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东阳人对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两句诗特别有感情、有记忆、有底气。当人们赞美东阳山水时,就会脱口而出、信手拈来刘禹锡的这两句诗。
“彼东阳非此东阳!”
习以为常的事,在我作为东阳市政协编著《歌山画水最东阳》之书的副主编时,有人为了我们书写人文历史的准确,还原史料的真实,向我提了出来。这是好事啊!
市领导对编著该书要求很高:内容准确、语言活泼、可读性强、亲情味浓,有礼有品。内容准确是基础。在写到东阳山水之美时,我也曾想来一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东阳本是佳山水,何况曾经沈隐侯。”说明东阳早在唐代,就有大诗人如此赞美东阳了。曾经的东阳,现在是十八少女初长成,城乡风貌日新月异,更靓丽了。听到质疑后,我又重新细品了刘禹锡的诗,看到“曾经”两字,接着后面跟着“沈隐侯”。刘禹锡如此强调沈隐侯,为什么呢?
沈隐侯,就是沈约(441—513),字休文,南朝武康县余不乡(今德清县城关镇)人。想不到湖州市人民政府官网“著名人物”栏目中就有沈约。介绍沈约“隆昌元年(494),任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今金华)太守。曾登金华婺江北岸的玄畅楼,赋诗8首,时称绝唱,该楼因此更名为八咏楼。”
卢宅肃雍堂
东阳历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为东阳建县之始,名吴宁,属会稽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在长山县(今金华)。《方舆胜览·婺州》载:以郡“在金华山之阳,穀水之东,因名东阳”。东阳一名始此,隶扬州。吴宁县遂属东阳郡。两晋不变。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扬州之会稽、东阳……五郡为东扬州,治所在会稽郡。永光元年(465)复并入扬州(《宋书,州郡志》)。吴宁县在南朝宋、齐朝属东阳郡,隶扬州或东扬州。到南朝梁普通五年(524)还属东扬州。
由此可以看出沈约是东阳郡太守,而非东阳县县令。那时候东阳县叫吴宁县。刘禹锡诗中所说的是东阳郡,而非吴宁县(今东阳县)。这样,刘禹锡的诗再用到今天的东阳,已不是牵强附会的事了,而是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了。
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引经据典,今天到我这里,受到了质疑:彼东阳非此东阳?历史上除了刘禹锡的诗,会不会还有其他诗人赞美东阳山水呢?如果有那就更好。我想到了严梅兰,她是原东阳市史志办主任,曾担任东阳市楹联学会会长,格律诗词写得很好,想必对东阳古诗词也熟悉。
一通电话,意外惊喜。严梅兰说:“刘禹锡的诗,是说东阳的”。她前几天,在公众号《东阳史话》上刚发表了《东溪探源》。让我看看。随后,她又发来短信附上民国志的记载。对待历史,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人如其姓,这就是严梅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就像一个人有荣誉家史的要庆幸要珍重,有污点家庭的不要失落。历史需要不断研究和挖掘,才能发现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东溪探源》成了我的东阳探源。唐垂拱二年(686),东阳郡已改婺州,吴宁县故地置东阳县。唐宝历三年(827),东阳县令于兴宗带领众官吏到县治南五里地的西岘峰游览,在东北麓清溪中发现了一奇特泉石,于是叫人剔出乱石,割开藤萝,除去野草。旧志有记:“凿池面瀑布,二大石鱼置池面。鱼之前有石一块,高丈二许,巉岩可观,石之半凹然如掌。”于县令引清溪、聚翠岩,在石旁建一亭,并在亭下穿方池,在泉石上刻双鱼,引水贯其中,以为流觞之胜。他亲自题名:寒碧亭。
为了让此胜境闻名于世,于县令又将寒碧亭之美景画成图,送给诗人刘禹锡,请他赋诗。刘禹锡接信后慨然赋七言诗《答东阳于令题寒碧图》以赠:
东阳本是佳山水,
何况曾经沈隐侯。
化得邦人解吟咏,
如今县令亦风流。
新开潭洞疑仙境,
远写丹青到雍州。
落在寻常画师手,
犹能三伏凛生秋。
诗中的沈隐侯沈约任东阳郡(今金华市)太守时,赋诗八咏楼,影响甚广。下访吴宁县(今东阳),又留下了《早发定山》诗,这首诗到清代曾编入科举考试的考题。刘禹锡在诗中是借助沈隐侯的名望来表现东阳的山水之美。
刘禹锡的诗使寒碧亭成为当时的佳景名胜。北宋元祐四年(1089),知县宋勋年在涵碧亭旧址建庙堂,称“清虚”。南宋嘉定丁丑年(1217),知县方猷拓展寺庙,处士杨正固题额“双鱼寺”。双鱼寺为东阳古代名刹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兵乱,屡毁屡建。明朝时寺院香火仍盛,赵衍有诗赞:“空山古寺一登临,涵碧双鲸此嗣音。坐久不知人世改,一泓秋水足忘心。” 清代楼上层也有竹枝词作描写:“三杯亭下双鱼寺,八面上头五指岩。陡见池塘飞碧雨,藕花香里坐江南。”文化大革命前,“双鱼寺”的石匾额仍粲然可观。
往事如烟,随风散。当年的涵碧亭,如今连同东阳县令于兴宗的图一起随着东溪的水流向了远方。只有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东阳的诗,将不惧风雨、不畏岁月、千秋万代传吟下去:
东阳本是佳山水,
何况曾经沈隐侯。
……
山水一景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告诉我们文字可以那么优美的表达,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让我们知道稻谷是哪里来的。近万年的中华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财富。但任何存量财富都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况且,一个地方拥有历史文化财富,可以更有文化自信,若缺失乃至没有的如同一张白纸,也可以创作出重彩浓墨,如诗如画的传奇故事。远的,如伟人“画圈”里的特区深圳;近的,有“点石成金”为国际商贸城的义乌和“无中生有”成东方最大影视城的横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有人在雨中为你撑伞时,有依靠无忧虑好前行;没人在雨中为你撑伞时,也能戴斗笠无杂念的挺进。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彼东阳,此东阳,都已不再重要,当然,历史还要尊重。重要的在于,无论是曾经称东阳郡的“大金华”,还是刘禹锡诗赞过的“小东阳”,如今都已进入“佳山水”的2.0时代。一个是连续13年登榜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一个是2023年第14位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晨美自华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