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天下谈|陕西biangbiang面大揭秘:biang字背后隐藏的民间智慧与地道风味!

    2024-11-04 14:04 山西太原

    文|趙志丹

    在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食客的目光,它就是闻名遐迩的biangbiang面。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这道美食的幕后,揭秘biang字背后隐藏的民间智慧与地道风味。

    Biangbiang面,这道名字奇特、口感劲道的面食,是陕西关中地区特别是咸阳一带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biangbiang面产生于24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由秦人在统一的实践中创造。它不仅讲述了秦的发展历史、秦人的功绩,还描绘了秦人向往理想生活的图景。这个字和面食一同,成为了陕西文化的一种象征。

    然而,biang字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这个字的简体有42画,繁体更是多达56画,因其复杂的笔画结构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著称,被誉为汉字之“王”。biang字是一个合字,由多个部首组成,每个部首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如“月”字旁代表肉,“马”和“戈”字则体现了陕西人的尚武精神。此外,民间还有关于这个字写法的谚语流传:“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作底,月作帮,揳个钉钉挂麻糖,推上车车逛咸阳。”这首biang字诀,就像一碗热气腾腾的油泼辣子面,浸透了浓浓的陕西腔。

    Biangbiang面的制作工艺同样令人称奇。主要材料为高筋面粉、温水以及适量的食用油、辣椒粉、花椒粉等调料。制作过程中,首先将面粉放入大碗中,加入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湿布放置待用。接着,在案板上抹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将面团擀成大薄片,然后切成宽而厚的面条,宽度近似一根细绳,因此得名为“biangbiang”。煮面时,锅中加水烧开,将面条抖散放入锅中,用筷子轻轻拨散,煮熟后捞出沥干水分。

    调味是biangbiang面的点睛之笔。在碗中加入适量的蒜苗、香醋、生抽、盐、鸡精和炸好的辣椒油,搅拌均匀制成调料汁,然后浇在煮熟的面条上,拌匀即可食用。Biangbiang面的特点在于其宽大而坚韧的面条,面条的厚度适中,既能保持韧劲,又能在煮熟后保持柔软和口感。配上丰富的调料和配料,如辣椒、蒜苗、豆腐干等,使得整道菜肴既具有浓郁的陕西风味,又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吃起来劲道十足,香辣可口,深受食客喜爱。

    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biangbiang面,与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biangbiang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因而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没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Biangbiang面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承载着陕西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这个字因其复杂的笔画结构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陕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人民对外展示的一张亮丽名片。它讲述着秦人的故事,传递着陕西人的热情与豪迈。

    如今,biangbiang面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了一道备受瞩目的国际美食。很多外国朋友到陕西旅游,都要特意尝尝这有着好几千年历史的面食。Biangbiang面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美味的口感,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间智慧。

    在陕西,biangbiang面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怀。它见证了陕西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见证了陕西饮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道美食的世界,感受它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与无尽惊喜吧!

    满庭芳·biangbiang面韵

    □趙志丹

    陕地风华,biang声悠扬,古韵传千秋。关中沃野,孕育此珍馐。面如银丝飞舞,汤沸处、辣香盈楼。秦人智,巧手揉捻,历史入舌喉。

    游龙翻飞久,宽条劲道,味美难收。笑谈间,biang字诀绕梁柔。月肉马戈寓意,尚武魂、犹在心头。咸阳逛,推车逛罢,一碗解千愁。

    作者|著名书画家,版画家,金石家,汉画学者,当代词作家,古文字文献学者趙志丹

    编辑|今日时报社记者趙志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