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行走,看到老人摔倒了,扶不扶?这是一个考量中国人道德水平、中国社会法制水平的一个大考题,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热点问题之一。
还记得2006年的南京,一个叫彭宇的男子在公交站台扶起了一位叫徐寿兰的老人,此乃人之常情,是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都会做的好事、善事,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行为。本来,这等行为,要受到社会的大力宣传、当事人方的衷心感谢。然而,彭宇却被当事人方告上了法庭,最终被判决承担40% 的民事责任,应该支付徐寿兰4.5万余元。审理过程中,当事法官更是脱口而出:“不是你撞的,为什么去扶?”一语既出,简直惊爆眼球,活活打碎了社会民众心中对于道德的屏障。更有人直称,此案使中华道德水平滑坡50年。
从此以后,在“扶”与“不扶”的选择中,舆论几乎一边倒地选择了“不扶”。网络上到处都是因为扶了老人而被讹诈的例子。
网络上的诸多“例子”,可能有真有假,有虚构有夸张,也有许多只是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不惜造假编造,对此,笔者无法一一求证。但毋庸置疑,不管真假,其起到的作用却非常巨大,对现实中人的心理冲击非常之大。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让现实中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自觉地起了警戒之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扶为上。
在老人摔倒了“扶不扶”这个问题上,如果任由这种思想发展下去,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滑坡是不可避免。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中央电视台,中国最大的官方公共媒体,有责任有义务进行必要的正面宣传,正面引导。于是,2014年1月30日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适时推出了小品《扶不扶》。
小品《扶不扶》由闫非、彭大魔导演,开心麻花团队编剧,沈腾、马丽、杜晓宇表演。该小品讲述了一个摔倒的的老太太碰到了做完好事吃了亏的小伙子郝建,强行认为是郝建骑自行车撞飞了她,郝建不怕误解,在帮助老太太的过程中慢慢证明自己的清白的故事。
说真的,对于该小品,表演不错,沈腾和马丽毕竟是新生代的小品演员,表演艺术日臻化境;小品的立意也不错,出发点就是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倡大家助人为乐。作品也是按照艺术作品的规律,徐徐展开,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产生激烈的碰撞,最后在交通警察的帮助下,误会云消雾散,好人郝建再也不是“好贱”,没撞人还扶人做好事的人和讹他的人其乐融融,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小品到此戛然而止。
小品当然想要达到一个正面的效果,但看过之后,却怎么也没有一丝高兴之感。
离郝建还有好大一段距离的老太太摔倒了,纠结的郝建拍照之后去扶她,居然直接被讹上了,是郝建撞飞了老太太。为了澄清自己,郝建的维权之路是何等的艰难,耗时耗力,但又怎么抵得上一个死活赖上自己的老太太。要不是“凑巧”碰到导演、编剧特意安排的警察,这个警察又正是郝建做好事追尾事故的现场处理人员,这郝建就是有口难开,最后可能法庭上见,十有八九就是赔钱还要赔礼道歉。这给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该是什么样的心理引导?“扶”还是“不扶”的天平最后会倾向哪边?
其次是对摔倒大妈的设定。剧情想必是把她设定为一个有点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婆,只有如此设定,才能为老太太的一系列无理行为做辩解。所以,大妈才会隔着10来米从台阶上踏空摔倒了就一下子“误认”为是郝建同志撞飞了他。但从剧情的发展和老太太的精彩对话中可以看出,这哪里是一个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婆,这分明是一个充满活力、精力充沛、精明能干、老谋深算的老太太。小品为了增强戏剧效果而给老太太安排的表演戏份反而成了印证老太太是存心讹诈人的最好证明。细想,如果老太太属于老年痴呆症的人,会如此的条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所以,当我看完小品,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老太太,就是存心在讹诈。
当然,不管老太太是不是讹诈,是不是真的老年痴呆症,都应该给世人一个交代,否则,会让做好事“扶人”者心寒,会让想做好事“扶人”者胆怯。讹诈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惩治,绝不能讹诈者和被讹诈者和平共处,其乐融融,若无其事地唱起歌,跳起舞,这是一种怎样的道德导向?法律导向?如果老太太真的只是一时糊涂(从剧情安排看,导演应该是这样理解的),也应该指出错误,应该是是很严肃地指出错误之处,让老太太有羞耻感,而不是如此毫无羞耻,摇身一变成了一位慈祥可亲的老太太,像打了胜仗、打了鸡血一样在那摇着头、扭着腰。
也许导演,也许编剧,也许还有部分的观众,总觉得,这是艺术,是小品,是表演,尤其是万人瞩目的春晚舞台上,需要点融洽的气氛。但这个理由太牵强。我总觉得,这个《扶不扶》的小品,审查时就应该枪毙掉,因为这个打着正能量旗帜的小品,从实际效果看,会把世人拉向完全相反的对立面。
“扶”还是“不扶”?看了这个小品,我觉得还是“不扶”为上。
九层糕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