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燕赵大地行:走进承德避暑山庄

    2024-07-24 22:03 河北承德

    燕赵大地行:走进承德避暑山庄

    “山庄咫尺间,乃作万里观。”这是乾隆帝作《山庄晓景》诗的压轴句。承德避暑山庄西高东低的地势,正好是中国版图的缩影。它从整体上显现出一种四方朝揖、众向所归之气势。

    山庄西北部的巍巍群山,仿佛看见了西藏、新疆;中部的万树园,令人联想到蒙古草原和东北森林;东南部的楼阁亭榭又让我们回到了烟雨江南。

    承德原名热河,全长只有300米的河流,地图不标注且举世闻名,被载入不列颠百科全书,这与承德避暑山庄有关。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庄,雍正元年(1723)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取“承受先祖恩泽”之义,改名为承德州。这就是“承德”名称的起源。


    “避暑山庄是清廷除紫禁城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帝王的雄图霸业掩映于山水林苑之间,十八世纪中国的众多政治风云尽皆聚汇于此。” 博物馆墙壁上的文字这般叙述。

    走进这里,所见所闻的绝不止一座帝王行宫这般简单,它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上民族融合、民族团结这一宏大主题生动而具体的写照。

    (一)

    康熙帝在他的《避暑山庄记》里对造园理念做过阐释:“因而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大清国的帝王受“天人合一”等中原思想文化的感染,借当地的山形水势凸显自然美,而并不以豪奢取胜,达到了与周边环境的完美契合。

    康熙帝有副对联赞美他的杰作——避暑山庄,是在胜境中建造园林:“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美景胜西湖”。的确,这不仅省去了不少人力,还能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取最佳的视觉效果;而且不仅没有过多扰民,更没有过多的去劳民;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又相融了汉族与满族的不同建筑特色,展示了大清国时期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水准。

    康熙像

    康熙帝六下江南,沿着京杭大运河,穿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一直到钱塘江,数次微服私访杭州西湖、无锡寄畅园、苏州木渎古镇、安徽黄山等古迹名胜,可见其对江南的喜爱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避暑山庄的“芝径云堤”是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第二景,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仿杭州西子湖苏堤构筑而成。这道堤连接了环碧、月色江声、如意洲三岛,造出了蓬莱三岛“一池三山”的意境。你只要有心观察,在这里还可看到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曲院风荷、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花港观鱼的影踪。

    不仅如此,源自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有真意轩”;唐王维《田园乐·其三》中“釆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的“采菱渡”;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的“月色江声”;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香远益清”;明归有光《沧浪亭记》中“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的“沧浪屿”等遗韵深厚的景致,也一一地在避暑山庄重现。

    还有比如仿杭州六和塔、苏州狮子林、镇江金山寺的一些建筑布局,尤其是避暑山庄内为数不多的道教宫观广元宫,形制与泰山碧霞元君祠几无差异,只是规模略小一些。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六年(1771)时,皇帝为恭贺皇太后80寿诞,在当年二月至岱庙,并登山祭拜元君。乾隆帝在位期间,先后十次驻跸或祭拜泰山,其中登岱顶礼元君就有六次。

    (二)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游牧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围绕边疆民族问题,中原统治者经历了无数次摸索、尝试与实践,从万里长城到避暑山庄,这是妥善处理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大转折点,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由冲突、分裂走向和谐共生、守望相助、共同进步的一个标志。

    丽正门是避暑山庄正门。丽正,取自《易经》:“日月丽于天”,即光明正大的门,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帝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题写“丽正门”,表达了寄望于各民族之间能够兼收并蓄、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心愿。

    澹泊敬诚殿是避暑山庄的第一大主殿,作用相当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是清朝皇帝驻跸山庄期间批阅奏章、引荐官吏和举行庆典的地方。它建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此殿面阔七楹,进深五间,坐北朝南。顶棚的735块天花板雕刻有万字、寿桃、蝙蝠等纹饰,象征“万福万寿”之意。大殿正中悬挂康熙帝题写的“澹泊敬诚”匾额。乾隆十九年(1754)用金丝楠木改建后又俗称“楠木殿”。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值乾隆帝七旬寿辰,远在西藏的政教首领六世班禅提前一年启程,途经甘肃、陕西、四川、内蒙、青海、宁夏等地,费时十三个月赶赴热河,为乾隆帝祝寿。因此次觐见“不因招致,而出于喇嘛自愿”,乾隆帝十分高兴和重视,特命人仿照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在承德建造“须弥福寿之庙”,为六世班禅赴热河期间讲经说法和居住场所;同时,命皇六子永瑢以及国师章嘉活佛前往内蒙古多伦诺尔相迎;还破例允许其坐轿进入丽正门。

    在澹泊敬诚殿,乾隆帝用刚刚学会的藏语与六世班禅对话:“我佛长途跋涉必感辛劳。”班禅回敬:“远叨圣恩一路平安。”此番对话以表达乾隆帝对六世班禅的关心厚爱。接见仪式毕,乾隆帝又引班禅至四知书屋落座。规格之高、礼遇之重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促进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以达到“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此外,乾隆帝在这里还曾接见蒙古三策凌,标志着准噶尔部走向政治孤立。再如接见首次来中国访问的英国马戈尔尼使团,以及缅甸、安南、老挝等重要使节都在澹泊敬诚殿举行。

    乾隆像

    (三)

    明朝到了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时期,蒙古再次成为边患。朱棣五次亲征讨伐,最后一次病逝在北伐征途。土木堡一役,大明号称的五十万大军,被蒙古一支瓦刺也先部打得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被俘。

    蒙古实力强悍,曾经是地球上最强大的一个民族。怎么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从努尔哈赤、皇太极一直到顺治时期,清朝的皇族,都长期选择与科尔沁蒙古(清代属漠南蒙古、内札萨克蒙古)联姻。那时候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林丹汗统治漠南蒙古中的察哈尔蒙古,他一直希望统一整个蒙古,恢复成吉思汗的基业。结果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在皇太极领导下,将林丹汗一举歼灭,并收编了察哈尔蒙古的军队和地盘。漠西蒙古是准噶尔汗国所在的位置,也被康熙、乾隆给打服了。

    对于漠北蒙古,如今的外蒙,清廷设立盟旗制度,采取分而治之。虽然没有直接实施军事管理,但已将漠北蒙古各大贵族的利益与清朝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漠西蒙古又称卫拉特蒙古,由明朝时期的蒙古瓦剌部演变而来,卫拉特蒙古主要由和硕特部、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四大部落组成。随着准噶尔部崛起,开始向外扩张牧区,摩擦不断。为避开准噶尔部的侵扰,土尔扈特部迁居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沙俄彼得大帝亲政后,国力越来越强,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的土尔扈特部人不仅强征大量租税,而且逼迫他们加入俄罗斯国籍,遭阿玉奇汗严词拒绝。沙俄在武力干涉失败后通过多种手段与之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公元1709年,沙俄与瑞典在欧洲展开了大北方战争,沙皇彼得一世要求阿玉奇汗派出三千名土尔扈特骑兵参战。作为互换,沙皇同意阿玉奇汗提出去大清国朝贡的条件。就这样土尔扈特部在与祖国失去联系40多年后,终于重新取得了联系。这让康熙帝十分感动和高兴,于是,派遣礼部郎中图理琛率领使团前去慰问犒赏土尔扈特部。分别时,阿玉奇汗拉着图理琛的手说:“俄罗斯与我衣冠俱不同,我终归中国矣!”由于沙俄的百般阻扰和干涉,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的事情在阿玉奇汗这里一直没能实现。


    转眼到了乾隆年间,阿玉奇汗的曾孙渥巴锡汗继位。沙皇为了牵制渥巴锡汗,强制改组了汗王之下的一个贵族议会机构,叫扎尔固议会,要求该议会不再对汗王负责,而是直接隶属于沙皇之下,可与沙皇对话,以此来架空汗王。公元1767年,渥巴锡汗开始秘密与心腹贵族谋划脱离沙俄回归中国的计划,最终决定回归中国。公元1771年春(乾隆三十六年)起身,在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层层堵截和追击,历时八个月回到祖国怀抱。

    乾隆三十六年(1771)九月十七日,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等来到了承德避暑山庄,受到乾隆帝的盛情款待,一系列超级封赏也随之开启。次日,乾隆帝在澹泊敬诚殿接见渥巴锡一行。之后又在四知书屋和卷阿胜境单独会见渥巴锡,并与之长谈。渥巴锡向乾隆帝汇报了他们悲壮的东返过程和祖辈的光荣历史。之后,渥巴锡在避暑山庄半个月的时间里,参加了清政府举行的所有盛典,“赐宴万树园及溥仁寺,命设灯宴,观火戏”。九月二十日,正值普陀宗乘之庙落成典礼,渥巴锡等与喀尔喀、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一同瞻礼,参加盛大法会。

    为此,乾隆帝撰写了《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篇碑文,以满、汉、蒙、藏四体文字镌刻于两块巨型石碑上,至今依然立于普陀宗乘之庙内,这正是大清国重视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慈禧像

    一座避暑山庄,半部清朝兴衰史。真乃: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4年7月25日

    草于围场塞罕坝凌云假日酒店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