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分南宋与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中原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达60%,为各朝之最。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
宋代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辽朝、西夏、金朝、元朝相继崛起,富庶的宋朝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1125年金朝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难,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相对开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杯酒释兵权,采用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使得宋朝社会繁荣昌盛,文化空前发达。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历代王朝中,宋朝是唯一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纵观宋朝319年历史,尽管中期遭遇“靖康之难”,但是,宋朝的经济、文化、科技、艺术都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巅峰。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
宋朝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由于宋朝重文轻武,因此,宋朝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朝时期,士人受到朝廷的尊重,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儒学复兴,出现了程朱理学,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文人辈出,文化繁荣发达至极,甚至有人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南宋与金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宋宁宗下诏北伐金国,但宋军大败。从此南宋不再提北伐之事。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以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并存的政权。蒙古帝国于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灭金朝,并在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灭西夏、于南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灭西辽、于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灭大理国。蒙古帝国征宋战争于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开始,于南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攻陷崖山,南宋灭亡。南宋共历153年,历九帝。
北宋的“靖康之变”标志着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兴起,从此,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南宋虽然偏安江南,但是由于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商业兴盛、科技发展以及海外贸易的兴起,南宋经济远超北宋,成为当时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还是海上贸易大国,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在南宋末期,泉州港甚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远远走在当时的世界前列。
宋朝,南北文化进一步交融发展。北宋后期,辽国、金国先后崛起于中国的北方,并且成为当时与宋朝并立的两大强国。由于北宋与辽国、金国长期对峙,因此,北方的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女真文化相互交融。在南宋时期,北方的汉族人大量南迁,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吸取唐朝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教训,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在地方上,州郡长官通判互相牵制,直接对中央负责。宋朝开创的文官政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朝时期,中枢机构为“二府制”,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主要掌管民政、文教等,而枢密院掌管军政,二者的长官分别为宰相和枢密使,号称“二府”。
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权力大大削弱,从体制上防止了武将跋扈和割据。宋朝很少出现权臣篡位和外戚干政的情况。北宋时期,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宋太祖赵匡胤采用“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提升了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宋朝时期,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掌管军队。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诸多牵制和监视。
宋朝时期,士人受到朝廷的尊重,读书人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宋朝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宋朝时期,科举考试成为士人踏上仕途的主要途径,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宋朝大幅度扩大进士科的录取名额,提高了进士出身官员的待遇。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由州试、省试和殿试组成。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可直接授官。殿试成为定制,形成了“三级考试”制度。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决定录取名次。宋朝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士大夫家族势力基本消失。
宋朝科举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糊名法,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誊录法,就是在考生交卷后,由专人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给考官评阅,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考官辨认出考生的字迹,从而徇私舞弊。宋朝时期,科举考试的程序更加严密,殿试成为定制,对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起了很大的作用。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大幅增加,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
宋朝的文化艺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继续发展。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广泛,画派众多,技法成熟,涌现出大量的绘画大师和传世佳作。两宋绘画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山水画的发展。北宋前期,山水画以李成、范宽成就最高,他们的作品在北宋画坛上形成了“齐鲁”与“关陕”两大派系。北宋中期,郭熙的山水画独步一时,成为北宋中后期山水画坛的代表人物。南宋时期,山水画出现了“李刘马夏”四大家,他们创立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格。
宋朝时期,书法艺术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书法风貌。北宋时期的书法,承继唐末五代,以继承为主,兼收并蓄,风格多样。南宋时期,书法艺术在北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风格和流派。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佶等。
宋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文学体裁丰富多样,作品数量庞大,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两宋文学以词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因此,两宋文学又称为“宋词时代”。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它起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宋词风格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流派众多,蔚为壮观。宋词流派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为代表,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表达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其作品视野广阔,气势恢弘,情感奔放,格调高昂,语言清新,善用典故,不拘格律,代表了宋词发展的高峰。
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宋朝时期,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代开始得到大规模应用,并且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朝时期,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地理学、冶金学、造船和航海技术、火药武器制造、纺织技术、陶瓷工艺……也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作用。
慨然论起宋韵来,仿佛一提起宋,在我们眼前就有那一种尘封的古色,黯然的微光,使我们发生无限的遐想。我还想借几个名词,来充实我心中的宋韵。
第一个名词是“风雅”。风雅原是《诗经》的体类,但这里所说的风雅,并非指《诗经》的,而是宋人生活的态度。宋人的生活,是很讲究风雅的。他们爱花,爱石,爱古董,爱字画,爱一切精致的生活的器具。他们不但爱,并且还要玩,要赏鉴,要珍藏。这种风雅的态度,是宋人生活的特征。譬如说茶罢,宋人就特别讲究。他们不但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还讲究烹茶的水,烹茶的器具,和烹茶的方法。他们烹茶的水,要取自名山秀谷的清泉,或是梅上雪,或是荷露。他们烹茶的器具,要用磁州窑的瓷,吉州窑的盏,或是建安所出的黑盏。他们烹茶的方法,要经过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瀹茶、酌茶等种种手续。这种烹茶的方法,在陆羽的《茶经》里,已有详细的记载,但宋人却更加精细了。他们还要在烹茶的时候,焚上一炉香,弹上一曲琴,然后静静地坐下来,细细地品味茶的色香味,领略茶的妙处。这种生活,不是风雅二字所能概括的,然而风雅却正是宋人生活的精神。
再譬如说酒罢,宋人也有他们特别的讲究。他们酿酒的原料,有糯米,有黍米,有秫米,有果实,有药草,种种不同。他们酿酒的方法,有蒸煮,有发酵,有蒸馏,有窖藏,种种不同。他们酿成的酒,有白色的,有红色的,有绿色的,有黑色的,种种不同。这种种不同的酒,各有他们的名称,各有他们的风味。如琼浆,如瑶酒,如玉液,如金波,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他们饮酒的时候,也有他们特别的讲究。他们要用精致的酒器,如犀杯,如玉碗,如瑶觞,如玻璃盏。他们还要用精致的菜肴,如鲜鱼,如嫩笋,如肥鹅,如细鸭。他们还要用精致的音乐,如丝竹,如箫管,如琴瑟,如琵琶。他们还要用精致的果品,如荔枝,如龙眼,如橄榄,如樱桃。这种种精致的东西,配合起来,才能构成宋人饮酒的风雅。
宋人的风雅,不仅表现在茶酒上,还表现在他们的穿着上。他们的衣服,要讲究质地,要讲究颜色,要讲究款式,要讲究图案。他们的帽子,有乌纱帽,有幞头帽,有东坡巾,有山谷巾。他们的鞋子,有皂靴,有麻鞋,有丝履,有皮靴。他们的佩饰,有玉带,有金鱼,有银花,有犀角。这种种精致的东西,都足以表现出宋人的风雅。
然而这种风雅,却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只有那些官僚地主,富商大贾,才能享受这种风雅。他们有钱有势,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精致的器具,享受精致的生活。他们可以用金钱来买得风雅,用权势来保持风雅。而那些贫穷的百姓,却只能望洋兴叹,无法享受这种风雅。这种风雅,实际上是阶级的产物,是剥削阶级用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的。
第二个名词是“柔弱”。宋代的文人,是柔弱的。他们不像汉唐的文人那样,有着雄健的气魄,豪放的性格,敢于反抗,敢于斗争。他们只是沉醉在自己的狭小天地里,吟咏着风花雪月,抒发着离愁别绪。他们的诗词,充满了哀婉缠绵的情感,充满了感伤忧郁的气氛。他们的散文,也是以抒情为主,缺乏雄浑豪放的气势。这种柔弱的性格,是宋代文人的特征。
宋代的文人,之所以柔弱,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宋代是一个外患频仍,内政腐败的时代。北方的辽、金、元等少数民族,不断侵扰中原,使宋朝的领土日益缩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而宋朝的统治者,却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顾人民的死活,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他们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剥削,使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这种政治环境,使宋代的文人感到无比的苦闷和压抑。他们无法像汉唐的文人那样,直抒胸臆,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他们只能在自己的狭小天地里,寻找一丝安慰和寄托。
宋代的文人,之所以柔弱,还因为他们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宋代是一个理学盛行的时代。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它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的欲望是罪恶的根源,必须加以消灭。这种思想,使宋代的文人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束缚和压抑。他们不敢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忍受着痛苦和折磨。这种文化传统,使宋代的文人更加柔弱和消沉。
然而这种柔弱,并不是宋代文人的全部。在他们的柔弱之中,还蕴含着一种坚韧和执着。他们虽然无法改变现实,但却能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寻找一丝光明和希望。他们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用散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的诗词,虽然充满了哀婉缠绵的情感,但却也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的散文,虽然缺乏雄浑豪放的气势,但却也表现出一种深思熟虑的智慧。这种坚韧和执着,是宋代文人的另一种特征。
第三个名词是“精致”。宋代的工艺,是精致的。无论是瓷器,还是丝绸,无论是建筑,还是绘画,都表现出一种精湛的工艺水平。宋代的瓷器,以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为代表,它们的瓷器,色泽晶莹,造型优美,釉色纯正,器型规整,堪称中国瓷器史上的瑰宝。宋代的丝绸,以杭州的织锦最为著名,它们的丝绸,质地柔软,色泽鲜艳,图案精美,被誉为“东方瑰宝”。宋代的建筑,以宫殿、庙宇、园林为代表,它们的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装饰华丽,富有民族特色。宋代的绘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代表,它们的绘画,笔墨精湛,色彩鲜明,意境深远,富有艺术魅力。
这种精致,是宋代工艺的特征。它表现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他们用心制作每一件工艺品,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他们不仅注重工艺品的实用性,更注重工艺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他们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都倾注在工艺品上,使每一件工艺品都成为一件艺术品。
然而这种精致,却并不是宋代工艺的全部。在它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种危机和困境。宋代是一个商业繁荣的时代,商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这种商业的繁荣,并没有给宋代工艺带来真正的繁荣。相反,它给宋代工艺带来了一种冲击和破坏。因为商业的繁荣,使得人们更加追求物质的享受和金钱的利益。他们不再注重工艺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而只看重工艺品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这种追求,使得宋代工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精神。它开始变得庸俗和浮华,失去了原有的精湛和优美。
这种危机和困境,不仅表现在宋代工艺上,还表现在宋代文化上。宋代是一个文化昌盛的时代,文学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这种文化的昌盛,并没有给宋代文化带来真正的繁荣。相反,它给宋代文化带来了一种危机和困境。因为文化的昌盛,使得人们更加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技巧上的精湛。他们不再注重内容上的深刻和思想上的创新,而只看重形式上的华丽和技巧上的巧妙。这种追求,使得宋代文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它开始变得空洞和乏味,失去了原有的深刻和丰富。
这就是我眼中的宋韵。它是风雅的,却也是柔弱的;它是精致的,却也是庸俗的。它既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反思和批判的地方。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宋韵,既要看到它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它的缺点和短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宋韵的优秀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晚潮#
雷圣初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