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印象”吴兴生态相册1190期/专业科普文章:水雉(Hydrophasianuschirurgus)

    2024-11-12 06:57 浙江湖州

    “印象”吴兴生态相册1190期

    专业科普文章: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摄影师/沈容维  图编/竹童

      水雉(学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隶属于鸻形目水雉科水雉属,是一种中小型涉禽。因其独特的生态习性和优雅的体态,被誉为“凌波仙子”。本文旨在详细介绍水雉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以及繁殖方式。

    摄影师/沈容维


    一:形态特征

      水雉体型略大,体长3958cm,尾羽极长,夏羽时尾长190376mm,而冬羽时尾长110117mm。繁殖期的成鸟羽色黑白分明,头部与亮黄色颈斑相映成趣,背部至尾部羽毛颜色从黑褐色至浅棕色不等。非繁殖期的羽色相对暗淡,冬羽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具白色眉纹,颈侧具黄色纵带。

    二:生活习性

       水雉常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或飘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水库和水塘中,有时也出现于湿草地和水稻田中。它们白天活动,大多单独活动,非繁殖期也常集成小群。行动轻巧而灵活,行走时抬脚较高,跨步较大,每走一步都伴随着尾羽的晃动。由于脚趾很长,所以也能在飘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上快速地奔走。善于游泳和潜水,遇到危险时会通过将身体沉入水中或藏于水面的植物丛中来逃避敌害。

       水雉是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昆虫、虾、软体动物、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食。它们发出响亮、连续的喉音“格呜、格呜”声,鸣叫甚似猫叫。

    三:分布范围

      水雉分布于亚洲南部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在中国,水雉曾为常见候鸟,现因缺少宁静生境已罕见,繁殖于北纬32°以南包括台湾、海南和西藏东南部在内的所有地区,华北地区亦有繁殖记录。

    四:繁殖方式

       水雉的繁殖方式是自然界中极为少见的一雌多雄制。雌鸟负责“开疆拓土”,而雄鸟则负责筑巢、孵卵和哺育后代的任务。雌鸟在一个繁殖季节可产卵10窝以上,每窝产卵4枚,分别由不同的雄鸟负责孵化。繁殖期为每年的4-9月,卵化期26天,孵化之后半天就可以下地行走,由雄鸟负责带娃的工作,两个月后便能飞行。

    五:结语

      水雉作为一种珍稀而美丽的鸟类,对生态环境的敏感度极高,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湿地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水雉的种群数量有望得到恢复。保护水雉,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