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1日12时03分,由诸暨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三方签约共建的浣江实验室参与研发的“浣江1号”卫星搭乘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实现我国首次微纳卫星之间空中组网的智能遥感卫星上天入轨,也标志着诸暨航空航天产业的又一重大突破。
2024年11月11日12时03分,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在为我们诸暨激动和自豪的同时,我又一次想起了诸暨的航天功臣顾三海,翻看了自己曾经写作过的文字。记得当时,我把这篇《航天功臣顾三海》发到我的公众号后,率先采访过顾三海亲属,并撰写报道了顾三海事迹的顾春芳老师当天就在微信上给我发来了三条留言,一是说:“谢谢你,为顾家的航天功臣立传”,二是告诉我:“真的有点心酸,他儿子媳妇看见这稿,抱头痛哭,终于可以靠父亲硬气一回了”,还有一条自己的感慨:“再一次被赞,说明人们心中始终把他当英雄,当明星”。我感激地回给顾老师:谢谢你的素材!
如果愿意,就让我们再一次翻阅一遍《航天功臣顾三海》。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2015年4月24日,距离我国自行研制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已过去45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际太空》杂志社在北京举办“45周年,我们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走来”主题座谈会。近30名亲历东方红一号卫星和长征一号火箭研制工作的专家前来赴会,此时,大多数人已是头发花白。
由于涉密,许多专家从未观看过会上播放的纪录片《太空高歌东方红》,焦清德惊喜地在片子中找到了自己,一个穿着深蓝色工装的青年。就这样,专家们看到了许多的,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在随后的发言中,专家们更是不厌其烦地提到许多姓名,有钱学森、赵九章、钱骥等著名科学家,也有鲜为人知的基层工作者。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组副组长潘厚任颇为唏嘘:“我们的卫星还在天上转,但我们之中的很多人已经走了”。
“很多同志都走了,这一辈人留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韩厚建红着眼眶说,尽管时光流逝、社会变迁,但东方红一号卫星及其蕴含的中国航天奋斗精神、大力协同奉献精神,始终值得重温和推崇。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人们激动地收听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
在这些“已经走了”的人中,有一位为卫星的成功发射付出全部精力甚至生命的诸暨人,他叫顾三海。顾三海,一位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的诸暨人。
2018年,顾三海的哥哥顾三江在碰到《诸暨日报》通讯员顾春芳时说 : “我现在脑子时而糊涂,时而清爽,也许过不了几年,会变成老年痴呆症,请你把我弟弟顾三海的事迹记录下来,打开我心中多年的痛,也好慰籍三海不平凡的一生。” 听完老人说的故事后,顾春芳感触良多。不久,她撰写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过程中的诸暨人》便在《诸暨日报》上发表。此后,浙江新闻客户端、新蓝网等不少网络媒介进行了全文转载或改编刊发,更多的人因此知道并记住了这位诸暨籍的航天功臣顾三海。
顾三海
顾三海,诸暨草塔杭金七村顾家人,生于1941年。他的父亲顾春木,在安华街从事南北杂货买卖。也许从小耳濡目染,顾三海对数字特别敏感,精于数字计算,尤其是算盘是打得更是绝,曾经获得过浙江省算盘运算第二名。顾三海还记忆过人,几乎是过目不忘,而脑子的运算能力、对数字的概括能力就像计算机的程序一样灵敏、精确,这无疑是他后来入选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团队的优势条件之一。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58年,美国的人造卫星也进入太空。会议休息期间,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就是苏联和美国的人造卫星。谁也没有料到,5月17日,正在参加党的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毛泽东突然在会上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这个意外的消息顿时引起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几个月后,一个以人造卫星和火箭为专门研究对象,代号为“中国科学院581小组”的机构秘密成立。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成立,中国航天事业就此起步
“哥,我不回家了,我的研究论文运用到了东方红一号的轮胎结构原理上了!” 有一天顾三海对家人告别。这时候,他从杭大毕业后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由于拥有超人的数字运算能力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他成为卫星研制中一个精英群体的主力。这精英群体分为四大四小,四小代表的是新生力量。
东方红一号的科研条件十分艰难。对于研制人员来说,不要说完整的资料,就是卫星样品也没看到过,基本的研制条件更不具备。卫星所需生产、加工设备不足,测试、试验设备不齐,资源、人员短缺,西方国家在元器件、技术上对中国实行封锁,前苏联也和中国技术断交。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副组长的潘厚任说,“比如你想要吃馒头,馒头买不到,面粉也买不到,小麦也买不到,你得开荒、种麦子。”
材料工艺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西安市蓝田县水陆庵古庙里进行型号设计
1970 年初,科研人员在陕西省凤县一间厕所改装的研究姿态控制发动机实验室中,用砖头堵住旱厕蹲坑,把女厕改造为试验间,把男厕改造为试验控制操作间兼装配间,在男女厕所的隔墙上打洞安装有机玻璃作为防爆观察窗。没有试验场,技术人员在厕所里隔出一个面积不到5平米的小天井,在这个狭小又满是异味的空间里,进行火箭推进剂供应系统试验。
调试东方红一号卫星
工作人员正在对东方红一号卫星进行测控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需要的大量计算是靠人工一点一点算出来的。当时比较先进的计算设备是自动计算器,但更多的是半自动手摇计算器,任务急的时候连算盘都得用上。时任七机部某研究院卫星轨道组组长李颐黎介绍,算一条轨道,三班倒,每班8小时,两个人对着算,保证质量。手摇计算器的哗哗声、拔弄算盘的叭叭声响了整整一年。就这样,顾三海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忘我地研究、计算、测绘,获得了第一手的航天航空资料。
科研人员用砖头堵住蹲坑,把厕所改造成实验室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中国自行研制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寰宇,中国步入太空时代。第二天,正在广州参加东南亚“三国四方”会议的周恩来总理刚走进会场就兴奋地向代表们宣布:为了庆祝这次会议的成功,我来献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昨天晚上,我们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人们喜看东方红一号卫星飞过头顶
“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时,卫星实验队成员有汇入举国上下欢呼雀跃洪流的,有即将参加庆功大会的,也有舍不得离开研制基地想听到从天上传回来的《东方红》乐曲的。但顾三海和与他一起被抽调从事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工作的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五位年轻精英,有四位英年早逝,一位终身残疾。他们都死、伤于白血病。
卫星研制过程中,具有强大辐射性能的放射性元素对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由于当时的科技能力有限,只能利用两堵石灰墙作为隔离带防止辐射。顾三海身患重病时,中央领导指示:不惜一切代价,挽救生命。他也积极配合治疗,写信给兄弟,需要黄鼠狼的肉在瓦片上烤成粉补充营养。自然,在信中他还不忘宽慰、嘱咐兄弟好好生活,关爱父母,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顾三海的家书
顾三海的家书
按照当时的医学水平,白血病患者的寿命只有两个月,但是顾三海却坚强地活了21个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也给治疗白血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年仅30岁的顾三海去世时儿子只有4岁,也被放射性污染感染的妻子虽然长期吃药,但在儿子十几岁时也悄悄地走了。
在参与研制东方红一号上天的那些日子里,顾三海的工作必须保密,父母兄弟甚至妻子都不知道他到底在哪里,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哥哥顾三江曾试着写信探问,他只是说他的工作跟“怦叭”这两个字的有关。直到弥留之际,顾三海也只透露工作期间,每天都会有军人驾驶员用吉普车在破晓时分悄悄把他送到工作室,在车里不说闲话,也不打听驾驶员的姓名住址,只有当晚上星光亮起,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好多年里,顾三海的儿子顾杲宇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孤儿,当得知父亲是一位科学家,是为中国航天事业献身的功臣时,忍不住泪如雨下:“父亲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他短暂而奉献的一生是何等地伟大 !
“东方红一号”依然在太空中飞行,尽管因为电池耗尽,已唱不出动人的乐曲,但许多人仰望星空都会想起那颗唱着《东方红》的卫星。历史会记住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钱骥等“两弹一星”元勋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中的杰出功勋,也一定也会记住顾三海们为“东方红一号”作出的伟大贡献。
潮客_wca6n6徐可良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