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宝年间,李白因遭权奸谗言排挤离开长安而南游金陵。在悠游金陵的日子里,李白写下了无数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为登高怀古之作,作者把历史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关于该诗的写作起因传说颇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白欣赏崔颢的《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此事《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记载,或许可信。至于崔李两诗工力高下,历来评价很多。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认为:“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清代纪晓岚《瀛奎律髓刊误》:“冯班:登凤凰台便知此句之妙,今人但登清凉台,故多不然此联也。又云:穷敌矣,不如崔自然。极拟矣,然气力相敌,非床上安床也。”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鹤楼》祖《龙池》而脱卸,《凤台》复倚《黄鹤》而翩毵。《龙池》浑然不凿,《鹤楼》宽然有余。《凤台》构造,亦新丰凌云妙手,但胸中尚有古人,欲学之,欲似之,终落圈圆。盖翻异者易美,宗同者难超。”尽管对两首诗评价众说纷纭,但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和“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被历代名家誉为对仗工整的佳句。其中,李白诗中的凤凰台、三山、白鹭洲又使人生发出无限的遐想和寻访的冲动。日前,趁赴南京寻访东晋名士遗迹之机,我专门寻访了凤凰台、三山和白鹭洲遗址。
凤 凰 台
据《宋书·符瑞志》记载:“文帝元嘉十四年三月丙申,大鸟二集秣陵民王顗园中李树上,大如孔雀,头足小高,毛羽鲜明,文采五色,声音谐从,众鸟如山鸡者随之,如行三十步顷,东南飞去。扬州刺史彭城王义康以闻。改鸟所集永昌里曰凤凰里。”[1]清代《江南通志》记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声音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查《南唐江宁府图》,在城墙西南隅,即今中华门内西侧花露岗一带,确有“凤台”标识。由于地理位置明确,所以,我们从下榻的江苏饭店附近乘地铁3号线到武定门站下,打的直奔花露岗。出租车司机听说我们寻找凤凰台遗址,轻车熟路地把我们送到凤游寺路尽头城墙边的凤凰台遗址。眼前的遗址是城墙上的一个门洞,这个门洞我以前在网上看到过,当时门上还有一块“凤凰台上”的匾额。如今匾额不见了,游客也不见一个,显得冷冷静静。倒是马路对面“南京”两个大字下面挤满了打卡的年轻人。尽管我对明城墙上出现的这个“凤凰台遗址”持怀疑态度,但还是在附近寻找起来,希望能找到一点与凤凰台遗址相关的蛛丝马迹。保安师傅见我找得认真,问得仔细,就好心地告诉我,这个遗址是假的。从保安师傅的口中我得知,前些年当地政府为了开发旅游业,在这里搞了一个“凤凰台遗址”,门票50元一张,热闹一阵子后就冷落了。他还告诉我在江心洲还有一个凤凰台景区,政府投入很大,搭楼台,建花园,结果没多久又冷落荒废了。真正的“凤凰台遗址”在花露岗上,那里现在还有一个古寺和阮籍的衣冠冢。按照保安师傅的指点,我们很快在花露北岗找到了瓦官寺。
瓦官寺,又名古瓦官寺、升元寺,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14),因寺址原为官府管理陶业机构所在地而得名。瓦官寺文化沉淀深厚,人文遗迹丰富。名僧竺法汰驻锡奉勒讲《放光经》时,简文帝曾亲临听讲。名僧竺僧敷、竺道一和支遁等人也都在此驻锡讲席过。天台山创始人智顗(538-597)大师入住天台山前,曾在此驻锡八年。瓦官寺曾藏有三绝:顾恺之的维摩诘壁画,戴逵、戴颙父子所塑的五躯佛像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所赠玉佛像。只因古迹沧桑,寺院几经倒塌,几度重修,文物已不知去向。现在看到的瓦官寺是2003年在下瓦官寺旧址上重建的,规模已不及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进得寺院,我向师傅请教凤游寺和凤凰台遗址的确切位置。师傅虽然年轻,但知识面极广,且又健谈,他向我详细介绍了瓦官寺的来历。原来古代这一带是一个小山岗,岗上有瓦官寺,明正德年间岗下又建了一座积庆寺,因为明世宗禁止私创寺观,积庆寺就以瓦官寺之名蒙混过关,逃过一劫。因积庆寺在岗下,遂名为“下瓦官寺”,岗上的则名为“上瓦官寺”。明代状元焦竑认为,两座寺院不可同名,因“上瓦官寺”位于凤凰翔集之地,故改名为“凤游寺”。现在凤游寺和凤凰台已不复存在,但旧址应该在今凤游路小学一带。师傅的详细介绍使我猛然想起前段时间刚看过的王士祯《游瓦官寺记》。王士祯是清初著名文学家,他在《游瓦官寺记》中写道:“高柳青溪,御风以往,至风游寺,即上瓦官也。按葛寅亮记云,寺一更于升元,再废于祟胜,戒坛洪武初荡然无存。其地半入骁骑仓,半入徐魏公族园。万历十九年,魏公慨然布金,遂复瓦官升元之旧。殿左空圃有土阜,高丈许,上多梧桐林,即古凤凰台址。今寺去江远甚,台仅培塿,不可以远望。”此文明确风游寺即上瓦官寺。明万历十九年(1591)徐达九世孙徐维志出资重建凤游寺时,[2]凤游寺大殿左侧有高丈余土丘,即凤凰台旧址。至王士祯寻游时,凤凰台已变成小土丘,不能登高望远了。
由于知道了凤游寺和凤凰台的具体位置,我们告别师傅,直奔附近的凤游路小学。时值盛夏,学生都已放假,学校大门紧闭。我们在学校周围巡视一圈,发现除学校外墙上有一段凤凰主题文化墙外,其他找不到一点同凤凰台和凤游寺相关的内容。询问路边下棋的大爷,被告知凤凰台、凤游寺早已不复存在,到是文枢初级中学内,还有一个衣冠冢。文枢初级中学在凤游路小学南边,两所学校只隔一条小巷,当我来到学校门口,同样大门紧闭。我想那个传说中的衣冠冢,肯定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衣冠冢了。由此想到,以前有些专家在解读“晋代衣冠成古丘”时,都认为衣冠是指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郭璞衣冠冢在南京玄武湖内),现在看来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李白此处指的衣冠,分明是眼前阮籍的衣冠冢。
在去集庆门城墙的路上,望着一路上凤游寺路、来凤街、凤台路、凤台南路等路牌,再联想起两个“凤凰台遗址”,我在想,其实南京市政府对凤凰台古迹还是重视的,只不过发力不在点上。假如有一天,他们能在花露岗上建起一座纪念性的“凤凰台遗址”,那么,也不枉李白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登金陵凤凰台》诗篇。
三 山
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诗中写到的三山,位于南京古城西南的长江边上。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记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据专家考证,今秦淮区三山街一带为三山的旧址。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决定在六朝都城原址上修改新城,在城东燕雀湖上修建宫殿。当时城南有三座无名小山正好挡住城北通向南门(中华门)的去路,而燕雀湖又因湖面低涯,难以填满,于是朱元璋下令將这三座小山填入燕雀湖。三山挖掉的地方,修建了一条街,取名“三山街”。三山街是南北东西往来的必经之路,人流如织,商业兴旺。明代这里曾是全国图书出版刻印中心,书肆林立。据史料记载,明代金陵先后有书坊100多家,其中有60多家在三山街。故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写到“天下书籍之富,无过俺金陵;金陵书铺之多,无过俺三山街。”明末清初诗人方文对三山街路旁堆积的书籍有如下描述:“数年不到三山街,今春偶到多感怀。不知是何大书册,路旁堆积如芦柴。” 辛亥革命后,三山街道路被取直拓宽,成为中华路、建康路与升州路交界的一个十字路口,现旧貌已不复存在,但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此地,仍将其称为三山街。
古时的三山既近大江,又临夫子庙、秦淮河、乌衣巷。因山势平坦,靠近市中心,故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爬山休闲的好去处,其地位相当于今杭州市的弥陀山、吴山。李白曾写过《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此诗写李白登三山望金陵夜景,心情愉悦,于是写诗寄给好友殷淑,与其分享欢乐。诗中李白提到的谢脁,是南齐著名诗人,曾做过地方官和京官,后被诬陷入狱死。谢脁性格耿直孤傲,诗风清新秀逸,其人生遭遇同李白相似。所以,李白对谢脁十分敬慕。当年谢脁被排挤离开金陵时,也曾夜游三山,并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被历代诗人誉为名句。李白在金陵期间的境况和心情与当年谢脁晚登三山时一样,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写道:“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与谢朓“今古一相接”,[3]他在西楼上看到月光下长江的景色,使他进一步领悟到谢朓“澄江静如练”的意境,从而也使他更加怀念谢脁。
总之,明朝前三山是金陵城中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历代文人墨客在登临之后,都会留下吟咏之作,这也为我们了解三山的古今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白 鹭 洲
白鹭洲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提到的又一个地名,追溯其历史,我们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白鹭洲还未发育成形(见《吴越楚地图》)。到三国时期,在大江的拥挤和秦淮河水的冲击下,白鹭洲已初具雏形。从《 孙吴都建业图》看,白鹭洲具体位置位于石子岗西面。经两晋、南朝、隋朝、唐朝的更替,白鹭洲地形地貌虽与《孙吴都建业图》基本一致,但沙洲有所扩展,地势逐渐抬高,基本发育成形。南唐前,整个金陵除宫城外,几乎没有城墙(隋朝扬州治所有小型城墙)。从南唐开始,金陵在六朝宫城的基础上开始修建城墙,此时,白鹭洲位于城墙的西门外(见《南唐江宁府图》)。到了宋朝,白鹭洲地理位置虽未改变,但在其西南方悄悄隆起了一个沙洲(见《宋建康府图》)。到元朝,白鹭洲更名为“沙洲乡” ,边上隆起的小洲,取名为“迷子洲” (见《元集庆路图》)。尽管朝代更替,沙洲抬升,但那时“二水中分白鹭洲” 的景观一直未改变。到明朝时,由于江流西移,城廓扩建,白鹭洲已与陆地相连。永乐年间,人们开始在江边修建圩堤,此时白鹭洲也更名为“沙洲圩” (见《明都城图》)。[4]如今南京市建邺区的沙洲街道即为白鹭洲旧址 。
白鹭洲在唐朝时已十分繁华,这是因为当时的白鹭洲芦苇丛生,绿树成荫,白鹭起落,野趣独特,成为人们赏景寻幽的好去处。另一方面,由于白鹭洲东面是秦淮河的西入口,凡舟船到建康必经此水路。当时白鹭洲呈现出方舟万计、樯帆如林、商品集散、店铺林立的繁华景观,十分热闹。李白悠游金陵时,也时常到白鹭洲打卡,这点我们可以从他写的诗句中窥知一二。“朝别朱雀门,暮栖白鹭洲”(《宿白鹭洲寄杨江宁》),“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送殷淑三首》)。
当时,在秦淮河西入口的水西门西水关云台闸上,还有一座名噪金陵的酒楼---孙楚酒楼,此楼因西晋太守孙楚常呼朋唤友来此登高吟咏而得名。过去有人认为此楼原在白鹭洲上,后迁入水西门西水关,这纯属谬传。殊不知,在西晋时白鹭洲还是一个荒凉的沙洲,何来酒楼?由于孙楚酒楼位于秦淮河畔,登楼俯视,可见舟船穿行,店铺林立,客商往来。远眺可见白鹭洲上白鹭翱翔,薄雾如烟,不失为一处登高观景的好地方。李白在金陵时,也时常与友人一起登楼豪饮赏景,吹弹吟唱,并在此写下了名篇《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其中“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成为千古名句。
由于李白对白鹭洲、孙楚酒楼留下了名噪天下的吟咏之作,此后,凡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到金陵,必到这二个景点打卡,他们在登楼赏景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诗篇。比如徐铉、苏轼、苏辙、刘挚、贺铸、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张孝祥、辛弃疾、刘榘等等。
明清之际,一些画家也不甘示弱,他们拿起画笔,将白鹭洲由诗歌转换成图画。比较知名的有金陵“狂叟”史谨的“白鹭春波”,黄克晦的“白鹭春潮”,郭存仁的“白鹭晴波”,清初“金陵八家”高岑的“鹭洲二水”。诗人画家一起歌颂,使白鹭洲留下了永恒的美。
斗转星移,苍海桑田,如今凤凰台、三山、白鹭洲都已不复存在。我在想,若不是李白等先贤为我们留下如此美丽的诗篇,我们是不会想到一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有过凤凰翱翔,鹭洲二水,三山云外的美丽景色;也难以想象不同时代不同境遇中的人们见景而生的各异情愫。我想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注释:1、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5页。
2、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朱元璋对重要功臣进行分封。徐达以功封魏国公,食禄五千石,子孙世袭。万历十七年(1589)九月,徐达九世孙徐维志袭爵魏国公,十九年(1591)正月,担任南京守备兼领后府,二十一年(1593)八月去世。
3、李白《谢公亭》
4、《金陵古今图考》是明代文人陈沂编著的地图集,其中包含了16张历史地图,《吴越楚地图》《孙吴都建业图》《南唐江宁府图》《宋建康府图》《元集庆路图》《明都城图》都列其中。
许伟平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