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西海固女孩之死,让我们更警醒东西差距

    2024-08-23 03:38 四川成都

    城市头条/西海固

    没有不被水流过的土地

    没有不被商业塑造的城


    【西海固,却没有“海”。“新华社”镜头下的西海固,让人触目惊心|来自网络】


    吾球商业地理:

    我们关注那个早逝的姑娘,其实更应该关注她背后原生家庭、原生地区的面目。某种意义上,西海固的存在,给中国脱贫攻坚战划出了一条醒目的红线。我们只有跃过这条红线,中国脱贫攻坚战才能最终取得胜利。而更多的人也才能成功超越原生家庭和地区。

    采写/朱亚栋;主编/王千马 

    图片/网络(侵删);

    编制/大腰精+牛儿响叮当+哟嚯

    《一个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发布在“贞观”的一文,让人吃惊,也让很多人质疑它的真实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反思“最后一根压垮骆驼的稻草”是什么?

    【官方对女孩死亡的回应|来自网络】

    更重要的是,从她的身上,我们能看出今天“城市大跃进”时代,其实还藏着很多像女孩子老家——西海固地区那样相对落后的地方。也正是这篇文章,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新鲜的地理名词:西海固山区。

    女孩子用尽了自己的一生奋斗,也没能超越原生家庭、原生地区对自己的影响。

    我们关心这个早逝的姑娘,其实更应该关注她背后原生家庭、原生地区的面目。只有它们成长了,女孩子也许再不会拿性命去挣脱。

    固原:天下第一军门         

    曾有人这么形容“西海固”:“西海固”三个字,就是这么奇特——在联合国很有名,地图上找不到,却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贫困的代名词。

    早在清末左宗棠曾经上书在奏折中称西海固:“苦瘠甲天下”,1949年解放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4%,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合称“三西”——是当时公认的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至于西海固,是1953年成立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区,下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根据三县之首字取名,即为“西海固”,在当时还是属于甘肃的辖区,只是几经行政区域区划变迁,它才被划分给了宁夏。尽管西海固的大致范围在如今的固原市,但它主要是用来指如今宁夏的西吉、海原、隆德、彭阳。

    【今日西海固大致区域|来自网络】

    说起来,今天没有多少人能知道固原。但是从历史地位上讲,“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让固原又堪称“天下第一军门”。

    毋庸置疑,中国自西周至隋唐两千余年间的历史发展,是以关中为核心的。其据有四塞之地。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因此被称"关中之地"。这些关卡,让关中有了某种意义上的安全感。其中,北萧关就位于如今的固原。古称得关中者得天下,这也让固原——也就是唯一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萧关,成为了当时中央政权的最大命门。

    固原,古称太原、大原,早在周穆王时,西周曾以占据今宁夏一带的犬戎不向周进贡为名出兵,“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周宣王时,面对直捣周都镐京门外的犬戎,不得不召唤大将尹吉甫“薄伐猃狁,至于大原”。

    “烽火戏诸侯”几乎家喻户晓,犬戎入侵,周王朝无力抵挡,败亡于犬戎之手,以致继任者不得不将都城东迁洛阳以避锋芒。

    从此,由清水河谷—泾河河谷构成的萧关道成为所有关中政权的防御焦点。秦灭六国前先在这里修筑了最早的秦长城。秦始皇一统天下后首次出巡地方也没有选择新征服的东方各国,而是出巡固原并祭祀朝那湫渊(秦汉时湖名,即东海子、西海子)。汉武帝一生7次北巡,6次来到萧关视察防务。因驻军防备松懈,刘彻曾在一次出巡中将固原太守以下各级军事长官全部斩首。

    南北朝时,改名高平的固原成为丝路要道、北方坚城。西魏权臣、北周建立者宇文泰身在长安争权夺利,却将儿子寄养在高平豪族李贤家中以保安全,其中一子就是后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李贤有多壕?固原博物馆三大镇馆国宝中的两件——北周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都出自李贤墓。而这两件文物只是盗墓贼无意中遗下的。

    到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移向南方,中原王朝方才不用过于担心萧关道的威胁。蒙元崛起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以64岁高龄第六次攻打西夏,并在清凉幽静的六盘山中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忽必烈称帝后则将爱子忙哥剌分封于此,设安西王府统领陕西、甘肃、四川。一时之间固原成为统领西部中国的天下陪都。

    明代,这里仍然是三边总制所在地,统领陕西、甘肃、宁夏防务,号称“天下第一军门”。但军屯开荒对六盘山无尽的资源索取,无疑开启了固原近代的苦难历程,也让它成为了“苦瘠甲于天下”的西海固。

    苦瘠甲天下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北陕甘宁三省省会的中间点,但它却是“塞上江南”宁夏最具西北苍凉的一座城市。在宁夏的五个地级市中,固原的自然条件其实并不算优越。它是唯一不沿黄河的那一个。

    在宁夏境内长度、流域面积仅次于黄河的清水河,尽管流经固原市,但作为一条典型的半干旱河流,由于干支流大部分流经含盐量高的地层,河水矿化度极高。所以,水波荡漾的清水河实际上既难以饮用,也难以灌溉,是一条苦涩之河。

    况且,这里处在黄土高原,常年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不过300毫米,蒸发量却接近2000毫米,因此固原人面对的最大难题——缺水。缺水成为威胁这个地区人民生存的头等大事,也是导致这个地区长期贫困的根本原因。1983年,彭阳建县初期,“山是和尚头、缺水贵如油、风吹黄沙走、降雨泥水流”的山川面貌,便是它的真实写照。一如电视剧《山海情》中的“西海固”: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没只鸟。就连民歌“花儿”都唱出了焦渴:“沟岔里的水干了,我的嗓子干得冒火了。”

    【缺水,成了这片土地的梦魇|来自网络】

    西海固盛产洋芋,和各类苹果,正是因为它们需要水分少,好成活。

    但是西海固并没有因为干旱就被幸运女神眷顾,1920年的海源大地震,造成28.82万人死亡,近30万人受伤。所以西海固不需要同情,西海固没有眼泪。

    即使在历史上,它还有过六盘山的风光——其林带森林极为茂盛,主要树种有山杨、桦、山柳、华山松等,林下多箭竹、川榛及多种灌木。高海拔地区更有草甸草原、干草原和杂类草草甸等,是大牲畜良好牧场,但随着明清时期人口不断增多,毁林开荒,曾经绿水青山的六盘山森林不断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清末,同治年间的“陕甘回乱”与大批进入山区的移民为固原带来了一场生态浩劫。曾经足以供蒙古大军屯驻牧马的西部绿岛沦为了“苦瘠甲天下”的“旱海”西海固。1949年解放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仅有1.4%。

    笔者作为一个距离“西海固”不算太远,甚至是接壤着的陇东平凉人,能切身体会这里所有人的生存写照:背朝黄土靠天吃饭,与此同时,给予普通人最好的出路就是“考编,进体制,吃皇粮”,这是改变自生命运及家族命运的最低成本的选择。

    不过,对这里的学子来说,学习未必是主业,而务农和学习从来都是没法分割的。不管是春种秋收,还是饲养畜牧家禽,都是孩子们从小都要参与的。可以说在大西北的广大农村地域,不管男女,其最开始的学习都是求生存。笔者也经历过和父辈一起去几公里之外的山里取水的经历。印象中记得,就在笔者高中毕业前后,每个乡村里最好的生意就是“拥有一口水井”,“一间磨坊”或者“一间小卖铺”。

    所以,农业困难,而工商业也没有多大兴旺,你们就能够理解女孩父亲说的“把书读下了,是我们全家的希望,甚至于村里的希望,家里就指望她了”深层和现实含义。

    也就在几乎和西海固接壤的平凉市下辖的静宁、庄浪,除了两县梯田全国闻名,但更令人瞩目的是两县的教育,尤其是清北升学率。搜索资料发现,2019年,静宁县就有6名学子被清北录取。日后,从名校毕业的静宁、庄浪两县学子有很多人“学而优则仕”,几乎很多人考编进入体制内。

    这也许能从中看到那个姑娘之所以对考编或考公的执着。她的问题是,没有给自己留一个B方案,而人生,也不应该就一条路走到黑。但这需要姑娘自己,和生存环境的双重改变。

    一手移民,一手生态修复      

    幸运的是,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放弃对贫困地区的关爱。

    政策的扶持,曾经让静宁、庄浪两县的经济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去年过年,庄浪的社火红遍全国——曾经社火是民俗文化,如今其实是经济的比拼。

    而对西海固来说,一手抓移民,一手抓生态修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在近40年时间里,分6个阶段,累计搬迁123万人。这也是继秦汉时期的军事移民、唐宋时期党项民族的两次内迁、元代的大规模政策性移民、明清两代的移民开发后,这片区域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

    《山海情》中“吊庄移民”,正是当年政府号召下的生态移民活动。现如今中国国家级新区之一的甘肃兰州新区依旧在承担和扮演着类似的生态移民的角色!

    【《山海情》中的吊庄移民,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当地通过植树造林、封山禁牧、恢复植被,让固原地区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19倍达到了26.7%。曾经的生态崩溃,十年九旱,放眼望去,全是一望无垠的荒凉黄土,如今,却是阡陌纵横的绿色家园。

    难怪《光明日报》对此感慨:百万大移民以对贫困的“减法”,实现生态的“加法”,破解了“生存”与“生态”的双重困境。在移民主要迁出区固原市,降雨量由退耕还林前的年均200多毫米,增至600毫米左右,部分县区达到1000毫米。

    与此同时,各种绝迹的野生动物重新回归,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逐渐兴起,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注解。“在跳出’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后,贫困代际传递的惯性力量日渐式微。”如今的西海固从一个地理空间概念,演化为一种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地缘标识。

    而《人民日报》也在今年的4月份,走访过西海固。它们发现彭阳,在40年如一日的生态建设之后,实现了由“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山绿、水清、地平、人富”的历史性巨变。“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成了当地人对家乡的形象表达。而曾经被剥夺得不堪入目的六盘山,森林覆盖率达到60%。这也帮助各地有效地盘活森林资源,发展以低效林改造、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销售等为主导的产业,像当地的矮砧密植苹果增收效果便很显著。

    而在西吉,曾是当地人的“救命蛋蛋”的洋芋,在科学种植之下,也不断地实现丰收。

    某种意义上,西海固的存在,给中国脱贫攻坚战划出了一条醒目的红线。我们只有跳过这条红线,中国脱贫攻坚战才能最终取得胜利。而我们离这个胜利,也将越来越近。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即使位于西北三大经济圈之间的位置,是银川经济圈、关中经济圈以及兰州经济圈这三大都市中心点的固原,离大城市太远了。固原到银川、西安开车都要4小时以上,六盘山机场航线至今只通往银川、西安、重庆、天津、上海等少数城市,而随着银西高铁、吴忠至中卫城际、包银铁路的先后开通,固原即将成为宁夏唯一不通高铁的城市。

    这也让那位姑娘的悲哀故事,还是提醒我们,这样的改变,还需要持续,和无数人的共同助力。

    可能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拔掉穷根把花栽,美得吆,沙漠变花海”,是西海固乃至无数西北地区农村老百姓和自身命运最后的和解。

    - THE END -

    吾球商业地理

    见城市生长和未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