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泉州申遗成功三周年,22处遗址一探究竟

    2024-07-26 09:33 福建泉州

    这是一个遗产遍布各个县市的城市,22个遗产点共同绘制了璀璨多姿的文化,这里是“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自2021年7月25日,泉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的第56项世界遗产至今,泉州已申遗成功三周年。

    “半城烟火半城仙”,积淀千年的世遗城市,蕴含着厚重深邃的闽南文化、海丝文化、海洋文化,值得你来一探究竟。

    九日山祈风石刻

    图片来源于南安市文体旅局

    九日山祈风石刻九日山,位于南安市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7公里,距南安市区16公里,是我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申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处遗产点之一。

    “山中无石不刻字”。九日山中古迹遍布,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为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最晚的为1266年(南宋咸淳二年)。

    九日山祈风石刻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吏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的祈风仪式。这些祈风石刻群和祭祀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也是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

    泉州舶司遗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市舶司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也就是承担船舶管理、货物监管、征税缉私、招徕迎送等海关、商务、港务、外办等职能。泉州市舶司历经两宋、元、明三朝,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迁置福州,前后达385年之久。

    泉州市舶司一经设立,给当地海商提供进出口贸易便利,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富,泉州市舶收入占当时全国市舶收入的一半。

    德济门遗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泉州天后宫前,是宋元泉州七座古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城门遗址。也是泉州22个世遗点之一。

    德济门始建于南宋,元时改名“德济”,其后德济门城墙不断加厚加高,增筑了月城,1948年时毁损,2001年才又重新发掘。德济门现存的遗址中宋、元、明、清几代的文化层累次叠加,每个朝代的堆积物也被发掘出土,比较完整保留了11世纪到20世纪城市拓建、重修的历史印记。

    在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遗物,以碎砖瓦、瓷器和瓷器残片为多,铁炮、炮弹、瓦当、砖块、石权、石碑、铜钱等都有出土。其中,瓷器包括了宋元明清各式各样的碗、盏、碟、炉、瓶等器物及其残片,遗留下了各个朝代生活的记录。

    天后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建于1196年,始称顺济宫。

    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泉州天后宫与真武庙、九日山祈风石刻等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作用;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

    真武庙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真武庙,又称玄天上帝庙,是闽南地区最为普遍的道教庙宇之一。它以供奉真武大帝而得名,真武大帝在民间信仰中是镇守北方的神祇,象征着力量与正义。在闽南,真武庙不仅是信徒们祈求平安、驱邪避凶的圣地,更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

    真武庙内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福禄寿喜等传统图案,无不体现着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南外宗正司遗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外宗正司遗址位于泉州古城肃清门西南、开元寺南侧,推测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其地唐时为放生池,后于池中建有水陆堂,唐末扩为水陆院,北宋时仍为寺院,南宋时改为南外宗正司,司内建有惩劝所、自新斋、芙蓉堂、天宝池等建筑。

    南外宗正司在泉州的设置,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这处遗址不仅显示出宋元泉州城北部行政性城区的布局特征,同时也是南宋时期活跃在泉州社会各个方面的皇族群体的重要见证。

    府文庙及学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泉州文庙及学宫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区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文庙是古代官方纪念和祭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学宫是古代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

    作为儒学的传播中心,泉州文庙及学宫是泉州包括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元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开元寺内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其中,大雄宝殿是主体建筑,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的遗存,工艺精巧,供奉五方佛像,法相庄严。东西塔,即镇国塔和仁寿塔,是泉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高度分别为48.27米和45.06米。

    老君岩造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像,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老君岩造像更具神秘色彩。

    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城北3公里的清源山南麓,坐北面南,背靠清源山,俯瞰泉州城。这座造像凿刻于宋代,以一块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高5.6米,宽8米,厚6.9米。它是泉州-宋元时期中国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重要遗产要素,体现了泉州海洋贸易兴盛带来的泉州经济社会的繁荣,老君的思想也是通过海洋贸易中心传播出去。

    清净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泉州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这一年也是回历400年。

    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1961年,清净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它的建立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迹之一。

    伊斯兰教圣墓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东郊灵山南麓,东南临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两位门徒“三贤”和“四贤”的入土安眠之墓,也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历史物证之一,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斯兰教圣墓在“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项目中,和清净寺一样,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伊斯兰教圣墓安息着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626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泉传教的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两位门徒“三贤”和“四贤”,故又称三贤四贤墓。由于“三贤”“四贤”是从海上来的,墓葬就选址在市区灵山上,这里原可远眺晋江入海口来往的船舶。穆斯林们相信,看到这些船舶,在精神上就能时刻与故乡保持联系。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草庵位于晋江华表山麓,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庵为草构,故名“草庵”。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中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作为宋元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见证,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显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文化包容力。

    磁灶窑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磁灶窑址是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古窑址群。其地处紫帽山南麓的丘陵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瓷土资源丰富。境内主要溪流——梅溪,流自西北,东折而去,汇于晋江入海,是古代磁灶的主要水上通道。

    磁灶境内古窑址多沿溪分布,数量众多,尤以下官路至岭畔村的的蜘蛛山、土尾庵、童子山及沟边村金交椅山一带最为密集。考古调查共发现南朝至清代(6-20 世纪)窑址 26 处,宋元时期(10-14 世纪)窑址达12 处,均分布于晋江支流九十九溪两岸的小山坡上。其中蜘蛛山窑址、土尾庵窑址、童子山窑址、金交椅山窑址等4处窑址,合称“磁灶窑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22个申遗点之一。

    德化窑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处泉州西北山区腹地的德化窑系屈斗宫窑址和尾林—内坂窑址,是10到14世纪泉州地区最繁忙的外销瓷生产基地之一。

    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输出商品生产的代表性窑址,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也为中国手工业史、陶瓷史、海外交通史、对外贸易与经济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位于安溪县尚卿乡青洋村,遗址保存了能够呈现完整的冶铁生产体系和环境关系的珍贵物证。它是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珍贵见证,与泉州的陶瓷生产基地共同显示出宋元泉州强大的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遗址于2020年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洛阳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市区东北郊、泉州“两江”之一的洛阳江入海口古万安渡上,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古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有着“海内第一桥”的美誉,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等造桥技术,曾在桥梁科学上开创先河,也使得自身与潮州广济桥(湘子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安平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安平桥是中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和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誉。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因安海镇古称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桥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的海港大石桥,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顺济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顺济桥作为泉州古城区现存规模较大的宋代城市建设遗迹,不仅是泉州城建史的缩影,也是宋元时期运输网络的重要证据,为泉州运输发展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顺济桥由南宋泉州郡守邹应龙于嘉定四年(1211年)着手建造,并一直使用至20世纪。自14世纪起,该桥经历了数次维修,1998年3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遭遇桥墩垮塌,形成“断桥”,目前仅存遗址。

    江口码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江口码头位于泉州古城东南的晋江北岸,是连接古城的水陆转运节点,与真武庙同为泉州城郊的重要内港“法石港”的遗存,反映了内港码头的功能构成和使用方式。它与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等共同体现了宋元泉州由内港码头、外港码头、航标塔等共同构成的河海运输网络。现保存有文兴码头和美山码头及一处宋代古船遗址。

    石湖码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湖码头,也被称为林銮渡,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早在宋代,石湖已是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最繁荣的商埠之一,石湖码头是其主要的港口之一,元代时期,石湖码头更是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大量外国商船来此进行贸易活动,成为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明清时期,石湖码头仍然保持重要地位。它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并且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近代以来,随着时势变迁,石湖码头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商贸地位。20世纪以来,随着泉州港的不断发展,石湖码头逐渐成为泉州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胜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胜塔建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由蚶江人薛公素、僧人祖慧、宗什募资兴建,比泉州开元寺东塔(石塔)还要早一百多年。石塔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八角五层。其外形与结构,跟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略同。它也是由外壁、回廊及塔心三部分组成的;每层也设四门、四龛,且位置逐层互换;石龛风有石佛,龛外两旁有浮雕“金刚”“力士”等造像;也有塔檐、平座等等。从券形入内,则是回廊和塔心;塔心呈八角形 ,但中空似井,可以直下,这是与东西塔不同之处。在各层转角处的巨大石柱上, 它不作东西塔的方形“栌斗”,而用圆形仰莲盆式。同时,“雀替”的手法也较东西塔繁复,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万寿塔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泉州万寿塔始建于宋代,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这座佛塔是为纪念一位德高望重的建造的。该塔是泉州地区当时最高的建筑物之一,也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石狮市宝盖山最高峰的万寿塔,不仅是泉州湾出海口的制高点,更是一处绝佳的观赏胜地。从这里眺望,泉州湾、深沪湾的壮丽景色一览无余。

    万寿塔不仅见证了泉州港的繁华历史,也承载着泉州人对海贸的深厚感情。

    (来源:QILOO奇鹭 综合整理)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