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宋韵

2024-11-18 08:20 浙江温州

陈则翁情寄平阳

(1) 与裴氏交情 

 温州阁巷陈族历代簪缨相继,诗文相传,与平阳谷垟、厚垟与瑶山陈族同源。先祖陈铎于宋宣和五年(1123),从温州迁徏崇儒里(阁巷)。陈氏五世陈圆,庭院种植翠竹,号称“竹所”;陈供家种杏树,号称“杏所”。陈圆长子陈兼善,宋淳祐三年(1243)贡举,设馆授徒,平阳嘉峰裴庾、裴葛山、裴贯道拜他为师。陈供次子陈则翁,字仁则,号瑞洲。

宋咸淳戊辰(1268)试登学究科,继登宏词科,历仕至广东副使。  裴庾为格律诗大家,文学家,其《増注唐贤三体诗》影响深远,林正(宋埠人)有诗《寄裴芸山》:“手注《三体诗》,名满四海耳。”陈则翁与裴庾年龄相仿,关系甚好,裴庾到阁巷求学时,经常与陈则翁交流诗文。后来,陈则翁 的孙子陈冈与裴庾首编《清颍一源集》,裴庾作序,自称陈供与裴庾祖父以来“世为结发交”,少年时从学陈兼善及诸位陈族。

裴庾曰:“陈氏诸公独拔自流俗中……复倡为诗社,一时英俊更唱叠和。预其盟者,不啻登龙门之荣。由是诗盛于陈氏之门矣。”同辈诗友相继离世,曾经的好友林景熙也去世六年。裴公概叹说“予老矣”,待《清颍一源集》编成,“见陈氏一门世之盛,斯文遗泽,绵绵未艾,有嗣而辑之,虽百世可知也”。  

陈则翁的大儿子陈昌时,陈昌时的妻子就是周坦侄女,他的女儿嫁给高则诚。陈昌时著有《鸡肋集》行世,平阳蔡芳(榆样人)修府志时,读后云:“意圆如丸珠,句句寄如钩棘,语丽如长春芙蓉,韵古如黄钟大吕,非寻常步骤所可仿佛也,其诗之豪欤!”  陈昌时,对裴庾尊敬,有诗为证,录他的《寄裴处士》诗:笙簧鸣咽娱我听,眼白刮尽为君青。还有《和答仙峰裴十二山人》之句:书月玻璃照天户,名老文坛执牛耳。

  陈则翁的第三个儿子陈可时,也对裴公尊重,摘《送裴十二山人》诗为据,“万事归霜鬓,十年犹布衣”。陈则翁的孙子陈冈《访芸山翁》谓“远来吟君诗,口外春风湿”,可知陈则翁的家族与裴公往来不一般,不过,还有阁巷陈氏中别的诗人与也敬佩裴公留下很多诗。

陈则翁画像

(2)与遗民和诗见爱国情

因崖山之变,陈则翁弃官归里,迁居柏树桥,建集善院,奉宋主龙牌,朝夕哭奠。经常与林德阳(林景熙)、裴季昌(裴庾)、林旻渊、曹许山辈以诗文往来,私相痛悼,黍离之悲,溢于言外。所著集曰《沧海兴》。宋元温州遗民领袖林景熙,公元1242年出生,比陈则翁少十岁,平阳人。考入进士,时年二十九岁,始任福建泉州教授,相当现在市级教研员,清水衙门。

公元1275年春夏之交,弃官回乡,白石巷隐住,与陈则翁等好友来往。从《清颍一源集》来看,诗友们在阁巷柏树留下诗文多,在平阳仙坛仅留下几首,说明他们经常在陈则翁家里的聚远楼、水云深处、集善院、高郎桥等唱和。

高郎桥,方便于中国南戏鼻祖高则诚到他外公陈则翁那里书院学习而建的。也可以这样说,陈则翁是他们的铁哥老大。其中著名的诗,如《半云庵和答林霁山》。

孤云伴孤吟,彼此识心事。

促席聊自怡,不索远持寄。

相亲期虚左,岂云自偶值?

云乘龙之嘘,足以塞天地。

人之气浩然,何尝有忧惧。

霏霏秋景边,澹然一儒素。

人亦云不殊,云因就人住。

云定梦不飞,梦觉云如故。

世路翻手交,闭关谢来吁。

出此或苟焉,触处有余愧。

此首是五言古诗,作者陈则翁答平阳林景熙《半云庵》的和诗,也是二十句,用相同的韵字和次序,称次韵。这是和唱中格律最严的一种。

意思说,贫寒或客居的人伴随着自己的孤独吟诗,大家都明白各自的心情。坐席互相靠近聊天,真是怡心,不应该从远地持礼物送人。见面期望尊敬,难道说从自偶然遇到?云雾乘着龙势的驱逐力量,足以弥漫着天地。人的正气浩然,并非存在忧郁和恐惧。浓浓的秋天景色间,恬静得像一位儒者的素质。人也跟那些悠悠云雾差不了多少,云起云住,随人俯仰。云止梦觉,梦和云的一切如故,飘飘然,是艺术。

经历了世路风波后觉得世间炎凉,闭起门来谢绝尘事。有时为了出于这个道理,感觉到虽有愧心,实出无奈。此诗从半云庵的“云”字生发出去,引喻取义。“云乘龙之嘘,足以塞天地;人之气浩然,何尝有忧惧”,堪称“笔力奇横”之句,与林景熙诗各得其妙。表现出陈则翁以淡泊为怀,养我浩然之气,闭关谢事,洁身自好。

公元1285年,林景熙与郑朴翁两人前往绍兴富豪王英孙家里。当时,林景熙是“山阴诗社”的群主。绍兴与杭城近,消息灵通。他们听到宋高宗等六个皇帝的陵墓,被丧心病狂的杨琏真迦率领众番僧,将六代皇帝与后妃的骸骨抛弃于荒野草丛、河流之中。受王英孙援助,林景熙等人前往冒险修拾骸骨,并埋葬在六棵冬青下,赋《冬青花》诗以表衷心情怀。

公元1290年春,林公四十九岁,遗民志士的复国梦彻底破灭,从绍兴返回故乡平阳。但回乡不久,遇上严重的山匪骚乱,只好暂时避居到海边冷静的仙口。

陈则翁家的集善院


后来,社会稳定,他回到白石旧居,但原先的居所已破败不堪,目睹“四邻灶出荒墟”的凄凉景象。于是,在离城西二里地的马鞍山麓独辟简陋的居所,自谓“赵奥别业”,过着清贫生活,带生度日。在这期间,他的弟弟去世,家中更加艰辛。他决定再次漫游,一路向北,浙江、江苏一带,学着陆游、李白,写下大量诗篇,最后返平阳,旅途疾病所积,不到几年离开人间。之后,得到朱元璋、乾隆等皇帝点赞,因此,林公名气大进,远扬神州。值得一讲的是,林景熙几乎在陈则翁家里五六个会客处都有留下诗作。林景熙住仙口,房子肯定是别人的,要么陈则翁别墅,要么仙口嘉峰裴季昌家里,这种推测如云雾。

不过,《蜃说》里叙述很明白,陈则翁的仆人叫林景熙到阁巷柏树聚远楼上看海市蜃楼。因为聚远楼喝酒吟诗看景的地方,有裴庾的《聚远楼会饮》诗为据。他们个个都怀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浓厚的乡情与雄心壮志。有人说,那时,林景熙直接住在陈则翁家里。

笔者认为林景熙很可能住在偏静仙口的陈则翁别墅里,因为林公是避难期,故他们两个人不能直接在诗里表达的住处,林景熙更不应该堂而皇之地住在柏树。

古时,仙口的仙气浓郁,叫人留恋。它的名字也变幻着,有仙峰、神山、叶岙等。南宋时,阁巷陈族五世孙陈供公坟就安葬神山寺后面山上,他的次子著名爱国诗人陈则翁的诗《仙峰别墅》为证:

旧说葛仙在,孤筇向此来。

野桥分涧水,幽鸟啄岩苔。

地极江山会,天秋风雨开。

相高有松竹,不受劫中埃。

林景熙看了蜃楼很兴致,不但写《蜃说》散文,还补了一首的《避寇海滨》诗:

偶动乘桴兴,孤筇立海头。

兵尘何处避?春色使人愁。

腥浪翻蛟室,痴云结蜃楼。

神山空缥缈,水弱不胜舟。

从笫一句来看,以前作者就听人说,到仙口要渡江的,确实如此。还有“孤筇”词,陈则翁诗里也有,这里意思独自步行,它在当时是热门词。

最后句,也许云雾空缥缈,揭示了他的不得志。康熙《平阳县志》,郑朴翁的《悼国赋》中,有一句:怅黍离之与兮,假管城以书郁结兮。郑公的悲愤与无奈,在当时陈则翁心里明白的。

陈则翁为好友郑朴翁(郑初心)的胆大细心与爱国热情而感怀,写了一首五律诗。

寄郑初心

向夕江天迥,西风一寄楼。

半生寒似月,孤梦夜长秋。

白浪知吴恨,黄花识晋愁。

故人音问绝,宿雁自汀洲。

意思是,傍晚江边的天远,西风一阵一阵吹送到楼房里。前半世艰辛生活如冷宫,孤独寂寞之秋夜自然伴随着悠愁。白浪也明白吴国被晋国打败的痛恨,黄花更加意识到虽然获胜的晋国加强了忧虑重重。无数次询问故人,总是找不到踪影,一片茫茫然,人生就像孤单的大雁留宿在河边的一个荒滩上。这是陈则翁怜悯郑朴翁很好吐露的心情。

可以说明他们心心相印的,道理简单,他们名字都有带一个“翁”字来见证。陈则翁、宋埠林五峰、曹村曹许山等人,春游平阳昆阳仙坛。陈则翁写下绝好的诗句:谁把袈裟筑半江,倚云楼阁打天钟。

东西水上自分屿,风雨秋中或见龙。

隔岸愁吹孤戍角,归鸦寒立夕阳松。

旧时行殿成荒土,烟草萋萋暝色重。

他将万全垟的水乡自然风景用几句精彩勾勒出,是他对水乡的热爱。侧面看出陈则翁喜欢与本地诗友结伴,对朋友热情。同时,他还好客招特远方的朋友。

有一次,他陪同鄱阳人,咸淳中官至侍郎李两山到仙坛寺游览,有诗为证,《仙坛寺和李两山韵》:

闻说山头路九盘,盘山直上见天宽。

金钗插壁千年寺,玉磬敲云万竹坛。

虎落半溪僧咒夕,风行高树鹤飞寒。

斜阳自照人兴废,佛迹仙踪照不残。

他对和尚也友好,比如《和寄林横舟》,法名任真,平阳人,有诗为佐:

先生住处玉成林,猿守云关鹤伴吟。

尺宅火金青龙鬓,拜坛星斗列秋簪。

章飞紫阁名先到,诏下空山隐未深。

闻说去年曾救旱,剑横沧海昼呼阴。

诗中表达了陈则翁对林横舟师傅忠心耿耿为家乡贡献而尊敬。

(3)  与沙塘陡门功益事

民国《平阳县志》记载:元初以涂田入官,修茸无资,遂圮。至元十八年辛已,黄一龙、吴惇夫和陈则翁修理作亭。黄一龙,字国宝。至元间,举茂异科。延祐元年,为庆江镇江。有淮海书院在北固山西凤凰池上……元贞元年,一龙摄书院书,……摘自至顺《镇江志》《瓯海轶闻》。

说是,淮海书院,困难重重,矛盾纷呈,一龙掌事,办得出色,后来刻碑纪念他。同时,说他是永嘉人。按《郡志•诸科》:“黄一龙,至元年茂异,庆元教授,平阳人。”结合沙塘陡门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推测,黄一龙确实是平阳人,甚至是万全人。以黄一龙为首、吴蕴古下辈吴惇夫为旗帜、陈则翁为辅进行第四次修理陡门。  

 陈则翁和黄一龙都是宋遗民,根据《元初温州的遗民群体》里叙述:温州遗民,大都有经济实力和地方威望,虽然他们归隐在家,但依然热衷地方建设和爱国热情。陈则翁出资赞助不容易,为何如此说?因为沙塘陡门从宋代至民国修修补补共二十多次,几乎每次修理出资,瑞安总是提出理由减少摊派捐款与任务,瑞安人率领三乡人就更少了,而陈则翁带头出资赞助,充分体现他的家乡情怀,不分地域差异。

为了纪念这些能人,依刘绍宽的《沙塘纪念祠》中,知道宋元以来有三十一位治理陡门的官绅者,为了纪念,“新其龛座,列主其中”,在水陆寺左边走廊里。            

(4)与官岙邸之土为怀

陈则翁娶三妻膝下八子一女,他的孙辈人才济济,绝绝不断,“春风有余泽,子孙孝且贤”。古代的官岙,是万全垟最西边,没有水库,一条溪流自西至东走向,可以说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他生前看好官岙山的风景,把自己的归宿安放山坡,朝南向阳,见山见水,听鸟鸣,看月恒日升,是他释然情怀的结果。 

 他的孙子陈冈,元人,晚年在官岙邸后溪筑别业(别墅)定居,自称号“溪堂居士”,著有《溪堂稿》,走他的爷爷的《仙峰别业》之路。为了便于替其祖父守墓,便于山水之情的熏陶。

他写了一首《后溪别业》:

有客来松下,呼童扫石根。

人家黄叶市,烟火夕阳村。

移石更临水,看山不掩门。

坐来忘夜久,衣露湿秋痕。

还有他的下辈陈天复,阁巷陈氏十四世孙,写下《官岙扫墓》:

百里孤舟共往回,瑞洲一念肯心灰。

登临不是游观客,一任山花自落开。 

 每当清明节时,阁巷陈氏柏树派都有一班人过来扫墓祭拜。打听年纪大的乡人,他们都说水亭水库边有一位阁巷将军墓,不知道他与他的亲人和平阳关系。其实,陈则翁算不上什么将军。

1265-1274年间,陈则翁出任广东副使,掌管广东南路粮食货物转运,兼理边防治安巡察监督,忠于职守,调运广南粮食物资,尽力协助陈秀夫、张世杰等大臣组织力量抗元,匡复保国。值元军大举南下,时局维艰,陈任翁(麟洲)随兄陈则翁至广东,倡义举勇,为宋室起兵勤王,由大将张世杰檄提兵任广南督佥,以身许国,英勇善战,在督佥事任内不幸病于军中,英年早逝,年仅26岁。国破弟亡,陈则翁怀着悲戚之情,跋山涉水,将麟洲灵柩从广南运归故里安葬。 陈则翁有情有义之人,以官岙之土为怀,走进他的归宿。这里安静而充满阳光。

陈则翁墓志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