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文

编辑于2024-10-29 15:17 上海

作者:和风徐徐

有那么一刻,你是否会想起我们曾经读过的语文课文?想起我们曾经背过的段落?做过的阅读理解?想起曾经让你喜欢或者讨厌的语文课;想起曾经影响过你的那一篇课文、那一个作家、那一个语文老师。

今天突然想到这个话题,赶紧记录如下:

1. 我的人生第一篇课文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哈哈,简单吧,却是对我一生的警示。母亲还把这八个字织在我的毛衣外套里,冬天我穿着这八个字上学、放学,看到的人都注视着我的毛衣念一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 人生第一篇作文《记我的一件小事》

在二年级的时候,学了鲁迅的一篇短文《一件小事》。老师布置了人生第一篇作文:《记我的一件小事》,之前都是学写造句。从那以后写了很多《记一件难忘的事》、《记一个难忘的人》、《记难忘的一天》等等,原来都是从鲁迅的《一件小事》引申出来的啊。

3. 最长的悬念

14岁的我,在初三年级的语文课上,听老师讲解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老师说这篇课文选自《羊脂球》,突然打住,欲言又止,她说不和你们这些小孩说这么多。老师奇奇怪怪的神情给我埋下了一个悬念。

三十几年后,我带着疑问特地去买了一本《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在书中的作者简介里写着:莫泊桑终身未娶,沾染了父亲的放荡习气,身患梅毒。原来莫泊桑经常流连于妓院且因此染病,43岁就去世了。原来羊脂球是莫迫桑的代表作,莫迫桑凭这篇小说一举成名。羊脂球是一个妓女的名字,怪不得老师当初对我们吞吞吐吐呢,呵呵。


4. 最是意难平

莫泊桑的小说,被选中教材的还有《项链》,在高二语文课本中。这篇小说最让我意难平。小说写到原来的项链是假的后,就戛然而止。估计留下女主在风中凌乱,作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我却非常地意难平。

我那时一直想着,既然知道了是假的,那项链的主人把真项链还给女主就好了,女主不是又拥有钱了吗?而且她十年来也蜕变了,小说里写她变成了敢作敢当的女人,这对她也是一种收获。

作者是要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中学时的我则深深牵挂着女主后来的命运。

我好想给她补一个结尾啊,她的朋友把钱或者把真项链还给她了,她又过上还算富足的生活。

5. 难负盛名的《天上的街市》

语文课本中,同一种题材的都归在一起,记得《刺勒歌》是和《天上的街市》放在一起的,两篇一比较,立觉高下。《刺勒歌》写得多美啊。那时的我,也说不出更深奥的道理,只是凭直觉《刺勒歌》这样的诗才是诗,充满了诗意。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而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太普通太乏味了吧,淡如白开水,毫无诗意和想象力。现在重读也是同样的体验,难负郭沫若的盛名啊。摘录一段如下: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6. 《丑石》很丑

贾平凹的《丑石》,是初中语文课本里的。《丑石》读来一点文学美感都没有,感觉是为了说明丑石不丑,硬凹出来的一篇文章。当时语文老师还让我们想一下,还有那些东西外表是丑的,内心是美的,我只想到了臭豆腐,闻起来是臭的,吃起来是香的。

7. 最美的文字《祖父的园子》

对比《丑石》,想到萧红的《祖父的园子》,“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天然去雕饰的文字,读来却这么美,这么灵动,充满了童趣,深深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长大后了解了萧红,留下一声叹息。想不到写出《祖父的园子》的萧红,命运多舛,一生颠沛流离。再看看她写的《呼兰河传》,温暖中透着悲凉。她在布满伤痕的感情生活中,拖着备受摧残的病体,咬着牙写下一篇篇文章,最后在纸上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是啊,天才般的女子,却在31岁撒手人寰,怎能甘心啊?

我想萧红幼年时和爷爷一起生活的几年,后来和鲁迅亦师亦友的短暂相处,是她珍藏于心底最明亮的一道光吧。


8. 最悲剧的人物:祥林嫂

我读书时,从小学到高中,鲁迅的文章不少,其中我觉得最悲剧的人物是《祝福》中的祥林嫂,鲁迅写的悲悯,没有呼天抢地,没有声嘶力竭,他就平实地写出来,但你透过他的文字,觉得深深的悲凉。

9. 长大才读懂的《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故乡》,小学时是无法理解后来的闰土为什么在鲁迅面前如此谨小慎微。等长大后理解了闰土,也活成了闰土。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被磨平棱角,卑躬屈膝,为房贷、升职、加薪、孩子学习等等焦虑担忧、甚至阿谀奉承,每个人都成了闰土。很多人很多事,待到懂时已沧桑。


10. 最难忘的剧本《雷雨》

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剧本很少,印象中有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

我对《雷雨》印象深刻,在没有读《雷雨》前,已经看过电影版《雷雨》,只是看电影时才读小学吧,也没完全看明白。高中学习《雷雨》时,才梳理清楚,当时老师还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中最不理解的是蘩漪,不知道她到底得了什么病,为什么周朴园要强迫她喝药。也不理解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却把自己的命运从一个男人手里交到另一个男人的手里。她就是现代社会中那个懂得少却想得多的可悲可怜的人。

独立,独立,独立,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不论在什么时代,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才是最重要的。立不起来的蘩漪,注定是一个悲剧。

突然想到,罗永浩说“你如果被包养呢,就不要谈独立人格。”


草草梳理如上,再次感叹真正好的文章能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不论你读与不读,它都静静地在那里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