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令人期待的《半间控,空半间——艺术创作与教学实验展览》在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尚林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由著名策展人冯博一策划,邀请了洪磊、刘建华、宋冬、冯峰、陈晓云、薛峰、葛宇路等7 位活跃的当代艺术家携 7 件/组多媒介作品参展,以此为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对这些作品进行再创作,最终精选出宁大科院设计艺术学院陈怡可、冯佳怡、缪佳怡、叶思涵、李佳艳、张博文、张尔窈、贺弘彬、许慧灵、张君平、成雅婷、戴新程、冯曼茹、姜雨欣、王朱雨、彭书梦等29件\组优秀学生作品,通过延伸、演绎,或质疑、拆解,甚至挑战、颠覆的方式呈现。
这是全新的艺术教学模式
在展馆内,一半空间由策展人及艺术家“把控”,而另一半则提供给参与的学生,呈现他们在知行间接龙式的延展作品。展览的两个部分构成了互为关联、相对独立、不确定的空间形态。他们相互平等地对话交流,甚至颠覆和质问,成为了内在的呼应,甚至观众一下子不容易分辨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作品。
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宁波市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杨劲表示,“半间控,空半间”展览给艺术家和学生预留了充裕的共创与再合作空间,说明了宁大科院设计艺术学院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宁大科院这几年取得优异的成绩,今年有6件作品进入全国美展,证明了其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这是一场艺术教育的实验展,也成为了艺术类院校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在宁波,在全国也是值得思考的,因为它是一种思维和创意的无限延伸和表达。
本次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认为,本次展览作为试图超越当下流行的策展、展览同质化、均质化趋向一次实验,基本诉求在于:把当代艺术资源与艺术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激发在校学生的创作兴趣,甚至挥霍的欲望,而对以往当代艺创作模式、媒介语言,抑或前辈们的所谓“经典”作品,以一种有效的游戏化方式给予挪用和展开。这种从其作品内部的“因式分解”,便于开阔艺术教学视野,摆脱学生被动的艺术教育状态。
“最开始担心学生会不会积极参与,没想到成为这几年我策展中最顺利的一次,从宁大科院、艺术学院指导老师、学生参与度都非常高,过程和结果超乎想象。”冯博一充分肯定道。
22级李迪综合绘画工作室冯佳怡作为学生代表说:“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艺术家合作对话的难得机会!方案提出又不断被否定,落地的过程更是一次次反复推敲、打磨、完善,像是纯度很高的巧克力,苦涩却又值得回味。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它更是一座沟通和理解世界的桥梁。“
艺术家洪磊表示:这次展览更像文献展,展览在创意、结构与空间把控上表现得相当出色。
据悉,宁大科院设计艺术学院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国际化”和“项目驱动教学”特色,目前已经在设计艺术教育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力。该校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梅法钗告诉记者:“这次实验展是我们首次将艺术家的创作与院校教学结合的展览,生动地贯彻了我校艺术教育理念,落实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对探索艺术教学新视野做出了突破性尝试。”
对话与激活 “围堵”与“碾压”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对于艺术教育尤其如此。
宁大科院以开放包容的理念吸引了著名的策展人和艺术家们走入艺术课堂,那学生又将被激活出怎样富有创意的作品呢?
李佳艳的影像作品《树怎么说?》是和艺术家洪磊的影像作品《溪山清远》的对话。《溪山清远》用一个传统的古典园林中一个女人奋力地抽打着水面的单一重复举动,来表达对当下铺天盖地的小视频的指向的反控。信息过载的当下,更多的人成为“乌合之众”。李佳艳借由影像加入艺术家洪磊的“抗议”行列中,她说:“通过影像技术处理,我尝试让这些树木的嘴巴开口,并与采样的蝉鸣声同步声画,制造出树皮表面一群嘴巴你言我语的视听效果,借此意像化信息输出的状态而达到批判与反思的目的。”
张尔窈的影像作品《望子成龙》对话艺术家冯峰《鸭兔》的哲学性,即真实与再造物的区别。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可能会忽视人的真实特质,追求一个理想化的成功形象,所谓的“人设”。张尔窈从“子”的角度思考“望子成龙”这一典故,“通过“子”到“龙”是一种主体的变形,探讨个体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与认知转变,以及多样性。
戴新程通过《搬山》的行为艺术对艺术家薛峰的纯粹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围堵”与“碾压”。作品不是成语《愚公移山》的简单搬运,而是将多数的小石块堆积成山,再进行挪动、拆解、重组。她说:“这次作品我想探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作品中的石头来源十分关键,石头与石头上的画面都是来源于不同的人,我的朋友们从不同地方给我寄来,并写上或者画上了他们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艺术家薛峰用书去做一条河流,这些书都是他自己曾经看过的,甚至边缘的书都是各种河流有关的。他以这种对应和流逝感来表达心中理想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些书来自生活形成文字又创造了生活,最后又回归到历史的河流中。“我们的交流完全是对等的,我觉得他们的作品中天然就有一种年轻的力量感,你只要给他足够的自由,足够的参照和足够的语境,他们就马上就能够做出自己的作品了,我觉得新程同学,她就有这样一种力量和状态,这确实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实验。对我自己也是收获,比如促使我尽快地把想法变成作品,后浪的力量很强大。”
艺术家宋冬用1994年的作品《冰上写字》理念,将日常化的生活转换成艺术形式和内容,传达对于“空”与“有”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物质与精神、存在与虚无之间关系的理解。他鼓励学生用无界的方式,来理解“生活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
“30年后我做了《空并不空》,跟当年不同的是,那个时候是被动得出的冰,但现在是主动的,开放的冰箱意味着什么?冰其实就是空气中的东西,然后,他就变成了一个思考的起点。做为一个引子,引发学生的作品,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比如说对面同学他用火来和我对话,水和火的对面,然后也形成了一对这个矛盾,但最后又到了《空并不空》的境界,很有意思。”
王朱雨的装置《焰》通过上千根火柴燃烧表达人生的虚无感。火柴在纸上燃烧,在纸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犹如人们在这个世界留下的划痕。火柴经过烧灼变得弯曲,化灰烬落下,就像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最后化成一杯黄土。人们好像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
有意思的作品还很多,你也被激发了灵感吗?
双城记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