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听一农家女的故事,感慨记之。
父亲去世时,她14岁,弟弟10岁。
那个早上的惊慌无助,像烙印一样定格在她心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烧好了早饭喊父亲起床时,父亲一动不动貌似沉睡着,任由她拼命喊叫,父亲再没有醒来。闻讯赶来的邻居,挤满了小屋,可怜的姐弟俩站在床边无助哭喊。
她的家庭很特殊,父亲是上门入赘母亲家的,父亲是头婚,母亲是属于丧偶后再婚。
在她记忆中,强势的母亲和傲气的父亲,日子一直过得磕磕碰碰。在一次激烈吵架后,父亲执拗地带上她和弟弟离开母亲的那个家。父亲是勤快憨厚人,回村后,和邻居相处还算愉悦,细心的他边忙碌农活边照顾孩子,日子过得倒也平淡自在。
爷仨的平静生活未曾想会突然中断,有一天,父亲从地里回来后故作轻松地和俩孩子讲,他被蛇咬了。她年纪小帮不上忙,只知道父亲自己急乎乎地去找草药捣碎了敷,原以为红肿会慢慢褪去,她天真地想着父亲在家躺几天就会没事了,想不到蛇的攻击性竟然会那么可怕,毒性攻心,父亲就这样没了。
父亲刚去世的那段时间,她过得浑噩茫然又特自卑,每天只会哭鼻子。一想起自己面临辍学,守着弟弟和那空荡荡的家,她就害怕。父亲的后事也是村里人帮忙办的,母亲也过来帮忙,随后就回她自己那个家去了,母亲也难顾不了两边,那边也有她的家庭她的孩子。听村里人讲,父亲是退伍军人是党员,村子里不会弃他家不管的。后经商量,村里真的伸出援手愿意共同资助姐弟俩上学。在那样捉襟见衬的年月里,能无条件地培养抚育无爹无娘的俩娃,需要多大的胸襟和慈爱。事实上,村里的承诺确实都兑现了,她和弟弟确实都安安稳稳上完初中。
学校毕业后,弟弟经人介绍去学手艺,她却一直留在村里,她愿意跟着大家一起学做农活,因为叔叔伯伯婶婶大妈们个个都毫无保留手把手教她,虽说没有过于宠溺的话语,但个个信任她,曾推选她当过记工员小队长。渐渐地,她变得开朗了,不再是那个苦恹恹悲戚戚的沉闷女孩。
长大后的她没有外嫁,选择嫁在了同村。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好姐姐,心里总为弟弟盘算,想着还是近一些为好,姐弟俩家永远都有照应。再说,她打心眼里也不愿离开村子,离开朝夕相处的乡亲们。
都说“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的确如此。婚后,随着孩子的出生,她越发充实坚强,随后为改善家庭条件为照顾孩子奔忙,光阴飞逝而过。孩子多条件差,仅靠田里农作要想家境瞬间有起色,真的好难。机会的大门永远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着,在经济浪潮涌动时,不甘现状且头脑灵活的她捕捉到商机。最初,夫妻们筹款去温州买回机器,做过冲压件加工小五金配送等,期间也曾遭遇各种窘境——订单时有时无、结款难、生产安全隐患大以及小工闹事,酸甜苦辣,种种尝遍。但她始终相信“天道酬勤”,只要自己兢兢业业做事和做人,苦日子总有一天会翻篇的。
果不其然,稍有积蓄后,夫妻俩一致决定把小作坊先移出村外,内心也很感恩邻里多年的包容,有督促才有发展,有创新才有未来。他们犹如小鸟筑巢,一趟趟含辛茹苦衔泥垒窝,机缘巧合下,到2000年,终于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厂房。这之后,自身的创业理念也有了慢慢的提升,日后的企业经营有了方向。
父亲离开的这几十年,正是她一步步迈向好日子的幸福历程,她的四个孩子个个懂事争气,攻学业创事业,你争我赶,满满的正能量;村里头也一年年借助政策东风,一次次蜕变,现如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城乡已无差异。她常常会想起父亲,心想着老人家若还能健健康康贻养天年,该有多好!
现在的她,虽年过六旬仍干劲满满,每天在家庭和企业中忙碌穿梭。会开车会电脑,客户询价下订单等,她有条不紊地应接着,生产进度也都跟踪着。她信奉“销售是靠彼此真诚,生意是凭情感支撑”,工作风格永远是温婉和干练并存。
城里安家已十多年,她仍时常牵挂故土。每次村里活动,她总会热心乐呵操心忙碌着,历次重阳节邻居节美食节中,她都是积极参加;前几年的村妇联开展的活动,她都踊跃发挥余热;在村公益事业建设时,会慷慨解难。年岁渐长,她已逐步放手,让儿子儿媳打掌管企业运转。在孩子们支持下,夫妻俩几乎每年都制订旅游计划,足迹踏遍祖国各地,近年来更加潇洒踏出国门,领略异国风情,品尝各地美食……
那个曾经哭泣不止的农家妹,渐渐远去远去……如今的她,惬意地享受当下,幸福滋润,笑魇如花!
潮客阿楼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