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为什么男女老少皆喜欢东坡先生

    2024-12-24 04:58 浙江杭州

    作者:曹文远

    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看了不下三遍,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看东坡先生的人生遭际就有不同的感受,会帮且自己走出不同的困境。他在《苏东坡传》中将其称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不得不佩服这概括非常精准、全面。

    东坡先生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无论是文人还是市场,都因其乐观、幽默、豁达等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形象深受国人喜爱,这也许要得益于他的被贬。 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提出一种文化现象,他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迁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就苏东坡而言,如果不是因为“乌台诗案”的重大转折,也许苏东坡的人生就会是另一个轨迹。我们也可能就读不到他很多的好诗词和书法——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可以说,苏轼的人生是从黄州开始的——东坡这个流传后世的名号也正是始于黄州时期。黄州是一座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任何人走到这里都不免会产生一种被遗忘、被弃置的凄凉感。初到黄州的那些天,作为犯官的苏轼总是在白天睡上一整天,到晚上才敢一个人悄悄地出门,他以这种昼伏夜出的生活来慢慢修复心灵的巨大创伤。一天夜里,他不知不觉间走到了远离寓所定惠院的长江之畔,所见的残月、梳桐、冷夜、孤鸿、沙洲等纷纷化作一个个诗的意象,尤其是那只孤独而高傲的鸿雁,在苏轼心中引发深深的共鸣,它仿佛就是自己的化身:他的悲恨无人领会,他的高致无人欣赏,他的孤独无人理解。于是,一首满纸孤寂的《卜算子》从心头奔涌而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黄州的第三年(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东坡写了著名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其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江海寄余生”等金句更是被后人铭记和传颂。 说到黄州第三年,不得不说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前一和二分别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的《祭侄稿》)。 苏轼的《寒食帖》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排在此前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草稿”,“急就章”,一挥而就,随性与率意,未经任何修饰、掩饰、雕饰。是书者心迹的自然流露,技法的自然呈现,书者当时的心情,心境,心理,尤其是情感的表达和流露,通过书法线条,跃然纸上,一目了然。即便不懂书法,读之也会受到震撼,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寒食帖》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苏轼仕途不顺,被贬到了湖北黄州,生活非常窘迫,每天开荒种地,自耕自食,无比凄苦。但苏轼是个乐天派,风趣,幽默,豁达,能够自嘲。45岁这一年,在黄州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清明节,阴雨绵绵,看见窗外的乌鸦吊着值钱飞过,苏轼心中那个悲凉。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并书法: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随性率意,起伏跌宕,气势奔放,逼人。 

    世人的书法皆讲究法度,所追求的要么挺拔秀美,要么方正端庄,要么雄浑厚重,要么潇洒飘逸。然而苏轼经历乌台诗案,牢狱之灾,一贬再贬,已看透人生如“雪泥鸿爪”。因此,他的书法就像当年他与黄庭坚彼此嘲弄,他笑称自己的书法叫做“石压蛤蟆体”,既然众人喜欢争夺“美”,那就把”丑”留给自己吧,这可以看出苏轼既敢自嘲,也能自信。如果不自信,自己的字真的丑,恐怕任何有自知之明的人也不会真正的“以丑为美”拿来卖弄、显摆了,因为那样岂不是更加丢人现眼。当然,苏轼不是卖弄、显摆,他是极度的风趣大度豁达。 

    我们可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苏轼从20岁出名,春风得意,到后来的乌台诗案,一路被贬,内心肯定有苦闷,但多少也会有些怨言,不过他对人生也许早就看透。在给弟弟子由的诗中就有完全的表露“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虽然苏轼一直走在穷途末路上,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改乐观与风趣豁达。由此,他才能在“空、破、寒、湿”的环境里,自得其乐,写出这篇诗文和书法。 想到当下,有很多漂泊在城市里的人,租住在别人房子里,空间狭小,置身困难,甚至烧饭的锅灶也也没有,但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改其志,也不改其乐,不也值得敬佩吗? 做人虽然难,难就难在很难随意、率性而为。因为世间有种种规矩约束了我们的言行,让我们始终处在牢笼的樊篱中,大多人至所以平凡和普通,只是因为芸芸众生和普通民众不敢越雷池一步,只有那些大师、艺术家、伟人才敢藐视一切人间规矩和所谓的道德,挑战一切束缚,成为自己,成就非凡! 

    书归正传:为什么男女老少皆喜欢东坡先生呢? 一是他的人生虽然遭遇种种不幸、挫折、磨难,但依然不改乐观的天性——乐天派; 二是他在各种困境中依然不改其幽默,能自得其乐;比如与小妹和佛印禅师的“怼诗”,都让人忍俊不禁。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会将这兄妹“互怼诗”整理出来,以证自说。 三是他天生豁达,不计较得失; 四是他热爱生活,发明了很多美食,是个标准的“吃货”。比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等等,甚至“羊蝎子”也是他发明的。 总而言之,东坡先生的即便在最不堪的时候,也能把生活过得活色生香。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