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活着这么累,为什么要活?

    编辑于2024-11-01 07:41 浙江金华

    某天我跟母亲说,我上辈子是欠了多少债要这辈子来还的?我感觉有点活够了!那是我又经历了一次无法言说的挫折后对母亲说的话,细数着自己这些年的遭遇,感叹命运总是格外磨砺我,觉得这辈子好像活了两辈子这么长,活着好累,为什么还要活着?

    直到我近期看到了一本书,了解到一个人,他的履历来回答这个问题最有说服力:

    18岁激情澎湃、满怀梦想地去参加工作,21岁却因疾病在医院治疗长达一年半,治疗结束之日,他并没有康复,而是成了瘫痪的残疾人,开启了轮椅相伴的余生,他变得暴躁易怒,在死和不死之间徘徊无数次。

    我们抱怨活着很累,但于他来说,活着确实苦,21岁瘫痪,30岁患上肾病,47岁确诊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他开玩笑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59岁,他因脑溢血与世长辞,结束了这苦难的一生。

    说到这里,你肯定知道他是谁了。

    没错,他就是《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

    可是这样活得很苦的人,离开世界之前留下的话是: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怨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因此我想,“活着很累,为什么还要活着?”,这样的问题,由一个被苦难折磨过却还觉得幸运的人来回答,是最有说服力的。

    为什么他会这么说?二刷《我与地坛》,我渐渐地找到了答案。

                为了母亲,要好好活

    很少有文章能够让我潸然泪下的。在《秋天的落叶》里,作者用很短的篇幅写下了母亲离世的情景,那样突然、那样遗憾、那样深沉的爱。

    在作者瘫痪的日子里,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偷偷观察着、跟随着、寻找着,连安慰鼓励的话语都讲得轻轻的,担心一不小心又伤害了那个遍体鳞伤的孩子,她自己得了肝病,已经很严重了,却一直不忍告诉史铁生,怕他苦难的人生又要再经受多一份苦,于是就这样守着秘密,直到突然病发死去,而且是在史铁生毫无征兆的前提下,大口大口吐鲜血,就连最后没说完的那半句话也是关于她放心不下的孩子。我想这样离去的画面因该给了作者最强烈视觉和心灵的冲击,以至于在母亲离去后他才猛然清醒,大彻大悟,他这样写道: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一个残疾儿子的母亲,她的爱是如何无力、如何小心、如何遗憾的,当我完整地把那份母爱清晰深刻地勾勒出来后,竟不自觉泪流满面。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作者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为了母亲最后那句没说完的遗言,他决心好好活。

    后来他开始尝试写作,写一条活下去的路,也写对苦难命运的种种思考。

              人世的幸福需要苦难衬托

    在地坛里,史铁生曾遇见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彼时她大约才三岁的模样,很多年后再次相遇时,他发现对方竟然是个弱智的孩子。他写道: “这时我认出了他们,小伙子和少女就是当年那对小兄妹。我几乎是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或者是哀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是对的。”

    他说:“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也没有肥力的沙漠。

    确实,苦难、愚钝、丑陋、恶劣与卑下等看似负面的存在,实际上为世界提供了对比和发展的动力。

    没有了这些对立面,正面特质如机智、漂亮、善良、高尚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参照。

    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史铁生曾因此质疑“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并推演“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最后得出了人世间确实需要苦难的结论。 

    在我看来,史铁生关于苦难的思考,是他整本书的最具哲学高度之处,让人看透人世间和人本身都是需要苦难的,而摆脱苦难的感受,重点在于关注过程而非目的。 也许正因为参透了苦难这件事,所以史铁生才能在饱受残疾和病痛的折磨后,仍能说出“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这样的话。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

            死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书中还有一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那句话——“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史铁生讲述自己的天赋长跑家朋友,因文革之事坐过牢,因此出狱后未能得到与人平等的待遇,后来他常到园子里练习长跑,希冀通过长跑比赛的成绩,得到记者的镜头和文字记录,以此在政治上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第一年的环城赛他得了第15名,但长安街的新闻橱窗里只放了前10名的照片;第二年他跑了第4名,橱窗只挂了前3名的照片;第三年他跑了第7名,橱窗挂了前6名的照片;第四年他跑了第3名,橱窗只挂了第1名的照片;第五年他跑了第1名,橱窗里只有一幅环城赛群众场面的照片。后来他38岁时,参加了最后一次比赛,获得了第1名且打破了记录,一个专业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他苦笑后,把这件事和好友史铁生平静地叙说一遍,之后和妻儿去了很远的地方,不再来地坛了。

    在地坛里,他也曾绝望地和史铁生一起开怀痛骂,分开时却互相叮嘱道:“先别去死,再试着活一活看。”

    朋友命运的唏嘘有时不免让人感叹,但他那句话却让苦难的人有了继续坚持活下去的念头,不为别的,只是再试一试。

    因此很多年后,史铁生在参透苦难和生死后这样写道: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si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在《我和地坛》里,用大量的文字描述了那座废弃古园的景象,得出“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结论。因为园子里有蜜蜂蚂蚁和瓢虫蝉蜕,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可以说,园子虽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但它自有自己的生机和味道,并不衰败。他是在用这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来比喻人生虽苦,但不至于了无生机,不至于活不下去了,因为苦难中总有一丝丝希望是可以捕捉到的。他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有人用"向死而生"这个词来形容他,说一个人的身体若无法行走,那他的灵魂一定走得很远。他用一种平淡如水的方式向人们倾诉生命,却又从心底与生活做着顽强的抗争。命运对于他来说是不公平的,让他年纪轻轻就只能以轮椅为生,不好说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但他却劝说着自己接受苦难: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或许正是对苦难对命运有了这样深刻的领悟,才能写出这样豁达的文字: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边缘,那就让我在这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余华回忆,史铁生在生命的最后写给他的信说:“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怨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史铁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可我觉得,这个世界有史铁生,是我们的幸运。

    无数个失眠的夜晚里我反复地看着他的文章,我很感谢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看到史铁生的文字。在他所经历的那些苦难面前,我们所遭遇的挫折不值一提。希望每一个遭遇困境中的你,也如我这般幸运,能读到他的文字,吸取到无穷的力量,去好好地活。正如他所说: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历数前生,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所以死与你我从不相干。

                    写在最后

    最近一直在微信读书,九月开始,两个月的时间读了10本。也有同事看着我经常在朋友圈发读书体会。早上校园里遇到一位同事,她谈起也看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感受深刻,再讨论起如何开启微信读书,我说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看书,写体会,充实自己的内心。正如余华所说:读书不仅仅是读书,而是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关于读书,人民日报也给过最燃的答案: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书也可以。

    读书并非即时见效的技能,却能让我们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思考,更强的思辨能力。而这些正是成长的养分,成功的通道,是我们与自我、与世界和解的必备能力。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