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院线上小课堂第八十四期
本文约1000字,建议阅读时间3分钟
在地球历史上,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充满了无尽的演化奇迹。其中一些生物,虽然早已灭绝,但它们的存在,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个神奇的生物——房角石。
房角石的基本特征
房角石,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头足纲软体动物,是内角石类中的一员。从房角石残骸化石可以判断出,其体长最大可达惊人的11米,使其成为古生代最巨大的海洋生物之一,整个头部可能近2米,触须约1米。它的身躯也让房角石成为生活在海底的巨大掠食者。它的外形有些像乌贼,生活在一个长直的外壳中,房角石与现代依然存活的鹦鹉螺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的外壳具有许多用于填充水或空气的气室,它们通过调节这些空腔内的填充比例来控制它在水中的升降。
生活习性与捕食方式
房角石是古生代时期体型最大的海洋掠食性物种之一,它们善于在海水中寻觅食物,并伏击猎物。带着如此巨大的外壳,这些房角石又是如何在海里游动的呢?根据研究发现,房角石为推动自身能在海中自由移动,在它们的头部位置处进化出了一个强大的肉质椎管。通过挤压腔体内的海水可以通过这些肉质椎管喷出,以此产生的巨大压力就能推动其身体反向前进,而这种前进方式其实就是现代喷气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除了喷射的强度以外,房角石的肉质椎管非常的灵活,可以随意的调整喷射的角度让它在海中朝任意方向移动。
房角石有八条触须,和现代的乌贼很像,但不同于乌贼的是房角石的触须表面是没有吸盘的,房角石通过触须表面的凹槽死死缠住猎物。
在房角石的脸部中心,有一些十分锋利的似鹦鹉喙的触角,这是它们用来刺穿如巨型羽翅鲎等具有坚硬外壳的猎物的工具。与现今的鱿鱼和乌贼相比,房角石的触角在长度比例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更为锋利,且向内弯曲。房角石的主要武器是它的喙,它可以利用触角将猎物拖向其喙,然后用喙破坏甲壳,之后进入其内部取食内脏。
奥陶纪晚期的世界,大陆多位于南部,形成冈瓦纳超大陆,海洋位于北侧。奥陶纪末期时,冰川吞没了冈瓦纳,地球急剧冷却,使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变冷。海平面暴跌数百英尺。这摧毁了大片温暖的浅水栖息地,而这些栖息地生活着许多海洋生物。房角石也在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消失了。
尽管房角石已经灭绝,但我们能够从化石记录中窥见这种神秘生物的辉煌历史。它们曾是古代海洋的顶级掠食者,以其独特的外貌和高效的捕食技巧,在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房角石的故事提醒我们,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之一,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存的生物。
文字/来俊
科学审核/谢俊芳
初审/洪磊
终审/卢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联络
浙江自然博物院
浙江自然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