧紧盯着那两袋大米,像是生怕它突然消失。火车缓缓进站,阿姨和那两位青年迅速将大米扛上火车,安置在座位下方。母亲拉着我,赶紧坐了上去,用身体将大米和我都护在身后。

    登上火车,心里既为逃票成功松了口气,又对未来充满了期待,这一趟充满惊险与波折的旅程,总算是有了个好的开始 。刚找到座位坐下,母亲就把大米和我迅速塞到座位下面,用脚紧紧抵住。

    火车缓缓启动,母亲的眼神始终盯着座位下,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转而她摇下车窗,轻轻叹了口气,转头对阿姨说:“妹子,这次多亏了你,家里的孩子才能活得下去。不然真不知道会怎么样!”阿姨笑着摆摆手:“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啥。”

    不一会儿,乘警开始巡逻。母亲的身体瞬间紧绷,她低下头,装作整理衣服,眼角余光偷偷观察着乘警的一举一动。乘警走近时,她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直到乘警的身影渐渐远去,她才稍稍放松一些。

    漫长的旅程中,每一次列车员或乘警经过,母亲都如临大敌。刚躲进座位底下,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砰砰”直跳。我大气都不敢出,每一次呼吸都小心翼翼,生怕弄出一点声响。黑暗中,我眼睛瞪得大大的,死死盯着座位上方透进来的那一丝光,耳朵努力捕捉着外面的动静。乘务员每走一步,我的心就跟着悬起来,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被发现后会面临的可怕场景,要是被抓住,母亲得多为难啊,说不定还会被罚款,那这一趟辛苦就白费了。

    火车的轰鸣声在耳边回荡,可我却感觉周围安静得可怕,只有自己剧烈的心跳声。上海到马渚的火车要行驶10多个小时,这趟行程,我感觉像有一个世纪。我心里默默祈祷着,希望这趟旅程能快点结束,希望乘务员千万别发现我。身体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又酸又麻,但我一动也不敢动,生怕引起别人的注意。母亲偶尔用脚尖轻轻碰我,像是在给我传递力量,让我安心些,可我依旧紧张得不行,只能紧紧攥着衣角,盼着能快点到家 。我像一只惊弓之鸟,躲在母亲的座位底下,时刻留意着乘警的身影,凭借着机警和幸运,成功躲过了查票。整整10多个小时,火车哐当哐当地疾驰,我的心却始终悬着,被害怕与忐忑不安紧紧攫住 。终于,火车缓缓驶入马渚火车站,我被母亲从位子下拉了出来,整个人已经是麻木和酸痛,站也站不住,直也直不起,母亲大哥大哥地叫着,让旁人帮忙,才把大米和我扛下火车。而父亲早已等候在那里,他那瘦削的身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温暖,让我悬着的心瞬间落了地 。

    那些用鸡蛋换来的大米,成了一家人在青黄不接时最坚实的依靠。每一粒米都饱含着母亲的奔波与坚持,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它们和着玉米糊,番薯干或者各种野菜被煮成香气四溢的百宝饭,化作温暖的力量,填满了一家人饥饿的肠胃,支撑着我们熬过了那段食不果腹的日子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