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志丹
在日常生活中,“买东西”一词早已成为人们购买商品或物品的常用表达。然而,你是否曾好奇过,为什么偏偏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这一看似简单的语言现象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习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揭开这个谜团,探讨“买东西”背后的文化密码。
历史渊源:从东汉到唐代的商业繁荣
“买东西”一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中国有两个重要的都城——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人们前往东京购买货物,被称为“买东”;前往西京购买货物,则被称为“买西”。久而久之,“东西”便成了货物的代名词。这一说法,在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的学者龚伟的考证中得到了印证。
到了唐代,随着商业的繁荣,长安城出现了“东市”和“西市”两个重要的市场。东市聚集了众多的达官贵人、豪商巨贾,商品种类繁多,质量上乘;而西市则以物美价廉而闻名,吸引了众多的平民百姓。因此,人们购物时往往需要往返于东市和西市之间,“买东西”这一说法也就更加深入人心。
五行学说:金木为实,水火为虚
除了历史渊源外,“买东西”一词还与中国的五行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行学说认为,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在古人的观念中,木和金是具有实体和价值的东西,可以被盛装在购物器皿中;而水和火则是无形之物,难以捉摸和掌控。因此,人们上街购物时,自然就说成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这一说法,在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与好友盛温和的一次对话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朱熹见到盛温和拿着一个竹篮子便问:“你去哪里?”盛温和回答说:“我要去买点东西。”朱熹随即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盛温和便用五行学说解释了一番,令朱熹大为叹服。
语言习惯与文化心理
除了历史渊源和五行学说外,“买东西”一词的流行还与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南方和北方有着明显的地理、气候和文化差异。南方通常被人们看作是温暖、湿润的地区,而北方则被认为是干燥、寒冷的地方。因此,在购物时把商品称为“南北”,可能会让人们联想到这种地理和气候上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必要的联想和误解。
而“东西”一词则更加抽象和泛指,不涉及具体的地理意义。它既可以指代具体的商品或物品,也可以用来泛指一切可以购买的东西。这种抽象和泛指的特性,使得“买东西”一词更加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
独特见解:东西为市,南北为道
在探讨“买东西”一词的起源和含义时,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入手——东西为市,南北为道。在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中,东西方向往往是商业区所在,人们购物时需要前往东西市;而南北方向则往往是交通要道或居住区,不是主要的购物场所。因此,人们上街购物时,自然就说成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这一见解不仅揭示了“买东西”一词背后的城市布局特点,还为我们理解古代商业活动和城市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告诉我们,语言现象往往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产物。
结语:语言与文化的交融共生
综上所述,“买东西”一词的起源和含义涉及历史渊源、五行学说、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是人们购买商品或物品的常用表达,更是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通过探讨“买东西”背后的文化密码,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所在,还可以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关注和探讨这些有趣的语言现象和文化问题,用更加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让“买东西”这一看似简单的词汇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和纽带。
作者/编辑|当代词作家,古文字文献学者,今日时报社记者趙志丹
天下谈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