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志丹
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璀璨星河中,中国春节的光芒再次闪耀。当地时间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标志着中国春节文化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也再次彰显了中国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卓越贡献。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稳居世界第一,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春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民族情感的传统节日,以其独特的庆祝方式、丰富的民俗活动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从除夕夜的团圆饭到正月初一的拜年习俗,从火红的春联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每一项传统习俗都蕴含着中国人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美好祈愿。此次春节文化成功申遗,不仅是对这一传统习俗的国际认可,更是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致敬。
在评审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中国春节文化的独特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春节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更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此外,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为全球文化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春节文化申遗成功,使中国成为拥有最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国家。这44个项目涵盖了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节庆仪式、手工艺技能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资源。从京剧、昆曲到剪纸、皮影戏,从端午节、中秋节到二十四节气,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动见证。
面对这一殊荣,中国政府和民间各界纷纷表示,将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立法、教育、宣传等多种手段,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另一方面,鼓励创新,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和魂,只有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生根发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自信与繁荣。”
此外,中国春节文化申遗成功,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人类文明的光芒照亮未来之路。
随着中国春节文化成功申遗,44个非遗代表性项目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与珍视。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贺春节入遗
□趙志丹
璀璨非遗事,春节耀寰中。巴拉圭里传信,佳讯动天穹。历数文化瑰宝,此日春光独好,春意正融融。申遗终成功,欢喜满心胸。
转蓬舞,鞭炮响,庆年丰。传承千载风俗,情厚意无穷。且看神州大地,处处欢声笑语,共此乐融融。文化光华夏,遗韵永长红。
作者|著名书画家,版画家,金石家,汉画学者,当代词作家,古文字文献学者趙志丹
编辑|今日时报社记者趙志丹
天下谈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