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北高峰:寻访西湖山地美,福地生金北高峰

2024-10-14 07:17 浙江杭州

东晋咸和初年,一位西印度僧人慧理由中原云游入杭州,撞见一汪山水钟灵毓秀,流连不已,欣然在此创建“五灵”——灵顺、灵隐、灵鹫、灵峰和灵山。

北宋时,因宋仁宗一句“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勾起无数文人对杭州的向往。当苏轼离朝外任至杭,他终于在一个雾色清晨登上心心念念的西湖第一峰,如同杭人一般饱览日出盛景。

到了南宋,此峰与相隔十余里的南高峰被世人并称“双峰插云”,列入西湖十景中。

明代,这座湖山第一峰非但没有因山高路远而没落,峰顶的灵顺庙反倒香火越来越旺,成为四方百姓寄托美好愿望,叩响五路财神的地方。明三大才子徐渭写下“天下第一财神庙”, 此地“福地生金”之说因而传开去。

1953年,正值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毛泽东来杭小住,第一次登上这座高峰。两年后,当他第三次登上这座山峰时,写下了他为数不多的五律诗《看山》。

如今,一条长长的索道将尘世与这座山峰之巅紧紧相连。来往香客、商旅依旧络绎不绝,人们坐上祈福的缆车,到达心中的圣地。

这便是北高峰。

西湖群山第一峰,福地生金北高峰。它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地处西湖、西溪“双西”之间;时而雾霏缭绕,时而湖水镜涵;峰顶有天下第一财神庙,山脚是佛教圣地灵隐寺。

《西湖梦寻》中张岱如此形容站在北高峰上远眺杭城:“郡城正值江湖之间,屋宇鳞次,竹木云蓊,真有王气蓬勃。”

千百年来,任凭时光流转、云卷云舒,北高峰就这样巍然耸立在西湖以西的一角,默默守护这一方水土,庇佑这一方百姓。

福地生金北高峰

杭州佛教,始于两晋,盛于吴越。

吴越时期,作为首府的杭州已有“东南佛国”之称。寺院林立,宝塔遍布,梵音不绝。《咸淳临安志》道:“九厢四壁,诸县境内,一王所建,已盈八十八所,合十四州悉数数之,不能举目矣。”

到宋室南渡,定都杭州,杭州的佛教寺院增至480余所。当时的佛教寺院一般可分三种,即禅寺、教寺、律寺。禅寺是禅宗的寺院,以修持禅定为主旨;教寺,则以研究并阐扬佛教教义,宣讲佛教经典为宗旨;律寺则是研习或传持戒律为主。其中最多的便是禅寺。

僧尼住在各自的寺院,按佛教法规戒律过着僧伽的共居生活。每日早晚,僧人们为施主作祈福或荐亡的佛事。每月望晦(农历十五、三十)两日,僧众(尼众)齐集一处,共诵《戒本》,以作内观。

北高峰,上有天下第一财神庙,下有佛教圣地灵隐寺,山腰还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韬光寺,与佛教的渊源自是不言而喻。

图|东晋古刹灵顺寺

在某个历史瞬间,它又被选中成为芸芸众生,尤其是往来商贾祈财纳福的心灵寄托,沾染上一丝人间财气,这也成了北高峰有别于其他西湖山峰的与众不同之处。

而这与杭州商贾文化的兴盛密不可分。自北宋起,杭州的丝织业、印刷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商税一跃超过苏州,开始成为事实上的东南经济第一州。越来越多经商之人希望有一个特定场所能够求得金运,拜财神就成了最大众化的一种方式。

时至今日,每年正月初五财神生日这一天,无畏严寒、虔诚万分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凌晨时分便在北高峰下索道站外排起的长长队伍已成为每年春节的一道独特景观。正如灵顺寺门口的那副对联写道的:“灵境在心还应上下求索,顺时从事自能左右逢源”,严寒中的人们也在求索自己的“灵境”。

也正是人们的这份坚持与守护,让前往北高峰祈愿“来年丰收,得开金运”这一美好的民俗传统得以延续传承下去。

图|双峰插云 叶肖岩

宋代美学集大成

更多人对于北高峰的认识来自南宋西湖十景之一“双峰插云”。

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自然演变与人工打磨,南宋时期的西湖,自然景观与建筑园林已完美融合,形成了世间独有的湖山景色。

皇家画院中的画师们,马远、马麟、陈清波……凭着他们老道的审美,从五光十色的众多美景中,截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致,画下并用四字概括,如“双峰插云”、“花港观鱼”、“断桥残雪”……最终经官方认定,最早的西湖十景便成形了,而这十景也恰恰代表了宋代美学的集大成。

“两峰南北十馀里,云表都看矗翠尖,便是仙家缩地法,墨禅游戏正何嫌。”一位名叫叶肖岩的南宋画家,在他的《西湖十景图册》中写道。据说这一位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在他的眼中,南北高峰相距十余里,峰顶各有七级宝塔,争雄对峙、耸入云间,引得人们对禅意仙境无限向往。

图|毛泽东诗碑亭

据官方记载,北高峰海拔313.7米,曾一度被认为是西湖群山最高峰,实则还有更高的山峰,比如美人峰、如意尖。但这并不妨碍北高峰作为西湖群山第一峰。之所以为“第一峰”,在于它云雾缭绕、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更在于向远眺望山水之间、大气开阔的视野。

这是西湖群山中的独一份,也是西湖十景中的独一份。这让不少有识之士慕名而来,登山观云、开阔心境、感悟人生,并留下传世之作。

深秋的一天,苏轼与友人相约同攀北高峰。登至山顶,却见云雾间一位清苦的聋哑老道,想到就快入冬,他赶忙将带去的布匹留给了老道,其后作《游灵隐高峰塔》一首。不知那一刻,是否也勾起了他“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慨。

许多年后,毛泽东乐此不疲,多次登上北高峰。他在后来写下的《五律·看山》中道出了如此喜爱的缘由:“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登峰远眺,不仅风景一览无余,叫人心旷神怡,而且站得高看得远,心境也开阔了。

图|观景台眺望西湖

四季晨昏各不同

如今的北高峰,也可说是一座城市中的山地公园,四季晨昏各不同。各色各样的人在此穿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得闲所在。

夏天,正是去往山中的季节,山中自有清凉世界。李白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树木蓊郁,气清风爽,鸟鸣蝉噪,避喧纳凉。豪放不羁如李白,也要躲入山中避暑。

明代戏曲作家高濂则认为秋天是一年中游北高峰最好的季节。《四时幽赏录》中,他记录下在杭州四季景色流转中的闲事二三。秋日雅趣,在北高峰顶观云海。他靠在一块山石上,感受暮色褪去后的凉风吹拂、云海环绕,不禁浮想联翩:“我本皆过客,为何要为俗世烦恼,何不活得超凡脱俗些?”当然,秋天的北高峰还能让人感受到真切的秋高气爽。

唯有冬日是四季中的宁静片刻。整座山仿佛又回到“空山鸟飞绝”中,只留下修行的人与远山对望。放眼望去,皆是宋画里绢本设色的景色。

图|北高峰索道

而原本为峰顶的浙江广播电视发射塔所建的索道,现在也早已成为游览北高峰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条中国最早的载客索道之一,让人与山的距离变得更近了,扶摇直上、行云而下,来去变得更加自由。

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设备也经历了更新换代,然而这条国营索道却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初心,票价十几年都未曾涨过。

当人们乘坐缆车,沿着北高峰东麓缓缓向上,西湖全景也一点点映入眼帘,脚下是连片的茶园,南面的树林间灵隐寺若隐若现。

登山者兵分几路,沿着长短不一的山路,向山顶进发。缅怀者来到毛泽东诗碑亭前,追寻伟人的足迹。追光者在晨昏来临前守候在山顶某处,只为邂逅日出日落才有的美丽壮阔。祈福者敲响灵顺寺外的世纪平安钟,举头三尺的神明也为之一振。还有那些企图找到苏轼影子的古迹寻踪者,以及要在云中悟道的禅修者们……他们汇聚在此,北高峰上。

如果还有闲情,也可坐上缆车,来灵顺寺旁的财缘阁小坐。点上一杯咖啡或清茶、饿了吃碗素面,吹吹山风,听听钟鸣,看书发呆,度过闹中取静的一天。


主要参考资料:

吴越首府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南宋京城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在杭州的诗词创作与《诗四首》 人民网 

毛泽东三上北高峰:教育同志保持革命本色 人民网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