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诸暨麦草扇

    2024-11-25 06:44 浙江绍兴

    诸暨是越国古都,西施故里。在诸暨,有关美人西施的传说除了有不少与诸暨有关的人物传说、风俗传说、地名传说外,还有不少与诸暨的物产传说有关,其中“麦草扇”的传说在民间就有广为流传。据诸暨市民俗专家周煦凤老师的《西施故里风情录》记载,“麦草扇”是西施与范蠡的定情信物,小小扇子寄寓了西施对范蠡的满腔深情。

    诸暨麦草扇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为寻访贤人,来到诸暨城南苎萝山下,在浣纱江边巧遇正在浣纱的西施,两人一见如故,一谈倾心。尔后在江边同心石上,指石为证,对月盟誓,定下了百年之好。无奈范大夫国事在身,不可久留,次日即要返回都城。西施姑娘心灵手巧,当夜用浣纱江边田畴中的麦草编成扇子,用苎萝山上的翠竹制成扇柄,用浣纱江里浣过的彩丝,将自己姣美的容貌绣在扇芯中,制成一把精致的麦草扇,送赠范郎,好让他日日带在身边,驱热避邪,见物思人。不料范大夫这把心爱的扇子被越王句践发现,越王大为惊异,询问再三,得知其中原因。于是把聪明美丽的西施姑娘选到都城,送给吴王,演出了一幕悲壮的复国大剧。

    扇子是民间一种引风逐暑的日常用具,称谓“障日”,因于远古时期,人们常会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传舜时的五明扇为掌扇的雏形。后多用羽毛或竹苇编制,其形似鹊翅或门扇,呈长方形,称为掌扇,作为贵族和帝王的仪仗。至汉代已有用绫、绢等作面料的素白团扇,魏晋时盛行在扇面上绘画、书写文字,也出现了织扇等行业。《太平御览·服用》已有“织扇为业”的记载,元诸暨杨维桢《织妇曲》亦有“盈盈白面娥,新丝织扇罗”之诗。民间则多以麦杆、葵、蒲等原料制作扇子。

    团扇,又称五明扇,也叫宫扇

    由于扇子是诸暨民间常用之物,因此在“诸暨三贤”的诗词中便有不少有关扇子的诗文。如元王冕有《谢曹隐君惠扇歌》。诗中描写了由于“六月七月无雨落”,因此“人间酷烈无处逃”的情景,而就在此时,友人曹隐君以形如“明月”的“齐纨(扇名)”相赠。这把扇“番罗夹背紫竹把,中有水墨新图画”,从此“未举已觉生清凉,……笑引南薰归掌握”,“置诸怀袖扬仁风,快与苍生除热恼。”他希望能“笑引南薰(南风)”而为“苍生”(百姓)解除“热恼”,带来“清凉”。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关怀和体恤。

    元杨维桢《纨扇辞》云:“团圆合欢扇,比似月婵娟;婵娟有时缺,我扇岂长圆?秋风落梧叶,我扇同弃捐;不得如秋叶,吹堕在君前”。诗人将这柄心爱的“团圆合欢扇,比似(为)月婵娟”,虽然随着“秋风落梧叶”,这把纨扇也将暂时“弃捐”而不用,但他会好好地保存起这柄扇子,而不会让它像秋天的梧叶那样“吹堕在君前”的,反映了诗人的爱扇之情。

    清陈洪绶不但经常创作一些“手执团扇”的美术作品,还常常写一些题扇诗。如《赠孙郎》云:“有客出团扇,君第赠短篇;东溪有绿竹,拂云当秋天。”又如《寄祁季超》:“茶笋经营小,田园收拾宽;石麟汤饼会,团扇写芝兰。”“双管年来懒去精,况兼花酒念俱轻;如何已画梅花扇,又画观音赠楚生?”“远山青可见,绣领遮团扇;小立看鸳鸯,心怜浴故双。” 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陈洪绶:蝴蝶纨扇图

    诸暨民间素有编织麦草扇的习俗。制作材料是:大麦草顶节作扇条;棕榈树叶筋作扇条骨;刺绣为扇芯;用毛竹精制作成扇柄。每年大麦收割之后,勤劳手巧的婆婶姑嫂就忙着选剪细长白净的大麦草顶节,整理成束。经过淘米水浸洗、煮蒸、漂晒等工序,使麦草变得既白又韧。每当下雨天或空暇之时,妇女们在廊檐弄口施展巧技,编织成扇条。扇条一般以7根麦草编织,宽约1.7厘米,一个直径25厘米左右的扇面,约需430至450厘米长的扇条。花边则由4根麦草编织成锯齿状,4根麦草常常染成两红两绿,亦有其中两根用本色者。待到适当长度,将扇条盘缝成圆扇面,俗称“扇麦饼”。

    扇芯图样

    扇芯

    扇面作成之后,又在扇面外圈镶上染有多种色彩的齿状花边,中间用小圆刺绣作扇芯,扇芯外圈又套有丝线扎绒,扎绒以浸白的棕叶细丝作底,扎以红、绿、兰等颜色绒线,构成各种图案。曾有安华镇丰江周人潘保方,潜心研究出各不相同的图案1100余种,实为民间工艺的有心人。扇芯中的刺绣图案质朴大方,多为花卉、鸳鸯、玉兔图案及“友谊”、“幸福”、“恩爱”、“清凉”、“富贵”等祝愿辞语。然后装上一根竹制的柄,并在扎线固定处及柄尾缀扎上红绿丝绵。整个扇子热烈大方,朴素美观,确是一件既实用又精致的民间艺术品。由于它的精妙编织和刺绣工艺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深受本地城乡和沪杭一带市民的青睐。

    在诸暨,因为有西施与范蠡的定情故事,民间就传承了这一风俗,如果姑娘与小伙子相爱,在夏季来临之时,小伙子就会收到一柄精致、漂亮、充满情意的麦草扇。姑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祝愿希冀和情爱编织进扇里,送给如意的心上人。

    传说,先前暨阳城里的万寿街有位沈姓姑娘,芳龄17,其母己故,父亲腿残,父女二人生活全靠沈姑娘为街坊邻居缝补浆洗衣裤被服为计。沈老伯蹆虽残,手却巧,除了帮女儿收发送来缝补浆洗的衣物外,麦收时节,便会编织一些麦草扇出卖,以补贴家用。编织精美的扇麦饼配上沈姑娘精心刺绣的扇芯,非常受人欢迎。

    沈家隔壁住着石氏母子,儿子石郎,年方20。其父早亡,母亲双目失明,日常生活靠石郎每天一副货郎担走街串巷,入乡进村赚些养家小钿,或换些粗粮菜蔬,母子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但若换来些瓜果蔬菜、蕃薯玉米,石郎定会一分为二,一半留下自吃,一半送予沈家。逢沈老伯编扇时节,石郎还会精挑细拣一些彩色绒线,送些过来,供沈姑娘刺绣扇芯。 

    而沈家姑娘也会帮衬着为石家料理些家务,照顾着石郎的瞎眼老娘,还时常为石郎的货郎担头整理些针头线脑百货杂物,让石郎能够安安心心的做他的小本生意。若逢恶劣的雨雪天气,石郎会搀护瞎眼老母过来,一起陪沈家伯伯聊东说西,讲些自己行走四方听来看到的奇闻逸事,沈姑娘偶尔也在劳作之余搬个小板凳坐在石郎身边听得入神,侍石郎说到有趣的事,四人都会开怀大笑,其乐融融。二个老人好生欢喜,商量着为小的定下了婚事。

    之后,一连几天,沈姑娘选用上等大麦草编织了“扇麦饼”,又用石郎送予的七彩绒线精心刺绣了一个“浣江春水”图案的麦草扇芯。圆滚滚的扇芯上,一江春水轻波荡漾,一叶小舟在江心行驶,岸边杨柳随风摇曳,柳枝下二只彩色鸳鸯更是活灵活现的。沈姑娘把麦草扇作为定情物放进了石郎的货郎担。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话说城里采芹桥头有个姓赖的恶徒,背后人称“癞皮狗”,这癞皮狗纠集一帮地痞无赖欺行霸市,吃喝嫖赌,坏事做尽。一日,沈姑娘在河边汰洗衣服,恰好被癞皮狗瞧见,因见沈姑娘貌美,便想娶她回家。于是遣人到沈家说媒,才知沈姑娘已经与石郎定了亲,只等择日完婚。

    赖家有钱有势,癞皮狗从小胡作非为惯了,当即召集了家丁,密谋抢亲。石沈两家毫无准备,当日沈姑娘便被抢到了赖家。

    沈姑娘性子刚烈,面对癞皮狗抵死不从,并在夜间趁着看守之人不备,逃出赖府。癞皮狗得知沈小姐逃走,立马召集人手,直奔沈家,欲将沈姑娘抓走。石郎与沈姑娘拼死反抗,惹得癞皮狗恼羞成怒,沈老伯和石母双双被害。眼看二人寡不敌众,情危之下,石郎只得拉着沈姑娘往城南逃奔而去。

    黑暗里,一路狂奔,出了南门,赖家追赶的家丁越来越近,石郎感觉背上的沈姑娘越来越沉。此时,埂堤下正是浦阳江边当年西施浣纱的浣纱石。沈姑娘寻思今日难逃此劫,横下心来对石郎说:石郎哥哥啊,就算今生未成婚,难阻你我同赴难,若是麦草扇有情,来世我俩再婚配。可好?石郎含泪点头,紧紧的牵着沈姑娘的手站在浣纱石上。沈姑娘从石郎身上缓缓地拔出插在腰间的麦草扇,把亲手编织的定情物抛入水中。二人正欲随扇跳入江水,这麦草扇竟在水面上化作了一条小木船,而扇芯上二条摇曳的柳枝也变作了二支船桨。

    二人跳上木船,石郎奋力划桨,小船飞快地顺流而下。据说多年后,在诸暨境内浦阳江的下游多了二个村庄,一称石家,一谓沈家。

    后来,麦草扇不仅仅作为爱情的信物,又走进了诸暨“端午望囡”、“端午送扇”“佩香囊”的传统习俗,史料有载,《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端午。……备折扇、罗扇、羽扇、蒲扇数十百柄,与糕饵、角黍、染红蛋馈之女家,女家则分之邻里戚属”。除送扇外,烧艾烟,在门楣上挂艾枝,男小孩喝雄黄酒,挂菖蒲剑。少女姑娘做香囊,做鸡心…… 这些都是诸暨民间传下来的驱虫辟邪的端午习俗,民间更有“吃了端午粽,寒衣勿可送”、“一把扇子两面风”、“汤罐水舀舀,六谷饼烤烤,后门头朝朝,麦草扇摇摇”等民谚。

    诸暨麦草扇

    再后来,麦草扇自然成为诸暨的乡村女人们用来赠送亲友、睦邻交好的重要礼品。在乡村,无论大姑娘、小嫂嫂,还是老婆婆都会编制绣扎这美丽的麦草扇。她们代代相传,融情于扇,每年都会编织不少,送给远亲近邻,眷友家人,于是,诸暨夏日的民间,人们无论是夜晚乘凉时逐蚊驱蝇,还是暑热难眠时引风散汗,甚至在猛日头下遮光挡阳,在石踏步上拂尘落座,总是顺手用用手中的那把麦草扇。

    过去的诸暨乡村农舍,一把把的麦草扇更是一道道舞动的风景。我读到过大意是这样的文字:门前屋后,田间地头,常有双手不得空闲的男子光着膀子,时不时腾出手来拔出插在后腰上的扇子摇上一摇,赚来一脸的惬意。坐在门口的老太不堪脚下有鸡鸭緾绕,拿起扇来挥舞一番,便有三、五只受惊的鸡鸭立马扇动着翅膀,在“哦嘘”声中跑得远远的了。而恋爱中的青年男女大多脸皮薄,面子重,不敢在百众眼前牵手搂腰,有些就把手中拿着的扇子自自然然地揽到对方的后背,让本来躁热得要命的心里安稳好多。也有年轻的妈妈为制止孩子调皮,顺手把手中的扇子倒过来,用扇柄在那小屁股上“啪”上两下的。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图呵?这是我少年时日常看见的场景,一幅每每想起,心里便会泛起阵阵甜蜜的图画。

    诸暨市文化系列丛书之《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录入的《麦草扇》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随着时光流水,现今乡下大麦栽种愈来愈少,麦草扇的原料缺乏,乡村中编制麦草扇的场景渐渐已不多见,旧时的那把麦草扇,成了老人们淡淡的记忆和悠悠的乡愁。好在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这一民间制作技艺的重视和支持,让麦草扇编织技艺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传承。“麦草扇”、“麦草扇编织技艺”、“‘望囡’习俗”已分别于2009年3月、2016年6月、2020年11月被诸暨人民政府公布为诸暨市级非遗项目。2011年,诸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还编辑出版了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传统手工技艺》,书中《麦草扇》一文,图文并茂地对麦草扇编制的材料、工具、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记载。也好在民间不失一些执着的制扇人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比如安华镇丰江周的潘保方。相信诸暨麦草扇的编织技艺一定是后继有人,能发扬广大的。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