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里斯本丸沉没》——宏大叙事的崩溃,个体叙事的必要性

    2024-10-01 08:31 上海

    《里斯本丸沉没》(2023)是一部极具历史厚重感和情感张力的纪录片,由方励导演拍摄。这部影片以充实的史料、实地探访和珍贵的口述采访为基础,将“死难者八百余人”的抽象数字化为具体的生命个体,赋予他们鲜活的面貌和个人的故事。这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影片通过多重视角,揭示了战争中的光明与黑暗,展现了人类面对极端环境时的反应,既有残酷的人性泯灭,也有令人动容的温暖和救赎。

    影片开头那句“本片完全基于历史事实”,立即确立了严肃的叙事基调,明确指出这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深度再现,而非虚构的演绎。这种新闻属性的表现手法,在片中不止于信息的陈述,而是通过多维度的视角模型,带领观众深入理解和思考这场人类悲剧。通过幸存者、死难者家属、日军、英军战俘、美国潜艇舰长以及中国渔民的不同视角,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反思战争中的人性,进而自行决定情感的流向。

    正如影片中所揭示的,沉船事件后的多年里,英、美、日等多方都因各自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选择性遗忘了这场灾难。这是宏大叙事的彻底崩溃,背后涉及的国际关系复杂而微妙。而影片通过个人的叙事,将这些本应被铭记的苦难重新带回公众视野。

    影片最动人之处,莫过于那些死难者家属的叙述。虽然他们的亲人已逝多年,家属们依然用亲昵的口吻提及他们,仿佛逝者只是暂时离开。这种深情的缅怀令人动容,也让观众意识到,时间虽能抹去许多记忆,但情感却始终无法被磨灭。影片中的幸存者查尔斯自发地在档案馆记录自己的回忆,通过口述的形式,将这些被历史逐渐淡忘的细节重新讲述出来。正如他所诠释的,“活着是为了讲述”,这种讲述本身就具备一种强大的力量,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逝者的纪念。

    方励导演的镜头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历史事件上,还深入挖掘了个体在战争中的经历与情感。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段战争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性、记忆和情感的沉思录。影片在2019年对里斯本丸号唯二的幸存者和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进行了采访,这些年近百岁的老人带着记忆中的碎片为观众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历史见证。然而,他们在2020年先后去世。如果这些故事不被讲述,逝者无人缅怀,它们便会被时间迅速卷走。正因为如此,这部影片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

    影片中反复提到的苦难,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更令人悲哀的是,这场由美国潜艇击沉、日本战俘船失事以及各方的失责所引发的悲剧,因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宏大叙事需求,长期被遗忘。美国因潜艇击沉战俘船而无意提及,英国因未能保护远东士兵而保持沉默,日本因战俘待遇和沉船后未予营救的恶行而选择回避。这些复杂的国际关系事实,构成了影片的背景,也以一种具体的个体叙事切片揭示了战争中苦难的复杂性。

    然而,正如影片所表现的那样,苦难没有意义,除非这些苦难被记录、被传述。《里斯本丸沉没》通过个人的讲述,将这段被压抑的历史重新揭示出来,赋予它应有的关注和反思。影片不仅仅是对战争中逝者的纪念,更是对人类如何面对历史、面对痛苦的深刻拷问。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