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婆头山下——2025宁波九人作品展》在浙江万里学院美术馆开展。
经过8年聚散,王力、陈景南、傅立新、邬国宝、吴敏、杨钊、傅启一、何朝兵、孙行旭等9位曾经在婆头山艺术区的艺术家们在新年伊始又聚在了一起,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对艺术的思考和回溯。
婆头山:曾是宁波第一个艺术区
婆头山艺术区是宁波第一个艺术区,位于云龙镇的工业园区。
2012年,在浙江万里学院的几位教师的撮合下,6位画家第一批进驻云龙镇婆头山。婆头山艺术区也随之宣告成立了。后面又陆续有其他几位艺术家加入“大家庭”。
1300多平方米挑高的大平层被分割成不同的区域,每个艺术家从事着自己的创作。
2014年底,由于工厂老板破产,房子被拍卖,婆头山艺术区暂告结束。
如果婆头山艺术区延续到今天,应该会有更多的艺术家入驻,应该会有更多的作品产生;也许,它会成为艺术爱好者们的聚集地,会有某些知名度较高的画廊或者沙龙品牌在此衍生……
曾进驻婆头山艺术区的九位艺术家
“在婆头山下那两三年很开心。环境好,没有干扰,我们的艺术区在厂房的5楼,可以看到有一条河很漂亮,没有正儿八经的树与花,但充满野趣。最幸福的是冬天围炉煮茶,我们一群来自天南海北生活在宁波的艺术家们谈天说地,那时感觉心里特别干净,创作也很纯粹,完全没有目的……我觉得只要画得开心就成功了,艺术首先是滋养自己。”艺术家陈景南道出了那时的艺术氛围。
正如曾经的见证者、鄞州区文联前主席邵斌的表述:“整整八年,婆头山艺术区行散而神不散,众艺术家本着‘循大道至万里’的理念,悠游于生活之上,秉持艺术的使命,如大鹏如骐骥逐梦于城市乡村山川湖海之间。”
看中外历史上,艺术家的聚集成就了半部美术史。上溯到文艺复兴的滥觞地佛罗伦萨,燃起这把艺术之火的大师们,亦是出身同一间画室。
巴比松画派、印象派、多瑙河画派、达达主义,艺术家们在画室、画廊、沙龙相聚,徜徉于同一片风景,寄身于同一片领地,切磋、交流、游乐、聚居。后来,凡·高与高更相遇相识的蒙马特更是作为艺术家的沃土成为巴黎的精神符号,至今吸引着全世界热爱艺术的人们。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艺术家们在工厂与仓库集中区聚集,这个地带在曼哈顿岛的西南端,因位于霍斯顿街以南(South of Houston Street)而被称作SOHO,如今已成为纽约乃至世界的艺术圣地。
北京的798也算是SOHO在大洋彼岸的复制。
艺术:热爱着彼此的热爱
现场共展出了9位宁波艺术家的90余幅作品。作品大多是近几年创作的,但是“婆头山下”就像一个精神符号,让他们坚持艺术的梦想,坚持创作。
当年艺术区的“区长”王力老师表示:“我是退休后到婆头山下,虽然种花浇水聊天吃饭,核心内容还是艺术。那两年让我的创作有很多变化,收获非常大。”
《城市物语》是王力多年前的作品,这是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很多人的生存状态,波普艺术的风格,匆忙赶路的人流中人像各异,色彩丰富,表情麻木,他们被城市的洪流裹挟,似乎不知道去往哪儿……而他后期的创作则探索抽象的表达,艺术语言和材料媒介更加丰富。
宁波市美协副主席邬国宝是当年艺术区的“秘书长”,他说:“小镇与乡村是我创作的触动点,婆头山正好是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生态的格局中,所以那时会有完全没有压力很放松的状态,是一种没有目的的美好生活。我们的创作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平常的生活。”
他的作品《风景——婆头山下》,层层叠叠的棕色,房子和山体连体,浑厚朴实,那是精神的守望。
吴敏认为当初大家在婆头山下“自主地集合,自主地创作,自主的状态才是艺术的状态。”他的作品《面朝大海》充满了生活的小确幸,宁静的画面让人愉悦轻松。
杨钊的作品带有插画的趣味,他说,“到了学校后我是教设计,所以电脑玩得很好,艺术似乎靠边了。后来有机会进入婆头山艺术区,重新又开始创作,那种回归很亲切。”
傅启一的这组作品创作于疫情防控期间,画面中有不明物体对大地的压迫感。
何朝兵的抽象作品抛弃传统的方式,包括画笔,而是自由地探索生命、意念、情绪的纠结和释放。
他把运动的线条看成时间和岁月,看成生命的张力,或者某种不可量化没有方向感的量子纠缠……
孙行旭的装置作品由平板绘画喷绘加送到现场的外卖小票组合而成,当下“外卖”已成为时代的生活符号,将“外卖”送到了美术馆墙面,是希望观众能由此引发思考。
傅立新将艺术作为一种日常化生活化的记录,放弃技法技巧风格,色彩灵动、笔触轻松,不仅有那些我们匆匆一瞥的风景,还有那些我们熟悉的亲朋好友与同事。
其中一幅是他的“乡村日记”,夏日骄阳下,一位老师跟着两位村干部迈着轻快的步履,他们是不谋而合地想着去做什么事情呢?值得一提的,这些作品都是傅立新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用IPAD创作的。
陈景南的一组小作品《致敬婆头山下那些杂草野花》,让人看了莫名感动,不知名的花草却在他的画笔下成为斑斓而美好的意象,成为婆头山的记忆,舒展着,怒放着,孕育着……那一段“没有目的的美好生活",那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来自艺术宁波专栏 作者 陈晓旻
双城记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