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红华
鲁迅故里·2024年10月26日
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待学生放学,我们才动身去往绍兴。这会儿,车行至越城街区,细雨霏霏,灯火点点,肚皮咕咕。这次第,怎一个“饿”字了得!来碗面,烤个串,点杯奶茶,都让人格外满足。好在车上也没人抱怨,毕竟一周工作辛苦,出来放松一下,倒也贴心温情,何且这次参观游学的是绍兴鲁迅故里——在中国人眼里,鲁迅先生永远是顶流的存在。
饥肠辘辘,先安顿吃喝。我们的落脚点是孔乙己酒家,地标餐厅在仓桥直街112号,古色古香的茶楼风,牌匾高悬,灰砖沉木。此刻,门外排满了食客,大抵是慕“孔乙己”之名而来,奔着“温一壶酒,要一碟茴香豆”而来。
“小店囙佢名气大,老酒惟醇醉人多。”门口左边立着大家在书本上熟悉又久违的孔乙己先生,瘦高的个子,微弓着腰,身上穿着那身不变的长衫,左手拿一颗茴香豆,右手护着酒杯,这形象大家太熟悉了。他的一只眼微闭,一只眼睛睁着。微闭,说明他谦恭,考不上功名是他一生的痛和抹不去的阴影;睁眼,表示他现在翻身了,喝酒、吃茴香豆都是自己的,再不用赊帐。
戴着黑毡帽的阿Q倚靠在廊柱边,正举着长烟斗,和游客们打着招呼。他穿着灰布扣衫,裤腿上打着补丁,腰间系着布带。趁着空隙,我赶紧与阿Q互动。他很会来事,斜起眼来,把烟斗伸向前;我顺着他指的方向,呆萌地望去,好像在迎接孔乙己先生到店喝酒的那一刻。
孔乙己·阿Q和我
坐于店内一隅,又再次见识了鲁迅先生的笔下世界,“茴”字的四种写法,“君子固穷”等字眼出现在餐厅某处。温一壶酒,小酌一杯;剥一颗茴香豆,蘸一口臭豆腐,有种尘世喧嚣与文学空间混杂的美感。
推荐的一道绍兴三鲜,食材简单丰富,有火腿、小河虾、肉丸鱼丸、鸡胗鸭胗、鸡肉、木耳、花菜、豆皮等,随意搭配,皆成鲜。花雕卤鸭,味道卤得算是正宗。绍氏酸溜鱼,酸甜口味,鱼肉是大块大块的那种,口感很嫩,还搭配了白萝卜,很下饭。当然还有入口酥脆的油炸臭豆腐、软糯的茴香豆、重口味的霉千张、甜口霉干菜扣肉等特色菜。女人孩子喜欢的手工布丁,甜度爆表,齁甜齁甜的那种。最后上的一碗花雕醉河虾,是每桌都会点的一道菜,鲜虾肉Q弹超级嫩,腌制10分钟,嫩滑鲜美。
一帮人喝着老酒,“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心里陡然间又出现了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的情景,唏嘘不已。
茴香豆·臭豆腐·霉干菜扣肉·黄酒醉虾
二
翻开手机QQ相册,显示第一次来鲁迅故里是在11年前。那是个闷热的下午,骄阳如火,白花花的直晃眼,我戴着墨镜,在鲁迅先生巨大的形象墙前留影,手足无措之中蕴藏着内心的景仰。鲁迅先生左手夹着烟,眼神犀利,透露出坚定而锐利的光芒,似乎正思索着中国社会的病态和人性的复杂。周围人山人海,秩序井然,毫无喧闹之感,我能感受到民众对先生的敬仰之心——先生“民主魂”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2013年8月26日留影
2024年10月26日留影
细雨蒙蒙,再访鲁迅故里,意味着又一次文学和信仰的朝圣,这里承载着文学巨匠的生活轨迹和文学创作历程。从东入口广场开始,先光顾鲁迅祖居,感受先生早期文学氛围。接着是三味书屋,见证先生在自带书桌上刻“早”字背后的求学经历。之后,游览鲁迅故居和百草园。
本科自考,我选修的是《鲁迅研究》;之前在初中,教的也是语文,自然对鲁迅先生的生平略知一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出生在绍兴的鲁迅先生,年少时经历家道中落,让他早早领略了世态炎凉。青年时期,他怀着救国的理想远渡海外求学,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在那里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也目睹了国人的麻木和愚昧,这深深的刺痛了他的心,于是毅然决定拿起笔,以文字为武器,开启他战斗的一生。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以犀利的笔触,猛烈地批判封建礼教和旧文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如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文坛。他用文字揭露社会的不公,呼唤着人们的觉醒……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有幸重温鲁迅先生的生活片段,一次又一次地为先生洞察社会之深邃和才气才情拍案叫绝。
鲁迅·1930年9月于上海
而参观鲁迅故居,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探访,每一砖每一瓦都诉说着先生不朽的故事。院子很大,天井很小,四角的天空下,见证的是先生的成长历程和文学创作生涯。创作《怀旧》一文的书房,陈列着先生用过的珍贵物品、照片和书信手稿的卧室,会客厅,过道,石阶石栏,粉墙黛瓦,贯穿其中,古朴幽静,让人感受充满着文学气息和年代感的氛围。
现实中的百草园,一定会让你失望的,那么稀松平常的菜园子,还是原来的这般模样,围墙上垂挂着的藤蔓,墙角的杂草,只是多了些藤竿瓜果和一垄垄的青菜,哪里有先生妙笔生花这般的美好和欢乐。随拍一处菜地,还以为在老家呢。
百草园
2023年8月那一次,我们带着几个孩子过来,正好有读初一的男生。我指着石井栏和皂荚树,让他背诵《从百草园倒三味书屋》片段,稚气的声音传递着少年鲁迅的几多欢乐。我们回味着捉蟋蟀、翻断砖、按斑蝥、拔何首乌等情景,深深地被先生散发着清新气息的文字和活泼稚嫩的少年情怀所打动。如今在南方医科大学就读的桑胡妮妮和澳洲留学归来的刘淼苗,一定还记得她们坐在板凳上,和童年鲁迅一起聆听长妈妈讲故事的情景。
当年的小女孩妮妮和淼苗
丝雨飘零,再次驻足,泥水里的回想依然是“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的短短的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眼前是匆匆而过的人群,感怀的是此去经年,情境如昨,心头漫过的仍是那独一份的美好——先生作品里孩童的诗意乐园。
我在“一弯新月半庭风,四面碧波三尺水”的鱼乐园边停歇,这座楼台搭建于水潭之上,水榭亭台,越剧清音,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或闲坐欣赏。名人故居,文化搭台,增添了不少趣味。而文创伴手礼袋,让人颇有好感, 我买了“新青年”“朝花夕拾”“鲁迅故里”三只,25元一只。女店员看我文艺又大方,慷慨地送了我一只“金榜题名”。嫩瓜少年文学院的学员们表现好的话,我留着送她们。
绍兴·越剧
新青年
三
11年前,年轻完美错过;这次邂逅已是必然。第一次跨进鲁迅纪念馆的门槛,我的心里充满着景仰。这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照片,让人可以更深入地走进鲁迅先生的一生。在这里,我一个人慢慢地走,静静地品,见图见文见人,深感作为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也深深被先生的大才大义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鲁迅纪念馆
1920年至1926年,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八所学校兼职讲课。蔡元培先生亲自邀请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郁达夫赠鲁迅诗,高度评价鲁迅的作品,“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氓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毛泽东在延安,案头上摆放的是《鲁迅全集》……
北京大学等聘书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摘自鲁迅的《狂人日记》。展示墙上,随处可见先生的文字。有选自《呐喊·自序》的,有出自《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域外小说集·序》,也有摘录于《<野草>题辞》《<彷徨>卷首题词》,字字珠玑,既发人深省,又诠释出先生一生的不朽。更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鲁迅先生的至高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语力千钧,读之激扬。
《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刊发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鲁迅先生对文学青年的扶持和爱是真诚而伟岸的,萧红、萧军自不必说,“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惊闻柔石等被害,悲愤交集,当夜写下了这首诗。
我也注意到鲁迅作为革命家的一面。1932年,红军将领陈赓秘密倒上海疗伤,鲁迅邀请其至家中会晤。方志敏被俘就义前,托鲁迅将遗稿《可爱的中国》等转呈党中央,表达了他对鲁迅的无比信任。
鲁迅雕塑
先生之名,顶流如雷。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噩耗传遍各地,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当时出版的《小说家》《作家》《青年界》《中流》《季月刊》《译文》等书刊也纷纷悼念鲁迅。胡风、巴金等16为文学青年扶鲁迅灵柩上车,宋庆龄、蔡元培等发表演说,亲自执挽,参加万国公墓鲁迅丧仪。1946年,周恩来在上海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大会上讲话。
“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 鲁迅的夫人许广平的敬献词醒目地刻在展示墙上,分明擦亮了先生的名字。
“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
“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
“希望我们大家,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每一句,都是先生文艺和战斗的一生。
冒着细雨,怀揣着“新青年”和茴香豆,我会记得把先生的名字擦亮——用文字记录这段心灵之旅。
陈红华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