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志丹
在繁华的上海,历史与现代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复古风情大赏在上海图书馆拉开帷幕,展览以“上海老画报中的时代印记与传奇故事”为主题,通过展出《点石斋画报》《上海画报》等珍贵历史资料,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点石斋画报》创刊于1884年,是一份以时事报道为主的旬刊画报,由上海《申报》附送。每期画页八幅,至1898年停刊,共发表了四千余幅作品,甚至超过4600幅。画报内容涵盖战争形势、市井新闻、民俗奇谈等,画风则巧妙融合了传统年画的流畅线条与西洋空间透视,反映了西风东渐背景下的独特审美趣味。郑振铎曾将其誉为“中国近百年很好的画史”。
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时事画报之一,《点石斋画报》以图画新闻的形式传递时事新知,在照相技术尚不普及的年代,为我们留下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宝贵细节。这些作品不仅是回看晚清社会的“万花筒”,也从中透露出当时百姓的趣味和关注点。例如,画报中记录了诸多重大的时事新闻、社会见闻、人物侧写和世界新知、海外奇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点石斋画报》的编号排序独具匠心,以天干、地支、八音、六艺、四教、周易等作为编号排序。如第一号则为“甲一”,第二号则为“甲二”,其余则按号依次而下。这种创新的出版规划,在当时沪上堪称面目全新,创意非常独特而且超前。
关于《点石斋画报》的主笔,过去一般认为是由吴友如担任。但华师大历史学博士裴丹青在《点石斋画报主笔考》一文中提出新见解,称吴友如主笔《画报》之说,仅仅“系就绘画层面而言,更多指其‘主绘’功能”。裴丹青研究后确认,1884年5月至1887年3月间的《画报》主笔,是供职于点石斋石印书局的江苏元和茂才沈锦垣。
而另一份重要的历史画报——《上海画报》,则创刊于1925年6月6日,创办人为毕倚虹,袁寒云、包天笑等为该刊的主要撰稿人。至第112期时,毕倚虹去世,画报特出《追悼号》,登载其遗像、手迹及《倚虹所著书目》等,以示纪念。该画报属综合类画报,三日刊,八开本,道林纸,每期四版,内容丰富,包括社会新闻、人物影像、长篇连载、诗词歌赋、讽刺漫画、名流墨迹、文艺掌故等,应有尽有,是了解当时上海社会纷繁变化和“海派”文化的重要史料。
根据《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的记载,《上海画报》1932年12月终刊,共出刊847期。而在一次拍卖会上出现的《上海画报》,其发行时间从1925年6月6日至1933年2月26日,共858期。创刊之初,画报就体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例如,创刊号四版刊登了《张宗昌欲纳未成之艳秋》的照片,但在印刷中因工人的疏忽,“将艳秋的脸上和衣上污了小小的一点颜色,未免有损美观”,发行部发现后及时改正,但当时画报已经寄出了一百余份,无法收回。为此,画报在第二期封面的显著位置,正式向这一百余位读者真诚致歉。
此次复古风情大赏,不仅展出了这些珍贵的画报,还邀请了多位历史学者和文化名人进行现场讲解,为观众解读画报背后的故事。其中,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与长宁区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海浪花”讲座,特别邀请到了申报馆、点石斋、申昌书画室主笔沈拱之的五世孙沈宽先生。沈宽先生为读者介绍了海派文化启端,申报馆“署书”文化的笔情墨趣,以及由华洋交汇、海上“馆、斋、室”三合一运作新闻出版物“领跑”全国的来龙去脉。
沈宽先生还透露,《点石斋画报》的选题内容和文字工作,实际上是由他的高祖父沈拱之负责的。在申报馆、点石斋和申昌书画室“三位一体”编辑出版经典读物扉页上,能见到拱之老人精彩独特的“署书艺术”,为上海近现代新闻出版领域所创建的申报馆、点石斋出版物的标志性品牌,被业界称之谓“海上第一署”。
此外,展览还展示了1982年创办的《上海画报》。这本画报由上海市委倡办,是在市委宣传部、市府新闻办、市新闻出版局直接领导下由上海画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一份以摄影图片为主,图文并茂的综合性中英文期刊。创刊以来,《上海画报》用镜头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各行各业的建设成就和上海市民社会生活中的万千新事,真实地反映了上海城市和上海人民精神风貌的变迁,成为上海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展览现场,观众们被这些充满历史感的画报深深吸引。他们驻足观赏,细细品味,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一位观众感慨地说:“这些画报不仅记录了历史,更传递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
此次复古风情大赏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展出这些珍贵的画报,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画报或许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消逝。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这些画报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历史和文化展览能够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珍贵的画报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它们所传递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此次复古风情大赏不仅让观众们领略了上海老画报的独特魅力,更激发了大家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和关注。这些珍贵的画报将继续发挥着它们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著名书画家,版画家,金石家,汉画学者,古文字文献学者趙志丹
编辑|今日时报社记者趙志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天下谈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