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在风云变幻中豪迈洒脱的诗人辛弃疾

    2025-01-29 03:23 安徽合肥

    一谈到宋词,辛弃疾的名字就似一道璀璨的星光,在文学的浩瀚苍穹中熠熠生辉。而提及辛弃疾,深深震撼我们的,不单是他那豪迈奔放的词风,更是他那胸怀壮志、心系家国、拔剑起舞、对酒当歌的英雄气魄。剑、月、马、山,这四种意象勾勒出辛弃疾波澜起伏且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在悠悠华夏大地,剑不仅是武力的象征,更是正义的化身,更是仁人志士的精神追求。

    辛弃疾一生立志报国,始终满怀着对民族的热爱与对山河破碎的悲愤。剑,成为他的战斗伙伴,是他收复失地信念的支撑,也是他壮志豪情的表达。恰似最忠诚的战友,剑从未离开他的身旁。无论是在沙场上的奋勇杀敌,还是在营帐中的筹划谋略,剑都是他的力量象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即便遭遇诸多挫折,剑也能赋予他决心,让他在乱世的纷扰中坚守自己的理想。他那凌厉的笔触、豪迈的气概,除了年少时的英勇无畏,一生都在岁月的洗礼中愈发坚毅。剑的相随犹如他的战斗历程,英勇非凡、豪情万丈,一心报国杀敌,却在现实中壮志难酬。故而,他一生坎坷,却从未停止对光明的追寻,也因此与月结下了深厚情谊。月,既是情感的倾诉者,可寄托相思;又是心灵的抚慰者,能舒缓愤懑。得意之时,望月高歌,壮志凌云,能想象他纵横沙场、气吞万里的雄姿英发。失意之际,对月独酌,愁绪万千,可感受他内心的苦闷与不甘。在某种程度上,月既是他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一生跌宕与坚守的见证。月伴他沉浸于回忆,远离现实的无奈与困境;月引他遨游于诗意,在清辉中探寻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千百年间,人们敬仰的正是这月下豪迈的辛弃疾,用激昂的词句抒发着人生的壮志豪情与家国忧思。于是,便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千古绝唱。

    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他的生命犹如一颗在南宋风云中光芒四射的星辰。只有南宋的时代风云方能容纳诗人辛弃疾那宏伟的抱负。宋词中对战争的描绘淋漓尽致。词人们用笔墨记录下金戈铁马的岁月,那些饱含爱国情怀的篇章,堪称宋词中的珍宝。在营帐中筹谋的诗人,一旦听闻战鼓的轰鸣,便挥毫写下心中所想。但无人能与辛弃疾相比,因他以独特的视角洞察战争局势与民众苦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句词道出了多少人的悲愤之情与复国之志。人生的起落、命运的波折贯穿了辛弃疾的所有词作。辛弃疾有着故土,却又常常在异乡为国家的命运奔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他从济南出发,走向江南,从繁华都市到边疆战场。一颗炽热的心使他对世间万物充满感慨,他永远行进在报国的道路上,握着他的剑,望着他的月,吟诵着他的词作。诗人在岁月中探寻着灵魂的寄托,这是一种深沉的人生领悟:将生命视作不懈的抗争,并付诸行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辛弃疾实乃中国诗人中的豪杰英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以词为戟,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他有时沉醉于田园之美,那是他渴望心灵慰藉之时。在他眼中,用词作抒发爱国情怀与忧民之心远比追求荣华富贵更有意义。

    多少个寒暑,华山、淮河、珠江,如矗立在中华大地的丰碑,将历史的风云传向远方。辛弃疾从岁月中走来,词人们书写的篇章无惧任何艰难。大地、山川、草木、人情,化为他词作的素材。他不在意前人已有的雄浑气势、高远意境,挥笔似天马行空,情感似火山喷发,为南宋词坛注入豪迈的气魄与深沉的思索,令所有读者为之赞叹。临安繁华,岭南烟雨,塞北烽火,人间悲欢,皆在瞬间跃然纸上。

    山,是最雄伟的象征。辛弃疾自幼爱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自己以山明志,以山寄情,皆表明他对山峦有着独特的钟情。尤其钟爱那巍峨的山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然而辛弃疾眼中的山,不只是自然的景致,更是历史的见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所以,只有那雄伟的山峦才是他对人生感慨的寄托,那里充满了坚韧与力量,是那么地豪迈壮阔:“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正是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正因如此,才有那“词赋山中留英名”的传奇。山峦给予诗人的正是心灵的高远,所以诗人一生难以割舍的便是这山之情怀。

    为了永远铭记山峦的雄伟,拥抱生命的力量,诗人用词句描绘山峦,投入山的怀抱,忘却了人生的困苦,在山的世界中找到了心灵的安宁……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