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草木与食俗
文/孟祖平
腊月三十,除夕来临,此时,腊梅花开,花香迷人。古代,文人喜欢将腊梅花采摘做茶饮,民间百姓更喜欢用腊梅花做成腊梅粥、腊梅糕点和腊梅红烧肉等美食。
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是重要的时节,过了除夕夜就是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节日,其民俗由上古时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最初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后来演变出许多独特的饮食习俗。其中,除夕吃年夜饭习俗最为丰富。
春节食俗,寓意丰富
古代,吃年夜饭前,要先拜神祭祖,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为祈求新年吉利,人们要准备有吉祥寓意的鸡、鱼、萝卜等食材。“鸡”与“吉”谐音,除夕吃鸡有“新年大吉大利”寓意;鱼与“余”同音,除夕吃鱼有“年年有余”寓意。萝卜又称“菜头”,与“彩头”谐音,春节吃萝卜有“好运亨通”吉祥寓意。
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吃奶奶做的年夜饭,当时,生活并不富裕,平时很少吃鸡和鱼,但到吃年夜饭,鸡、鱼是必备之食材。听奶奶说,除夕吃鱼要用整条鱼做成,有“十全十美”寓意,做成红烧鱼,有“新年红火”吉祥寓意。
上世纪70年代,老房子大院邻居之间经常走动,过年之时,都要准备水果相互馈赠。其中,柿子、柑橘、甘蔗等有吉祥寓意的水果,是必备之物。柿子有“事事如意”、“长寿”寓意,柑橘之“橘”与“吉”谐音,被古人视为吉祥之物,唐代,民间元宵节期间有以红橘互赠以取吉利习俗;北宋时,都城开封人每逢春节,会用盘盛柏枝、柿子和柑橘,众人分食,“柏柿橘”谐音“百事吉”,有“来年百事吉祥”寓意,此习俗在南宋之时传入杭州,当时非常流行。古代,民间春节有吃甘蔗习俗,甘蔗有节,味道甜美,过年吃甘蔗有来年“节节高升”、“生活越过越甜蜜”寓意。小时候,糖很稀缺,甜美的甘蔗是小孩喜爱的水果。每逢过年,奶奶常用甘蔗炖羊肉,浓汤出锅之时,甘蔗淡淡的清香,十分诱人,品尝一口,鲜美甘甜。
春节期间,有吃春饼(春卷)、饺子、年糕和汤圆(元宵)等米面食俗。
小时候,每逢年夜饭,奶奶会在平地锅上制成春饼,有“迎新春”寓意。古代,春饼吃法南北风俗有所不同,北方人喜欢直接用麦面做成春饼,卷上大葱等食材一起食用;南方人则喜欢将春饼放入肉末和时令野菜或芹菜剁成末为馅料卷成春卷,油炸食用,小时候,奶奶除夕做的春卷,香脆鲜美。
在北方,除夕夜有吃饺子迎新年习俗,“饺”与“交”谐音,“子”表示“子时”,除夕夜吃饺子,有“更岁交子”迎新年团聚的寓意。由于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还有“招财进宝”吉祥寓意。
小时候,听奶奶讲,“糕”与“高”谐音,春节吃年糕有“年年高升”寓意。因此,家家户户家会在大水缸里存放许多年糕。当时,奶奶春节期间做的年糕,品种多样,有香甜可口的芝麻拌糖年糕,还有鲜美无比的冬笋、肉丝炒年糕以及雪里蕻、肉丝、笋丝做的汤年糕。
古代,江南一带多用糯米磨粉制成白年糕,北方常用有粘性黏黍(小黄米)做成黄米糕,由于有粘性,最初均称“粘糕”,因粘与年谐音,后来改称为“年糕”。南北朝时,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吃法,均为甜味;南方除蒸、炸外,还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当时有一种“白茧糖”,据烹饪食谱《食次》记载,是将糯米蒸熟后,趁热舂成米咨,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后食用。
春节期间,自古有元宵节吃汤圆习俗。听老杭州人讲,汤圆,因煮熟后会浮起,最初叫“浮圆子”,后叫“汤团”或“汤圆”,有取“团圆”之吉祥寓意。
汤圆历史悠久,与元宵最初有区别
汤圆之由来,据文献记载,与现代汤圆相似面食出现在西晋,由于牛、羊、豕三牲在当时被称为“牢”,于是,这种用猪、牛、羊等肉为馅搓成丸子状的圆形面食被称为“牢丸”。唐宋时期,元宵节吃汤圆习俗开始流行。唐代,北方人将元宵节油炸吃的圆形面食称为“油锤”。宋代,汤圆种类繁多,馅料丰富,甜咸荤素皆有。其中,用黑芝麻、猪油、白糖作馅用糯米粉搓成的“乳糖圆子”,与如今宁波麻心汤圆最为相似。当时,乳糖圆子十分出名,多用桂花糖蜜渍或牛乳作为汤底,圆子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发亮,有香、甜、鲜、滑、糯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黏。当时咸汤圆用猪油肉作馅,常配韭菜、小蒜、葱、大蒜、姜等辛味蔬菜作料。
明朝,“元宵”称呼开始流行,当时,元宵与汤圆制作方法有所不同:元宵用米粉在笸箩内滚制而成,无馅料,须蘸糖吃;汤圆做法类似包饺子,有馅料。清代,元宵也用馅料,区别是元宵将馅和好,晾凉切成小块,把馅沾水,放在盛有糯米粉面的笸箩里来回摇动,滚成圆球而成。
元宵与汤圆,在古代食俗有所不同。元宵,在北方主要是元宵节饮食;汤圆在南方流行,不仅是春节、元宵节饮食,也是平时招待远方家人回家团聚的传统食品。
小时候,元宵节夜晚,最开心的是看花灯,看完花灯回家,吃上奶奶烧好的桂花甜汤圆,香甜的滋味,至今难以忘却。
孟祖平
财富风尚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