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我眼中的宋韵
追寻文山先生
大概是2023年下半年的某一天,因为要申请区级非遗项目,在杭州电视台的协助下,开展康桥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深入各个社区寻找知道故事的老人。后来在谢村社区,五个七八十岁的前辈在回忆关于谢村故事时说起,京杭大运河谢村段曾经文天祥好像停留过。当时没在意。再到平安桥社区,还是为收集整理康桥故事去的,遇到当年乡镇书记杨秋年前辈,他对康桥历史文化有着深深地热爱,再次说起文天祥。
这个时候,我开始重视这事,查阅了一些资料。找到了当年文天祥写过的一首诗: 闻 鸡
文天祥〔宋代〕
军中二十日,此夕始闻鸡。
尘暗天街静,沙张海路迷。
铜驼随雨落,铁骑向风嘶。
晓起呼詹尹,何时脱蒺藜。
该诗是恭帝德佑元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在冒险脱逃过程中写的。
德佑是宋恭帝赵显的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文天祥的简介里是这样阐述的: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恭帝德佑元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
于是我结合这首诗对文山先生被羁押元营的逃脱日历进行了梳理:正月二十日,文天祥同吴坚、谢堂、贾余庆、邓惟善等一行人,来到皋亭山因明寺元军大营见伯颜。第二天,吴坚、贾余庆、谢堂、刘岊等人奉了谢太后的旨意,又来元营见伯颜,表示宋朝决定向元朝全面投降,并带来了谢太后命令南宋各州县降附元朝的手诏及三省、枢密院的檄文。伯颜请文天祥与吴坚等同坐。事毕,吴坚等各自回去,独文天祥依旧被留在元营。正月廿三日,伯颜进驻湖州(浙江吴兴)市内,派千户囊加歹、省掾王祐将宋朝皇帝的传国玉玺送往元廷。正月廿四日,伯颜建大将旗鼓,率左右翼万户,大摇大摆巡视临安城,并观潮于钱塘江,又登狮子峰。正月廿五日,元万户张弘范、郎中孟祺同程鹏飞带所换宋帝称臣降表及赵㬎、谢太后谕南宋未降州郡手诏回到元营,文天祥被拘元营。二月初六日,伯颜要谢太后封贾余庆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刘岊为同签书枢密院事,与左丞相吴坚、同知枢密院事谢堂、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共五人,任“祈请使”,去大都(北京市)奉表元廷。二月初八日,贾余庆、谢堂、家铉翁、刘岊四人,在临安北新桥上船,启程去大都,吴坚从天庆观方丈出北关门前来送行。这时,伯颜突然决定要吴坚、文天祥也一起北上。文天祥知道,这是伯颜意欲驱尽宋朝大臣,也怕留他在南方成为后患。当天,文天祥写好家书,安排了后事,打算以死殉国。而家铉翁认为“死伤勇,祈而不许,死未为晚”。二月初九日,文天祥与吴坚被逼上船,即将出发。这时,文天祥的随从僚属纷纷散去,甚至原来力赞文天祥出使元营的陈志道也偷偷溜走。只有杜浒怕文天祥孤苦无依,主动随行,宋廷就临时给了他一个兵部架阁的头衔。此外,跟随文天祥北行的,还有路分金应、总辖吕武、帐前将官余元青、虞候张庆、亲随夏仲、帐兵王青、仆夫邹捷、僮仆李茂、吴亮、萧发十人。比文天祥早一天出发的谢堂,已到了谢村就宿。二月初九日忽然驾船返回。文天祥的船只,沿着京杭运河北上,二月初十日早晨鸡叫时,到了谢村停泊下来。自离开临安起,文天祥一直在盘算中途脱逃。在留宿谢村的当天晚上,文天祥与杜浒差点儿就要逃走,谁知在二更天时,元军派遣刘百户等二三十人驾船前来,逼迫文天祥等上他的船,致使文天祥未能乘黑夜逃跑。刘百户是中原人,文天祥本想设法疏通他,不料贾余庆又在元将铁木儿面前讲了文天样的坏话,说文丞相别有心肠。第二天早上二月初十一日,铁木儿亲自驾船来,令命将文天祥揪入他的船中。二月十四日,船到平江。平江是文天祥曾驻守过的地方。沦陷后的平江,鹊巢鸠居,满目疮痍,遗民垂泪。这不禁使文天祥想起唐朝安禄山叛乱时,曾有爱国忠臣张巡、许远坚守睢阳(河南商丘)数月,虽兵败身死,却阻止了叛军南侵江淮。如果当时朝廷不是再三催促他领兵入卫,他一定会像张巡、许远一样誓死守卫,平江也许不至于被元兵占领,自己也不会被胁迫北上大都。元军知道文天祥在平江深得民心,故不敢久留,连夜急驶九十里,并派骑兵三百多人,沿着运河两岸,一直护送到无锡。二月十八日,文天祥和祈请使们到达镇江。从镇江渡过长江,就要结束江南行程,进入北方。一直伺机脱逃的文天祥,想到淮东、淮西尚未完全沦陷,一旦进入淮北元朝统治地区,就再无逃走可能。因此,他决定无论如何必须设法在镇江逃脱元军拘押,以便回到南方重举抗元义旗。与镇江隔长江相望的瓜洲,瓜洲以北就是两淮地区。在伯颜率兵进攻临安时,江淮之间还有不少州县仍在宋军手中。元军大将阿术为了阻止淮东、淮西的宋军入援临安,亲自坐镇瓜洲。二月十九日,祈请使和文天祥等被安排过江去见阿术。二月廿七日,文天祥住到部下老兵沈颐家。二月廿九日,船终于搞到。文天祥先派两随从上船,约晚上停船甘露寺下。不料当天中午,元军下令催促祈请使和文天祥过江去瓜洲,住镇江府衙中的贾余庆、刘岊等人已渡江。二月三十日文天祥与吴坚一起渡江。晚上,文天祥等上船溯流而上,向真州驶去。三月初一日早上文天祥到真州。自德祐二年正月二十日被拘留元营,首尾共四十天。
正月二十日,文天祥同吴坚、谢堂等人,来到皋亭山因明寺元军大营见伯颜。文天祥的船只,沿着京杭运河北上,二月初十日早晨鸡叫时,到了康桥谢村停泊下来。刚好20天,和诗中二十日相符。文天祥元营逃脱路线大致是:皋亭山→湖州→临安(今杭州)北新桥(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去大都)→平江(今苏州)→镇江→渡长江→真州(今扬州)。
我一路追索文山先生,追索到他逃离元军羁押的线路,总想在他一路逃离的过程中能找到他在谢村留下的足迹,但似乎还要进一步查找佐证。但我在追索的过程中被文山先生始终想方设法想要逃脱元军拘押,回到南方重举抗元义旗的执着感动。这份执着是文山先生渗透在骨子里的保家卫国精神。
逃脱后的文山先生拥立益王,到福建召集兵马再举抗元义旗,他在国家危难之际,始终坚持抗元救国,即使在被俘后,也从未动摇过对国家的忠诚。但不幸的是兵败被俘至元大都,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文天祥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道义,拒绝投降。元朝许诺他高官厚禄,他淡泊富贵,选择了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不肯投降,终以不屈被害。这一路追寻,激荡的是文山先生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浩然正气,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监狱中,他都表现出有骨气、有担当、有情怀的大丈夫气概。他的这种精神,是真正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民族风”。
冬至日,家家祭奠祖先,留一杯水酒敬信国公。
潮客_wipekq花花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