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金定
泡菜坛子与“Al”,似乎八竿子打不着边。但我今天发了一篇关于“Al”写作的小文后,晚上又收到了一只泡菜坛子及一包泡菜母水,突然间就感觉到“Al”也已悄然走到了泡菜坛子的旁边。或许,“Al”真的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
我的车载收音机一直调的都是“93”,记得最近两周,电台就曾讨论过“‘Al’写作”,甚至是“‘Al’上课”的话题,因为我对“Al”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所以我始终认为“Al”仍距离我们的生活还十分遥远。
我家有二只泡菜坛子,都是从千里之外的重庆带回来的。一只稍小,大概能装十几斤水。一只略大,应该能装二十来斤。小的是同事家多余的淘汰出来送给我的,大的是那次正准备装车捎带坛子回家时,发现旁边正巧在卖坛子,于是顺水又买了一只,一同带回了家。你说,我该多么喜欢川渝的泡菜!
两只坛子形状颇为相似,美观大方。但大坛子搪过油,看上去油光发亮发,更加可爱。小坛子其实也搪过油的,只是搪的较薄,故接近陶之本色。当年在买坛子的时候,驾驶员就曾告诉过我:“你买的这只坛子其实并没有那只小的好。”或许因为小的是老坛子,或许因为小的搪的油层薄,透气性更好。但我并没有问他,因为太喜欢泡菜,爱屋及乌,就把那个看起更加有趣的也买下带回来了家。
妻子非常喜欢这两只坛子。她并没有吃过泡菜,自然也不会喜欢泡菜,她是看这两只坛子漂亮有趣,且坛子口部还没计有装水使盖子密封的这一功能,所以非常喜欢。不久,她即用这只漂亮的大坛子,按照家乡的土法腌制了一坛“菜蒂头”。原来,她是另有妙用。
只可惜漂亮有趣的重庆泡菜坛子,却腌制不出我们家乡台州的“菜蒂头”味道,加上我此后10余年仍一直在西南重庆奔波,所以,这两只坛子就一直搁置,仅成了摆设。
回家几年后,突然间又特别思念川渝泡菜,于是想问问万能的“百度”,看她能不能指点我腌制泡菜之方法。此后,每当我打开“百度”看新闻,看短视频,时不时就会弹出“泡菜”的销售链接。我开始时还有些纳闷:怎么突然间老在弹泡菜的销售链接呢?!后来才猛然醒悟:就因为我搜过“泡菜”之故。
妻子最近几年肠胃不好,几乎不吃腌制食物了。虽然网上介绍腌制泡菜并不复杂,但我还是犹豫,不敢尝试。泡菜的销售链接推送得多了,我也想何不先买几包解解馋,但似乎又可惜了那两只搁置的泡菜坛子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时不时点击网络推送的链接,我最后居然又买了一只小巧玲珑的小坛子,并买了一包泡菜母水,这样,我就可以傻瓜式腌制泡菜了。
早上,习惯地搜一搜已发表的自己文章,看编辑老师怎样修改,看文章还存在有哪些不足,看读者有无反响。却发现一篇短文居然引起网络共鸣,“百度”竟将那两篇共鸣文章与拙文归在一起,我自然也必须认真地阅读。这两篇大作虽然通顺流畅,辞藻华丽,且对拙文乃至作者的我进行了谬赞,但我却读来极不自然,以至于我猜测这就是所谓“Al”文章,那怕此时我对“Al”仍一知半解。
晚上,我又收到了前几天买的泡菜坛子和泡菜母水,想着马上可以吃到傻瓜式腌制的泡菜,对照早上搜到的“Al”文章,我突然怀疑:自我搜索泡菜的腌制方法起,到泡菜销售链接的推送,到我开始想买几包泡菜解馋,到后来决定再买一只小巧玲珑的泡菜坛子,和一包母水,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都是无形的“Al”所左右的结果?!难道说“Al”真的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管金定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