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秋色一池水浸润

    2024-11-20 07:59 浙江杭州

    转眼就到了小雪。冷空气一波未平又起一波,江南杭城正大步流星迈向浓浓的深秋里。此时此刻,正是感受一年中最雄壮豪迈气度的时候。

    漫步在深秋的钱塘江畔,总会联想起王安石“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动人诗情;会漫思江南游子辛弃疾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限感叹。

    欣赏杭城的深秋之美,不必像古人在金陵古城那样壮怀激烈、气贯长虹,虽然天然生就几分浑厚,但揉合了太多的婉约清雅,可以浅吟低唱,在秋水浸润中观照山川草木的秀丽俊美。

    无数次,在西湖山水的萦绕中沉醉,举目远眺,看北高峰在秋色浸染中是何等的眉目传情神采飞扬,看薄霭苍茫的钱江之上舟帆是怎样横渡枫叶梢头,听空旷辽远的六和钟声是如何融入山岚化作天簌。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最喜欢踏着一片片梧桐的焦糖落叶,去寻找秋天远行的足迹。那一日,从南山路进来,一路漫行,捡了许多片不同的落叶,一直到了万松岭路。

    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期杭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最广的书院,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分别赐额“浙水敷文”、“湖山萃秀”。昔日的明道堂内,王阳明等国学大师都在此讲学,培养了象袁枚这样的大批莘莘学子。拾级登上书院高处,仰望山峦,江南秋色正酣,内心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

    沿着摩崖石刻群,就到了“见湖亭”,这里过去能远眺西湖的,如今万松争峰,枝桠遮天,早已看不到湖山一角了,但并不妨碍在这里迎接联袂而来的秋色。

    山是秋之眉,湖是秋之瞳。深秋中走苏堤特别有此体验。一段时间没有纵横南北湖两端,游走湖中的长堤画卷,走得特别欢畅。看越来越多的游人矫健的步伐,发自内心的勇毅和自信写在他们的脸上。从苏堤拐进曲院风荷,在“玉带晴虹”廊桥上小歇,展望两侧如画的风光。北里湖深褐色的梧桐如绵延的长轴铺展开来,枯荷已出落成清癯的风骨,坚守着清冷的湖面。

    向南侧遥望,浩浩渺渺的湖光,粉色的美人蕉居然还像夏末那般鲜艳夺目。几艘游船如点点黑影蠕动于湖上。靠近廊桥的一只游船,缓缓在宁静如镜的湖面游弋,有三只小鸭在后面结伴而行,好像是紧跟着小船,一刻也不放松的节奏。船上坐着一对情侣,尽管看不清他们的脸面,但这一刻还是能感受到满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乐的氛围。

    阴雨天的西湖,湖上烟雨蒙蒙,如同一幅水墨丹青,斑斓的梧桐就是这幅画里的重彩之笔。碧水悠悠,静谧的水道徐徐铺展开来,坐在游船上,碎了一路的秋光,船上的人与岸上的人各自欣喜地捡拾身边的油画。几绺被秋风浸染的黄叶就飘忽在眼前,动人秋色不须多,处处回头尽堪恋呀!

    昔日的曲院曾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如今青莲坊后的人物群雕再现了“酒风荷韵”的场景。红叶燃情的深秋里,作坊别有一番红火的景象。曲院的秋水、残荷和水杉组成一幅令人心动的图画。一位外地的游客拿出笔墨纸砚,对着眼前的风景聚精会神地创作起来,他要将美丽的杭城深秋带回家。

    来到西湖的“后花院”茅家埠。一年四季,“上香古道”去了又去,谈不上刻意的捕捉什么,就为了林间小桥流水,脚踩吱呀栈道,听几声鸥鹭之鸣。几簇水杉和无患子叶在水道边晃动。通利古桥旁,有一只小船悠悠而来,一位漂亮的妹子坐在船头,手舞足蹈地指划着两岸风光,船中的男友很知趣地用相机记录下这一欢欣的情景。深秋野埠一般的湖光山色,依然让人有“佳客联翩来古道,扁舟容与泛清波”的感慨。

    如果说湘湖是旷野无边的原乡之湖,那么玛雅岛就是这湖上的神秘之珠。从眉山路进来,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连接着小岛。湘湖有许多造型各异的桥,号称石桥博物馆。秋色浓浓之时,穿过长长的廊桥,览看四周的无边景色,感觉自己成为画中人!

    伫立在静谧无人的湖畔,举目远处云遮雾绕浩渺空旷,近看绿茵茵的草色与金黄的无患子相互衬托,一只游船悠然飘于水面,充满了恬淡空灵的意味。

    春季时的玛雅岛,绣球花缀满了船埠,拱在山中小径边的花廊,吸引了不知多少游人。深秋的岛上显然没有那么多游人,但我对人稀景美的秋日小众之地常怀期待。

    这个以打造清雅静谧的女性身心修养为主题的地方,天生就是不受外界喧嚣的神秘园,没有那么多光环的羁绊,更适合纵情寻找自然野趣的小景。

    岛上种了好多的无患子树,深秋时节这满目的黄叶不时呈现在船埠、环岛路和红砖外墙的陶瓷艺术博物馆外,为小岛增添了一层浓重的秋色。随便站在哪里,都能欣赏到满心欢喜的风景。

    眼前的一丛南天竹,经过一夜的朦朦细雨后,变得晶莹剔透,红彤彤非常耀眼,那滴滴水珠多像是心上人的泪水呀,让人油然而生爱怜之心。叶子上一字儿排列着的水珠,不小心被我触碰着了,顷刻间,“大珠小珠落玉盘”。于是,又向纵深处,再寻圆珠暗结、引而不发的特写。深秋的光阴就这样悄悄的在指尖间柔软地划过去。

    杭城的深秋,怎么能错过西溪湿地呢?阡陌纵横的河汊间藏着数也数不尽的小景致,适合不断重复的来享用。凡逛过西溪湿地深潭口的人都知道,有一家普普通通的大叔面馆是游客喜欢光顾的农家乐小店,网红度还不低。

    小店的店面很窄,但所处的位置不错,门前屋后各有一座小桥,人从桥上缓缓步过,或者摇橹船从河边经过,都很上镜。自从火杮丰收以后,小店门口就摆满了杮子,在绿叶的映衬下更显红红火火,喜气洋洋。

    虽然没有赶上十月份最闹腾的秋杮节,西溪河边的杮树上,偶尔可见光凸凸的枝干,差不多零落了青黄的叶子,圆圆的小杮子清寂地悬挂在精瘦的桠间。循着火杮的踪迹,我从洪钟别业庭院后面,一路追看,河汊边一条孤寂的小径通向不可或知的前方。隐隐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去处横在眼前,定神仔细辩识,原来就是网上大名鼎鼎的一家田园酒店。

    建于西溪湿地深幽处的这个酒店,如果不是有门童出外几百米来迎接今天来活动的一家单位老同志,我真怕自己误入了一个什么隐秘的会所。走在三五成群的队伍中,我来这里找一个能够歇脚的简餐,大步进入田园水榭间。河汊边有不少天人菊,寻常花儿随风跑,此花却是迎风笑。深秋野菊一般的小花不畏寒霜,以磅礴的气势给小径增光添彩。

    园中好多棵的杮树上故意留下红彤彤的火杮子没采收,它们与金黄的叶子、尖顶翘角的凉亭交相辉映,寂寥的河流更显得幽深,所谓“霜前柿叶一林红,树里溪流极望空”的意境就油然而生。

    仿佛是活在红尘以外的火杮,在这个静谧无人的空院里以自己独特的风采,活成了林中精灵。这有点像宋韵古画里,笔墨清淡,貌似随便涂鸦,一盏盏红灯笼就跃然纸上。而叶子所剩不多的杮树呢,为数寥寥的杮子犹抱琵琶半遮面,藏身在枝叶间,青黄之叶与红火的杮子交相辉映,说不清谁是谁的配角。

    穿过遗世独立的曲水庵,来到厉杭两公祠。白墙黛瓦间爬满了藤蔓。这是为专门奉祀清代杭城著名学者和诗人厉鄂和杭世骏而建的祠堂,与秋雪庵的两浙词人祠齐名。厉鄂一生科举不第,后来潜身于西溪的田园风光里,醉心诗词创作,以“清”“雅”之风被时人备加推崇。

    西溪无边无际的野趣,有一种天然超凡脱俗的意境,但见花开花落,不问人是人非,任云卷云舒,揽清风明月入怀,黛山曲水间藏着千年的灵秀,“溯溪流云去,树约风来,山剪秋眉。一片寻秋意,是凉花载雪,人在芦漪”,这是厉鄂等一干归隐山林的名士的极乐净土。

    游了西溪后,好像从遥远的域外又回到了尘世。会当乘小雪,踏秋寻斑烂。我在片片落叶中继续找寻着秋色。秋风秋雨天,难得放晴的午后,正是户外舒筋活骨的好时光。一位老者骑车在枫香树下,带着球拍,怀揣欣喜,路边千树万树秋光乍泄,万物生辉,且行且珍惜!

    走到一座园落外,看到窗棂外爬满了五颜六色的藤蔓,心中便生出奇怪的感觉,似乎青葱的是勃勃生机,斑斓的是天真和梦想。谁言深秋悲寂寥,我言枫色胜春潮,最喜一个人在枫树下,漫忆流年似水,心若霞光满天。

    半是黄叶半染红,蓝天下红黄两色的秋叶非常静美,视觉对比中彼此互相成就。秋日里百花清寂,门前屋后的三角梅开得热烈奔放,火红的花影将弯弯曲曲的小桥流水点缀得十分靓丽,充满了浪漫气息。

    飘零的落叶,是留下季节的标签;即使是离别,也要保持生命的沉静与淡然。在秋色浓浓时深深眷恋,在繁华落尽时满怀期待。屹立在萧瑟北风中的月季,与金黄的银杏呈现时空交错之美,令人刮目相看。真可谓“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荣谢色常同”!

    江南的秋色是一幅流动的画卷,陪伴我向前驰骋;是一首温婉的乐曲,陪伴我一路穿行。江南的秋色也是一池温水浸润的碧玉,如大师的佳作,外表烂漫却大音希声,熠熠犹报朝晖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