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几十年的书,我一直坚信书是用来读的,就好像房子是用来住的这道理这么显而易见。正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所以我自己买书,一般都买平装本为主,很少精装本。我也知道精装本“高端大气上档次”,但精装本不便于手握,不便于阅读。中国人常称读书为“把卷阅读”,称一个人读书气质好为有“书卷气”,唐大诗人杜甫流落祖国西南时,闻听到政府军打败了叛军,收复了故土失地,高兴得不得了:漫卷诗书喜欲狂。如果是硬封面的精装本,是卷不起来的。古人读书,有正襟危坐的,很神圣,读之前要沐手焚香,但也有非常惬意随性的,可以歪在床头读,可以躺在花荫下的躺椅上读。适宜歪着身子读、躺下来读的,肯定是平装书。
平装书还有个好处,就是读书人可以读到哪里就在哪里折页。或者觉得这一句话、这一段话有意思,是警句名言,就在字下划线,甚至还批上几个字甚至几句话。而面对精装本,就不敢造次了。这也许是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就像有些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城市的整洁环境里,能很自觉地做到不随便吐痰,不扔废纸,但到了乡下,喉咙一阵发痒,忍不住就咳了痰出来,吐到了地上。这是环境条件使然。面对精装本书籍,自己也会约束自己,不在书页上划线题字。
读书不画线,不写字,对我来说是无法想象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我尽管藏书不少,但从版本的收藏价值和增值潜力来说,都是乏善可陈的。我不讲究版本,有的人一定要是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我无所谓。所以有的文友读过我一些关于藏书读书的文章,提出我来看看我的书房,这让我很为难。最主要的为难就是我的藏书面目粗糙,上不得台面,只可自愉悦,不堪持赠人。
而且,我一直有一种成见,现在看起来应该称之为偏见,就是有些人不买平装本书籍,但家里书房宽大,靠墙一溜大书架,书架上堂乎煌哉,摆着的,都是豪华版的成套精装本丛书,丛书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也有十来本,大的就说不上到底是多少了。它们就像列队整齐的受检阅的大方阵,我似乎听得到它们整齐划一又动人心魄的脚步“咔~咔~咔~”。但这些书显然不是供主人阅读的。主人自书被请进门、摆上架就没有翻读过这些书,看来以后也不会读。我是穷家子出身,我对这种摆阔、做样子装门面的藏书往往嗤之以鼻,这时我心中总会冒出这么一句话来:书是用来读的,不读,何以显示书的价值?
但今天我读到一篇网文《精装控》,颠覆了我关于藏书的三观,我知道自己错了,错得很彻底,书不仅是用来读的,也是用来欣赏的。我们说读书读书,读的不仅仅是内页里面的内容,文和图。行万里路,是读无字之书。读万卷书,读的是有字之书。但我没有想到,对于有的人来说,书的内容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他在乎的是书的形式,书的开本,书的版式,书的封面,书的装帧,书的用材。他们买书跟找对象一样,讲的是眼缘,第一眼看上了,就毫不犹豫地出手了。我想起了古代的一个成语:买椟还珠。这个成语非常贴切这一类人的买书和藏书风格。他们看中的是装珠的篮子,而不是篮子里的珠。以前我总觉得这个成语带有批判性或讽刺性,是贬义词,但今天我忽然感到,买椟还珠是完全可能的,它也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理念和选择,也是合理的。比如,如果我们到酒厂去看看,在他们的陈列室里,装酒的容器,无论是瓶子还是坛坛罐罐,都有各种经过文创设计后的形制,非常漂亮,各有各的漂亮,更有一些特殊文创,如生肖酒容器,所以现在有些人可能自己不喝酒,但对各种酒容器很感兴趣,专门收藏。在收藏品市场,有些酒器皿甚至比酒本身还要贵得多。
比如,这篇网文的作者就是这样标榜自己的:
我喜欢精装书,尤其是布面精装书。
过去买书以阅读为主,所以买的大多是平装书,因为平装书不仅价廉,而且拿在手上轻快、舒服,适于阅读。现在买书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同时也是为了赏玩,抛开书的内容不说,书的外表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同一本书只要有精装,我就不买平装,尽管精装书读起来不太方便,沉重、而且不宜翻阅,非正襟危坐很难读出兴味。然而,拿起精装书与拿起平装书的感觉却是完全不同的,在阅读精装书之余,还可以细细摩挲,那种沉迷其中的感觉很难为外人道也。
作者进一步表达他对精装本的认知:
当然,我买一本书,不仅选精装,还要选出版社,因为不同的出版社,对于精装书的装帧设计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追求。比如,中华书局的精装书,即向以简约、大方的装帧深得我心——特别是中华书局的布面精装书,拿下护封,除了书名,没有任何修饰,却自有一种本色天然的美。有些没有护封,比如《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典藏本,代之以硬壳的匣套,把书从匣套中抽出,直接与布料的封面相对,抚摸着封面布料的纹理,感觉着既细腻,又熨帖,心中有的只是欢喜。另外,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插图珍藏本》也深为我喜,这套精装书的装帧有欧式风格,却又各自不同,有布面精装,有木板精装,有仿皮面精装……可谓集各种精装版式之大全。这套书陆续在出,我也一直在收,我希望收齐这套书,摆满一个琳琅满目的书架,时时浏览,如同观赏一个微型的书籍装帧博物馆……
接下来,作者更进一步解说他最爱的真皮封面本书籍:
最近几年,真皮封面的精装书开始悄然流行,书好,价格也好。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俞晓群等人创建的“草鹭俱乐部”,俞先生有着数十年的出版经验,深谙爱书人的心理。尤其是他主政海豚出版社多年,对于真皮书的材料来源,成本核算和制作细节都有着精准的把握,这些书能销多少,买家是哪些人,他更是心知肚明——“草鹭定制小牛皮限量本”每种只出版一、二十本,而每次的买家也果然都是那一、二十个爱书人,看起来颇有点对症下药的意思。所以创建“草鹭俱乐部”,俞先生显得得心应手,而“草鹭定制小牛皮限量本”虽然价格昂贵,堪比奢侈品,却也拥有不少忠实的拥趸。
物以稀为贵,这种真皮封面的书,每种只做一、二十册,那真是太小众了,作者没有说明买这样的书价格多少,但成本肯定是我们买平装书的人难以想象的。出版社不可能亏本经营,所以这些书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自然就是天价了。
我想起其它行业的生产,已经很普遍地运用这种营销方式了。他们为了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同一种产品,他们分为为普通消费者服务的大众产品和为极少数精英消费者服务的精品珍品。就说我们台州的东魁杨梅,也分不同的层次,一般的十元,最多的二十元一斤,但精品东魁杨梅,可能是八十甚至一百元一斤。这篇网文的作者这样表白自己喜欢入藏精装版图书,他引董桥先生的话说:“买书藏书,完全为了自己开心。”说白了,买书与藏书都是人世间的一种娱乐,是娱乐,就不必太执着,玩得开心就好!
当然,能这样玩书的人,是要以雄厚的财力为实力的。难怪像我这样清贫的读书人不敢想象。我想起了古代的两个著名传说。一则好像是《晋书》里说的,小皇帝听到臣下报告说,天下发生大饥荒,很多人没有饭吃,饿殍遍野。小皇帝抬起脸来说:何不食肉糜?他自己是无肉不欢的肉食爱好者,每餐食必有肉糜的。另一个传说是苏东坡先生记在《东坡志林》里的,说是两位穷措大做白日梦,梦想自己有一天当了皇帝。当皇帝之后该干些什么呢?其中一个说:吃了睡,睡了吃呗。这就是他们想象中的帝王生活。这说明了阶层(若在以前,得说是阶级)之间的隔阂,朝廷不知江湖(社会底层)的实情,江湖不知庙堂之高之深处的实情。
但不能因为隔阂就否认某一种纯粹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消费实际的存在。既然别的领域有奢华消费,书籍作为精神文化产品,也不例外应该有只供奢赏的豪华版存在。
2024.7.23
潮客_漫步西江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