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生态生物学介绍
摄影师/陈绍龙先生
基本信息:
朱鹮(英文名:Crested Ibis,学名:Nipponia nippon)是鹈形目鹮科朱鹮属的鸟类,属于东亚特有的大型白羽鸟类。朱鹮以其部分头部裸露,显现出鲜艳的红色皮肤,颈部后方有一簇浓密的白色羽毛构成的冠羽而著名。
分布与栖息地:
朱鹮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及北部,包括中国台湾、俄罗斯西伯利亚、日本以及中国的甘肃、青海等地。它们主要栖息于温带丘陵和山地森林中,经常在水稻田、湖泊、池塘和草地等环境中活动觅食。朱鹮曾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灭绝,直至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被重新发现。目前,全球仅存的自然野生种群位于中国陕西省。
食性与习性:
朱鹮是中等体型的涉禽,体长大约55-84厘米。它们以小鱼、泥鳅、蛙、蟹、虾、蚯蚓和甲虫等小型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为食。朱鹮为一夫一妻制鸟类,除非一方发生意外,否则极少改变配偶。朱鹮的活动周期大致可分为繁殖期(2月-6月)、游荡期(7月-10月)和越冬期(11月-2月)。每年繁殖一次,若第一次繁殖失败较早,也可能进行第二轮繁殖。亲本通常轮流坐巢,共同完成孵卵及育雏工作。
保护情况:
朱鹮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国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通过实施就地保护、人工繁育和再引入等各种保护措施,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复壮到1万余只。在中国陕西、河南及日本和韩国等地都已经建立了人工与野生种群,朱鹮的栖息地面积也由当初发现时的不足5平方公里,增长至1.6万平方公里。
生态意义:
朱鹮保护工作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人类对濒危物种保护的努力,也成为了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朱鹮的复壮和栖息地的扩大,是生态环境改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标志。
综上所述,朱鹮作为一种具有极高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的物种,其生态生物学特性和保护状况均显示了其在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朱鹮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正在逐步恢复和扩大,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希望。
竹童讲生态
湖州市公安局“湖警小V”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