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工资,还要出钱出力。这样的“工作”,你愿意干吗?
在“中国童装之都”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平安大姐”。她们是来自17个省24个地区的30名老板娘,不仅无偿开展矛盾纠纷化解、观护帮教、法治宣传等志愿服务,还自掏腰包进行公益资助,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9年多来,“平安大姐”社会工作室参与调解的1920余起基层矛盾纠纷中,化解率98.1%,满意率100%。一群童装老板娘,是如何发挥基层治理“巨能量”的?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
在他乡组团做矛盾纠纷化解志愿服务工作
“平安大姐”团队的带头人是一名党员,名叫徐维丽。
“不是让你最近不要来了,怎么不听呀?”“平安大姐”社会工作室里,徐维丽正在严肃“批评”刚做完化疗就回来工作的大姐陈玉华。
2003年,因为看中了织里浓厚的创业氛围,徐维丽举家从辽宁海城到织里经营童装生意。她记得,自己到织里创业的第二年,当地新居民登记量就增至14.2万余人。因为人口海量、企业众多,市场上劳资纠纷、房屋租赁纠纷突出,不但影响社会稳定,也制约着童装产业的健康发展。
“大家远赴他乡创业不容易,市场环境好,企业才能生存下去。”每次看到他人争执的场面,热心的徐维丽总会主动上前说和,一来二去,大家有麻烦有困难都喜欢找她帮忙。或许是因为“他乡遇故知”,徐维丽发现,自己在调解矛盾纠纷时能得到新居民们的信任;同时,身为一名党员,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做得更多。
2015年,徐维丽和其他13名在织里打拼的小姐妹,一起成立了“平安大姐”社会工作室,主打为新居民朋友化解矛盾纠纷、困难帮扶。2017年,大家又众筹成立了湖州安姐实业有限公司,将公司利润大部分用于志愿服务,实现了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造血机制化。
“印象最深的就是公司刚成立那年年底,一服装厂老板跑路,引发几十名员工追讨工资。”徐维丽说,大家都有业务往来,“平安大姐”们第一时间联系上老板刘某的母亲,“当时服装厂对外还有一笔应收款,我们一名大姐就联系对方,说我们的钱可以先欠着,让他们先把服装厂的钱付了。”最终刘某母亲凑了60%的工资,剩下的由安姐公司公益基金做担保,圆满化解了纠纷。
一时间,“平安大姐”声名鹊起,成为织里商户、居民化解矛盾纠纷的不二选择。
本地居民和00后纷纷加入“平安大姐”社会工作室
“平安大姐”的事迹感染了许多人,其中就包括织里镇晟舍村原党总支书记闵锦水和织里媳妇陈玉华。
“新居民都在出钱出力,我们作为本地人,又是老党员,更加义不容辞。”闵锦水说,“平安大姐”社会工作室成立时,徐维丽的发言让她深受触动,当时就跟徐维丽申请,自己退休后也要加入“平安大姐”队伍。如今,闵锦水已成为团队的调解骨干力量。
7年前加入“平安大姐”队伍的陈玉华更是把社会工作室当成了家。陈玉华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跟丈夫在北京打拼,后来回到织里创业,一路走来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她说,现在准备退休,把产业交给子女打理,同时也想回报一下社会。去年,陈玉华查出癌症,做完手术又要化疗。“我再三嘱咐她在家多休息,不用来工作室值班,可她就是不听,调解是件要消化很多负能量的事情,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徐维丽心疼地说。对此,陈玉华表示自己乐在其中,“如果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那就尽量多帮助他人圆满。”就在上个月,她还顺利调解了一起因利益分配问题一家人大打出手的纠纷。
这些年,申请加入“平安大姐”团队的人不少,虽然需要更多人的参与,但初创者们始终坚持“三大条件”“五个好”的严格准入标准。“三大条件”可概括为:每个月都要有一定时间做志愿服务,需要经过3个月试用期,得到3名大姐的推荐背书;“五个好”可归纳为:老乡口碑好、生意做得好、婆媳关系好、丈夫支持好、子女教育好。
“调解工作很多时候靠的就是正能量和耐心,人很重要。”徐维丽说。可喜的是,“平安大姐”队伍不仅数量在增加,从14人发展到了30人,且成员越来越多元,既有本地老大姐,也有年轻的00后。徐维丽结合每个人的特长和特点给她们分工,“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最近我们还开了一个爱心直播间,大姐们自己做主播赠送童装给有需要的人”。
从社会工作室到“共治·共享·共富”实践中心
近年来,吴兴区一直推动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志愿服务、基层治理中贡献多元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平安大姐”社会工作室如何走得更远、更好?徐维丽从自家产业中抽身出来,全身心投入“平安大姐”社会工作室的工作,致力于做成一项具有吴兴辨识度的基层治理品牌工作。她多次调研国内优秀的社会组织,多次向社会治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求教,最终大姐们自筹资金400万元,在织里镇澄海漾小镇建起了“平安大姐‘共治·共享·共富’实践中心”。实践中心的一楼是“平安大姐”社会治理展示馆,二楼三楼分别是共富课堂、共富直播间、爱心直播间等,为织里镇的新居民、新就业群体提供公益培训、创业就业支持等。
“大姐手上这件衣服,身高1.25米到1.65米的孩子都可以穿。”下午2点,三楼的爱心直播间内,穿着红马甲的“平安大姐”徐维丽热情地对着镜头展示一件件崭新童装,身后背景墙上特别标注着“只送不卖”四个大字。
从2016年起,“平安大姐”们就在织里棉布城广场设了一堵“爱心墙”,定期挂上各式各样的新童装,供有需要的人领取。今年,她们把“爱心墙”搬进了直播间。求助者只需私信留下地址,大姐们会通过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单位核实家庭情况后免费寄送。线上直播每周定期开播两场,每场捐赠童装100件左右。虽然捐赠的范围目前还主要以湖州当地为主,但这份爱心却传递到了全国各地。
“很多人找到我们,愿意一起做这个事情。”徐维丽说,前前后后算下来,大姐们差不多在工作室投入了上千万元,“能感召更多人参与进来,一切都值得”。目前,爱心直播间共进行了38场,捐出童装3800件,期间有来自各地的20多家企业捐入服装2200余件。
“平安大姐”团队的骨干成员大多是党员或者预备党员。“平安大姐‘共治·共享·共富’实践中心”启用当天,织里镇社会治理中心、东兜社区、织南派出所等还与实践中心共同签约了“织里镇社会治理示范带党建联建”,希望通过党员带动全体新老织里人积极参与、积极助力基层治理。
浙江政务短视频联盟
浙江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