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归来
能否再造东海“海底丛林”?
近日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与渔业研究所)
养殖基地的温室中
一条条细长的渔绳上
挂满了一颗颗黑色的乌贼卵
标志着曼氏无针乌贼
保种培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
科研团队近日成功培育出柳珊瑚
为东海生态环境的恢复带来了新希望
曼氏无针乌贼的兴衰关键
“东极山,东极山,洋生乌贼堆成山!”作为舟山四大经济鱼类之一的曼氏无针乌贼,从上世纪80年代起逐渐衰退濒临灭绝。拯救曼氏无针乌贼,西轩岛基地保种培育已超过10年。近几年,通过增殖放流,曼氏无针乌贼年产量已在3000至5000吨。
“曼氏无针乌贼的兴衰与柳珊瑚密不可分!”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张秀梅认为,“珊瑚是公认的海底‘热带丛林’,其对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意义重大。”
令人振奋的是,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近日传出好消息:实验室已成功培育出柳珊瑚!实验室负责人梁君透露,目前团队已经掌握了培育柳珊瑚的水温、盐度等关键数据,通过剪枝移植方式,新的珊瑚株成活后,一年能生长约5厘米!
梁君团队实验室培育成功的柳珊瑚
乌贼卵 “依恋”柳珊瑚
柳珊瑚,柔软的触须顺着海流的流向生长,以捕食海流中的浮游生物为生,远看如柳树……长期关注柳珊瑚的张秀梅说,柳珊瑚属于典型的非造礁珊瑚,广泛分布于北纬30度以南,多见于水深30米以内的海域。长江口是珊瑚在我国生长的北界,舟山近岸历史上就广泛分布过柳珊瑚,是众多海洋生物的产卵场和庇护所。
“我们研究认为,柳珊瑚的消失正是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梁君表示,实验室培育柳珊瑚,目的就是解析其成分,从而应用到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修复中。
舟山渔民钓起来的附有乌贼卵的柳珊瑚
73岁的嵊泗老渔民陈存国展示了一张照片:干枯的“树枝”上附着黑色球状物,那是乌贼卵。“年轻时赶乌贼汛经常看到,可惜现在很少见了。”他感慨道。
“曼氏无针乌贼每年3月至5月会洄游至内海产卵,其受精卵具有黏性,需要黏附在附着基上,才能防止被水流冲散、埋入泥底。”梁君给出一个科研答案:自然海域条件下,约60%的曼氏无针乌贼受精卵会附着在柳珊瑚上。
破局海底“荒漠化”
曼氏无针乌贼资源的衰退,柳珊瑚的消失是重要因素。而梁君认为,最大原因是捕捞作业方式的改变。
大拖网、流刺网等作业方式对海底生物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调研给出参考数据:一次性渔具弃置率在4%~6%之间,按中位数5%计算,2022年舟山渔场新增一次性蟹流刺网等弃置渔具不少于1.86万吨。以作业水域计算,每平方公里每年新增约0.53吨。
破局海底“荒漠化”,各界一直在努力。目前,我国沿海已经划设了底拖网禁渔区线,在线内靠大陆侧禁止底拖网作业;舟山渔民践行垃圾不落海,将废弃网具、生活垃圾带回家;舟山海洋主管部门更是持续加力恢复海底生态环境。
近年来,舟山已持续投放人工鱼礁超26.8万空方,建设海藻场10.3公顷,给鱼儿造家。“经我们跟踪调查,在部分海洋牧场的投礁区域,生物量平均增加了约20%。”张秀梅给出近年来的追踪数据。
再造东海“海底丛林”
柳珊瑚人工培育成功后,将给东海生态环境带来什么?如今,这一课题已引起多方关注。梁君团队从2013年开始研究替代柳珊瑚的人造曼氏无针乌贼产卵附着基,至今产品已经迭代到第五代。“最新的第五代人造附着基,海试乌贼平均附卵率为31.67%,附卵量683粒/空方,比以往有了长足的提升,但仍与野生柳珊瑚60%的附卵率差距较大。”梁君说。
恢复东海柳珊瑚群有没有可能?张秀梅提出再造东海“海底丛林”的设想,认为未来突破方向在于柳珊瑚规模化有性繁殖技术。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中,珊瑚自然保护区占比不到5%。”梁君建议,舟山有着大片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可以在设立柳珊瑚自然保护区等方面进行探索。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相关专家表示,未来,舟山还可以探索让水下机器人担任海底珊瑚的“植树人”,让再造“海底丛林”不再是梦想。
梁君团队出海开展潜水调查
“珊珊”归来
为东海生态环境的恢复
带来了新的希望
通过人工培育柳珊瑚
研发人造附着基
以及加强法律保护等措施
我们有理由相信
东海“海底丛林”有望重生
曼氏无针乌贼等资源
也将得到更有效修复
来源:《舟山日报》、竞舟新闻、海研所
美工:王舸帆
责编:封孙乐
一审:郑乾斌
二审:沈家迪
终审:陈香娟
浙江海洋大学
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