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之雅俗

2025-01-28 07:38 安徽合肥

诗,作为人类文明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与文化,宛如一座深邃的迷宫,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学者去探索、解读。而雅俗之辨,则是贯穿这座迷宫的一条重要线索,它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在历史的洪流、文化的土壤以及诗人的创作个性中相互交织、碰撞、融合,共同勾勒出诗歌艺术丰富多彩的画卷。

雅:诗之高格与精神追求

雅,在诗歌的语境中,常被视为一种高格,代表着诗歌艺术中对高尚境界、深邃思想和优美形式的追求。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来看,《诗经》中的“雅”诗,多为朝廷正乐,用于宗庙祭祀、朝会宴享等庄重场合。其内容关乎政治、道德、礼仪等重大主题,语言典雅庄重,韵律和谐严整。例如《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短短八字,便展现出周人承天命而革新的宏大抱负与使命感。诗中对文王的歌颂,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赞美,更是对一种道德典范和政治理想的尊崇,体现出一种雅正的精神风貌。这种雅正的诗歌传统,在后世的诗歌创作中不断延续。唐代杜甫的诗歌,被后人誉为“诗史”,其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意境雄浑壮阔,诗人在秋日登高的所见所感中,融入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愁苦,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歌格律严谨,语言凝练含蓄,展现出高雅的艺术境界。

在西方诗歌中,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也以“雅”为重要标准。诗人追求形式的完美、语言的规范和主题的崇高。法国诗人布瓦洛在其《诗的艺术》中,强调诗歌要遵循理性原则,追求典雅的风格,“要爱理性:让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从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古典主义诗歌在格律、结构上极为严谨,如十四行诗,有着固定的行数、韵脚和节奏模式。诗人在这种严格的框架内,通过精妙的语言表达对爱情、自然、人生哲理等高雅主题的思考。像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意象,探讨了爱情、时间、美等永恒的话题。在《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他写道:“我能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比夏日更可爱温婉。狂风将五月的蓓蕾凋残,夏日的勾留何其短暂。”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爱人的美与夏日相比,又通过对夏日不足的描述,凸显出爱人的永恒之美,展现出高雅的艺术魅力。

俗:诗之根基与生活气息

俗,是诗歌贴近生活、反映民众真实情感与日常百态的一面。它源于民间,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创造,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国古代的乐府民歌,便是俗诗的典型代表。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记录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爱情悲欢。如《木兰诗》,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诗中语言质朴自然,“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以简洁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木兰的生活场景和内心忧愁,生动地展现了普通民众的家庭生活和家国情怀。汉乐府中的《东门行》,则描绘了一个城市下层人民为贫困所迫,不得不铤而走险的故事,“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诗歌语言口语化,将底层人民生活的窘迫直白地展现出来,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西方,中世纪的民谣也具有浓厚的世俗色彩。这些民谣以口头传唱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内容涵盖了爱情、战争、冒险等各种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例如英国民谣《罗宾汉谣曲》,塑造了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罗宾汉的形象,语言通俗易懂,充满了民间的智慧和幽默,表达了民众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德国的民间诗歌也充满了生活的质朴与真实,如《尼伯龙根之歌》,这部史诗以日耳曼民族的传说为蓝本,讲述了英雄齐格弗里德的故事,其中对战争、爱情、背叛等情节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诗歌语言简洁有力,贴近民众的生活。

雅俗交融:诗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诗之雅俗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中国诗歌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中积极汲取民间俗文学的养分,为雅诗注入新的活力。唐代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力求让“老妪能解”,将高雅的诗歌艺术与世俗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其《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既有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又蕴含着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实现了雅与俗的完美融合。宋代柳永的词,也大量吸收了民间的俚俗语言和曲调,其作品多描写市井生活、男女爱情,在当时广为流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真挚细腻,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有文人的细腻情感,又具有民间文学的通俗性。

在西方,浪漫主义诗歌运动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形式束缚,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对个性的张扬,这其中也体现了雅俗交融的趋势。浪漫主义诗人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获取灵感,诗歌语言更加自由、生动。德国诗人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少年维特的爱情悲剧,语言真挚动人,贴近生活,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同时又蕴含着对人性、爱情、社会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兼具通俗性与思想深度。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更是将雅俗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以自由诗体创作,诗歌内容广泛,涵盖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到对民主、自由的追求。他在诗中写道:“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诗歌语言自由奔放,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既有民间诗歌的质朴与活力,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现代诗语境下的雅俗新变

步入当今社会,现代诗如繁花般盛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从朦胧诗、先锋诗,到后现代主义诗歌、口语诗,再到地铁诗、哲理诗、打油诗、网络诗歌,以及打工人诗歌、外卖员诗歌、校园诗歌、新田园诗、电子商务诗歌等,不一而足。这些丰富多样的诗歌类型,为雅俗之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内涵。

朦胧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其独特的意象、含蓄的表达,打破了传统诗歌的直白与单一。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诗句以强烈的反差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时代的反思与批判。其意象的运用和思想的深度,使其具有高雅的艺术品质,同时,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普遍情绪,引发了广泛的共鸣,具有一定的通俗性基础。

先锋诗则更加注重形式和观念的创新,力求突破传统的诗歌规范。它常常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观念,以独特的语言实验和先锋的思想表达,探索诗歌的边界。然而,先锋诗的晦涩难懂,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大众读者,显得较为“高雅”。例如,一些先锋诗人运用碎片化的语言、超现实的意象组合,构建出独特的诗歌世界,这种探索精神虽然为诗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让部分读者望而却步。

后现代主义诗歌深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强调对传统权威的解构、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语言的游戏性。它打破了雅俗之间的森严壁垒,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元素杂糅在一起。一些后现代主义诗歌中,既有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戏仿,又融入了流行文化、网络用语等世俗元素,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亦雅亦俗的独特风格。

口语诗以贴近日常生活的口语为主要语言载体,追求诗歌的自然、真实和直接表达。伊沙的《车过黄河》:“列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我深知这不该/我应该坐在窗前/或站在车门旁边/左手叉腰/右手作眉檐/眺望/像个伟人/至少像个诗人/想点河上的事情/或历史的陈账/那时人们都在眺望/我在厕所里/时间很长/现在这时间属于我/我等了一天一夜/只一泡尿工夫/黄河已经流远。”诗歌以看似随意的生活场景入诗,语言直白、口语化,却在平凡中蕴含着对传统诗歌审美和价值观的挑战,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世俗之美。

网络诗歌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迅速崛起并广泛传播。它的创作门槛较低,参与者众多,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群。网络诗歌中既有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佳作,也有大量直白、通俗的作品。一些网络诗歌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如一些打工人诗歌,用简单易懂的语句描绘职场的压力与无奈:“加班加到头发掉,业绩目标像山倒。工资少得像蚊子咬,生活何时能变好。”这些诗歌以其贴近生活的内容和通俗的语言,在网络上引起了广大打工人的共鸣,成为一种反映特定群体生活状态的文化现象。

校园诗歌则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它既有着对理想、爱情的纯真追求,也有着对校园生活的细腻描绘。校园诗歌的语言风格多样,既有清新典雅的表达,也有充满个性的口语化写作。例如,一些校园诗人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诗句,记录下校园里的友情、暗恋、考试压力等点滴,这些诗歌以其真实的情感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在校园中广泛流传,展现出一种青春的雅俗共赏之美。

新田园诗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田园生活,它既继承了传统田园诗对自然、乡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和思考。诗人通过描绘乡村的新变化、人与自然的新关系,展现出田园生活的新风貌。这些诗歌语言或质朴或优美,既有对田园风光的细腻刻画,也有对乡村发展中问题的关注,体现了雅与俗在田园主题上的融合。

电子商务诗歌则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诗歌类型。它以电子商务活动为主题,将商业元素与诗歌艺术相结合。例如,有的诗歌描绘了电商从业者的奋斗历程,有的则展现了网络购物的便捷与乐趣。这类诗歌的出现,反映了诗歌对当代社会新现象的敏锐捕捉,其语言风格多样,既有通俗易懂的表述,也有对商业文化进行深度思考的诗意表达,为诗歌的雅俗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在现代诗的广阔天地里,雅与俗不再是简单的对立概念,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关系。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两类诗歌,而是在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创作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现代诗的发展,让我们看到诗歌既可以承载深刻的思想、高雅的艺术追求,也能够贴近生活、反映大众的情感与心声。无论是追求形式创新、思想深邃的诗歌,还是以直白语言表达生活百态的作品,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着诗歌的魅力,共同推动着诗歌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诗之雅俗,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雅,赋予诗歌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价值;俗,为诗歌提供了深厚的生活根基和情感源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诗歌的发展与创新。在当代社会,诗歌创作更应打破雅俗的界限,既要有对高雅艺术追求的坚守,又要保持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对民众情感的关注,让诗歌在雅俗共赏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人类文化的天空中闪耀光芒。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