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随黄河一起唱---秦晋秋行之一

2024-08-29 01:14 浙江杭州

“古老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多少年了,这首歌一直激励着我去探看黄河奔腾流淌的踪迹,寻访龙的传人遥远的历史过往。

位于山西临县黄河古渡的碛口古镇就成为我揭开神秘面纱的地方。碛口镇是黄河边上的一座古镇,位于山西省吕梁山深处的临县境内,黄河因“碛”而险象环生,碛口因“险”而成百年商埠。在历史上,碛口为许多朝代的军事要冲兵家必争。到了明清至民国年间,这里凭借着黄河天险一跃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

因为黄河流淌到碛口这一段时,落差10米多、绵延几百米长的暗礁,导致水急浪高,船筏无法通行,到达碛口后,需要转为陆路的骡马、骆驼运输到太原、京、津等地。回程的时候也是这样,要绕开暗礁险恶上岸靠人力装缷。所以,碛口成了名副其实的物资中转站,鼎盛时期的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百来艘之多。

过去年代的运输,黄河是最重要的水上高速公路,碛口古镇便逐渐成为黄河文化的一个缩影和象征。有一位学者曾评价它:在碛口这块净土上,能找到中华民族国魂、国脉、国运、国力的影子,这话的确很符合当时的实情。

来到古镇,卸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临河畔的黑龙庙。站在高处俯看,黄河流到这里进入了一个与湫水河相汇的转弯,不再那么湍急。小镇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卧虎山和黑龙庙相依相偎,既有大山之气势,又有黄河之雄浑,形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画卷,难怪古镇碛口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古镇的街道很有特色,院与院之间大多有小门相通,随便从哪一个院落进去,总能通过小门游览到其他地方。我和一个好团友进时走散了,但过了二十分钟又在前面汇聚了。高高低低的商铺依山而建,真能感受到“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的建筑艺术美学。

徜徉在明清时期的斜坡式的街巷里,随处可见的票号、当铺、货号、店铺,沿河边星罗棋布的客栈,斑驳的民房墙瓦,青黑的卵石路面,淡淡地飘逸着奇峻的古韵,似乎是在向远道而来的我诉说着,古老商埠昔日是如何凭借得天独厚的南北通衢而繁盛和辉煌的。

入夜,我所落脚的与黄河零距离的客栈,红灯笼随风飘忽。几个团友非常兴奋,在河边的凉台上侃侃而谈,刚刚学习的“剪影”三板斧让大家对即将启幕的黄河美景充满了憧憬。

枕着黄河只有几米来远的客床,耳边传来的黄河之水淙淙中隐含轰隆的声音,一时让我难以入眠。想起刚看到的黑龙庙上题的楹联:“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更真切地体味到了千百年来一方黄河水,养育了多少龙的传人!

第二天的重点是实地体验黄河人家风情。小巴车沿着开满格桑花的公路盘旋颠簸了好几公里,到达了当地的名村李家山,走进了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静的村民生活。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这样描述李家山:“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吴冠中将其列为自己一生中的三大发现之一。自此,李家山随黄河古道声名鹊起,每天来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李家山村形似凤凰,民居依凤身、两翼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于陡峭的山坡上,上下的民居落差有几十米。操着晋西方言的中年妇女热情地推介着当地的黄河滩枣是如何的甜美,网红模特大爷不断摆拍逗着我们一行开心,悠扬的民歌小调飘荡在秋叶纷飞的山谷。

绕着最高处的屋间小路停停拍拍,我感觉这里很有点象前几年去过的篁岭格局,村居也是上下左右犬牙交错,但李家村的建筑风格分明透着一股浓浓的秦晋风,与徽派民居迥然不同。

我在想,李家山遗世特立的存在,似乎能触摸到昔日黄河古渡空前繁荣背后的那一种另类的出世和宁静;而时至今日,从我们游人的眼里,这里又变成了与黄河景观同生共荣的打卡地。吴冠中独具慧眼的发现和评价,给小村带来的羊群效应还在持续。

乘坐当地船工的小快艇,沿途观看几公里的“黄河壁画”,是亲近黄河认识黄河的过程。经过千万年黄河水的冲刷和风蚀,时间老人硬是将岸边鳞次栉比屹立的石壁打造成一组组耐人寻味的图案!这些沟沟壑壑、纵横纹理要靠想象、猜测和比拟,才能意会到一丝丝的形似。往返两次的黄河岸边游弋,充满玄机的壁画让我心生无限的好奇。

有的貌似繁体字的“福、禄、寿”和双喜字,还有的像百兽图、祥云图、鸳鸯戏水、百年好合图。当然,除了二维码式的线条比较浅显,终于有人猜出了其中一块面积巨大状如宽银幕的图案很像清明上河图,似乎能从中折射出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

还有一幅岩画从整体上观察,很像敦煌壁画,复杂的线条,枯黄的背景,能将我们拉回千年之前的南北朝时代。

形似一只只面朝黄河的神龟或大象的巨石,则是队友们喜欢的合影处。我也忍不住跳将上去,在河风轻拂、阳光和煦的背景下来一张“黄河照”。

发黄的河边沙柳已经一片嫩黄,袅袅婷婷妩媚极了,它以自己的曼妙和柔情陪伴着坚实冷峻的岩画,度过经年的冷雨黄沙。

“黄河壁画”似乎是凝固的音乐符号,到底在预言和警示什么?还是在感慨和叮咛什么呢?历经几千年的黄河之水不分昼夜的浩淼奔腾后,时至今日人类仍然似悟非悟,它牵引着我们持续不懈的探究。

来到山西临汾吉县和陕西延安宜川县交界的黄河壶口瀑布,一下子被眼前壮观的景象惊呆了。多少回出现在别人眼里的黄河壶口瀑布,此时此刻,就这样真真切切,原味原汁的呈现在自己的视野内。虽然有些迟到,所幸并未缺席。

滔滔黄河到这一段,被两岸的莽莽苍山所挟持,束缚在一条狭窄的石谷中,原来有二三百米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四五十米,所以才会形成奔腾怒啸、山鸣谷应、状如巨壶翻滚的人间胜景。整个壶口瀑布景区包括八个景点,一个个名字也体现了命名美学,如旱天鸣雷、十里龙槽、冰峰倒挂、晴空洒雨、山飞海立、霓虹戏水、旱地行船、壶底生烟等等,既形象生动又朗朗上口。

比如这“旱地行船”就很有写实的历史沧桑感。因壶口瀑布险阻,改用人挑或用畜驮将货物送到下游的码头,空船旱地行船的情景就是那些悠长历史的写照,蕴含着说不尽的岁月辛酸。

顾不得三个多小时舟车的劳累,在瀑布扬起的茫茫“雨雾”中,我一遍遍的端祥,站在不同的角度倾听,似是与神交已久的老友别后重逢。从上游湍急流淌的黄河水,途经壶口时,犹如进入了一个狭窄的瓶颈,奔腾的急流在垂直下切时急吼吼要飞越阶坎,当具有一定落差时,便形成浊浪排空的漫天飞瀑,发出的嘶鸣声响遏行云,几米之外听不清团友在说些什么。

离瀑布十几米远的地方,有招揽游客摆拍的老汉,还有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毛驴。有几个游人骑上小毛驴到瀑布边拍民俗风情照。我绕过他们,生怕被无谓的游戏分割了宝贵的瀑边听觉和视觉。

据说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除了春季4、5月份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的时候,秋风吹过的时候,常能惊现彩虹横卧的奇丽景观。古人曾有诗句“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就是对此生动的写照。儿时熟背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中勾画的大河奔流现在看来,不仅浪漫而且实在。

果不其然,秋日的艳阳高高挂在峡谷之间,突然发现彩虹似一条巨龙飞挂在瀑布上,看上去格外的壮观,像是专门为我们架设的虹桥,我不厌其烦地看着拍着,迎面飞洒的雾水一遍遍的淋湿了我的衣裤,好在往阳光一站,一会儿就晒干了。

相隔一二十米的对岸就是陕西辖属的地界。深褐色的山岩上,豁然刻有“黄河大合唱”的几个红色大字,写在这里既贴切也形象。它不由得使我联想起抗日战争时期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那激昂澎湃的歌声犹在耳际回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来回游走于观景台上下游的岸边,凝望着沸腾翻扬的黄色瀑布,耳闻隆隆的飞流发出的巨响,我感到一阵阵的颤栗和震撼,从脑海里调动的词汇好像怎样也难以描摹与比拟。我想起许冠杰的“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忆今朝!又轻轻捡起杜甫的“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畅想夜幕下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是否还有“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清冷和迷离呢?

瞧这壶口飞瀑的气势,那的确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的义无反顾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淡定自若。它既是夏天里烈日下的“暴风骤雨”,也辉映着金秋里漫山遍野的“山乡巨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遥遥呼应和浑然一体;是大自然“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江州”的豪迈和雄壮;是“竹杖芒鞋轻信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率真和随意。

谛听着溅珠泼玉洒银涌金如雾似幕的黄河飞瀑声,这也许不是那种转轴拨弦、轻拢慢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峰回路转,而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银骑突出刀枪鸣”的振聋发聩,在辽阔的秦晋原野上,犹使人依稀穿越了当年横刀立马烟火纷飞的年代,太多太多厚重的历史故事排山倒海向我涌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4)
潮客_江浙一兵 · 2024-08-29 07:31 · 浙江湖州回复
气势磅礴!美文美图。摄影家,旅行家!
钱江湾 · 2024-08-29 07:59 · 浙江杭州回复
向师友学习
毛长明 · 2024-08-30 22:54 · 浙江杭州回复
大作欣赏👍👍👍
和畅 · 2024-08-31 15:48 · 浙江杭州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