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诗意美文读故里-读《怅望千秋家国梦》

    2024-07-16 09:38 浙江宁波

    #晚潮#

    诗意美文读故里——读《怅望千秋家国梦》

    黄岚

    这本《怅望千秋家国梦》是宁波历史人物丛谈,作者为戴松岳,宁波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全书分五个部分,“山川雄秀人物殊”里收了舒亶、张孝祥、王应麟、姜宸英等宁波籍人士,“剑气诗心昭日月”里主要涉及抗清志士明代钱氏家族、张苍水、魏耕、沈光文等宁波籍人士,“甬东才俊自风流”里主要涉及吴文英、张可久、裘琏等宁波籍人士,而在“奇情异行传古今”中则多记录一些乡邑的忠情、书情、孝情等逸事,最后部分“史事万千堪可寻”中则收集了姚江文化现象、慈孝文化特点等文章,全书以核心县慈溪县和鄞县籍为主的宋元明清以来的40多位宁波地域名人为主要论述对象,共569页总字数达61万字。书实在有点厚,我从图书馆借来后利用零散时间,续了好几次才看完。是什么促使我一再续借要看完这本书呢?我为什么如此喜欢看这本书呢?


    首先是作者所选的人物,是我感兴趣而想了解的。为什么作者会写这些个人物,而不是其他的呢?没想到作者在后记里已经回答我了。他所选的这些宋元明清40多位名人都是原鄞县、慈溪两邑人士。客观中原因是旧宁波府属7县中,一直以鄞县和慈溪为核心区域。比如舒亶生于慈溪,晚年居于鄞县月湖,而杨简生于鄞县,后却迁居慈城慈湖。当然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作者是生于慈城学于慈城却工作于鄞州,他对这两地的人物风情有较多的接触和体验,从而引发了他写一写这些乡贤的欲望。而我却是慈溪人却曾在鄞县邱隘上过学,现在工作的宁波市区,原来就属鄞县的区域。虽然作者所选的慈溪人是限于原慈溪的县城慈城人,于我来说仍是慈溪人,当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作为慈溪人,了解历史上的慈溪名人,是多么有意义的事。

    其次是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很是诗情画意。不但作者遣词文雅,标题诗化,书中还附有大量的诗词。我是古诗词爱好者,在看到题目“怅望千秋家国梦”时就有一种好感,而能在一本书里读到这么多前贤名人的诗词,而且多是本地的山水诗词,简直是一次诗词饕餮大餐。比如舒亶,虽然在历史上背负“奸臣”的污名,但他的文学才华还是值得肯定的。他的词现存51首,其中如《浣溪沙》:“白鹭飞飞点碧塘。雨荷风卷绿罗裳。管弦竞奏杂鱼榔。游女谩能歌白纻,使君不学野鸳鸯。桃花空解误刘郎。”写得极富韵味。而他的关于月湖十景的诗,如《花屿》“暖吹红叶上青枝,掠水风烟巧自持。蜂蝶鸬鹚各芳意,锦囊消得探春诗”,《雪汀》“点柳妆梅不暇裁,平波直拟涌瑶台。钓矶苇岸如何许,几误渔舟夜半来”等诗句,将月湖描绘得如诗如画,非常值得赏读。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中都有该位名人的诗词等作品引述,收集了大量的我所感兴趣的诗词。如作者对吴文英的研究非常深入,篇幅达到6、7万字,引述他的大量词作,也是这篇文章让我对吴文英这位宋词婉约派鄞州布衣深入了解了一番,这真是宁波人的骄傲呀。还有一位元时的张可久,其创作的元曲在数量上是傲居榜首,元散曲共留下4250余首(套)作品,而张可久一人今存886首(套),独占全元曲的五分之一以上;在质量上开启一代元曲之题材曲风,自成一派,于疏放粗俗之外另崇雅正,使散曲最终脱离原始形态而趋于成熟。长期以来说到元曲一般大家都会将张可久与马致远、乔吉并称为元曲代表作家,但就创作实践与作品影响来说,马乔二人都是无法与他相提并论的。能在一本书中,欣赏到如此多的艺术佳作,是非常心惊喜的一件事。


    第三个原因在于我了解到了一段宁波文人的抗清争斗史。明亡后,浙东的抗清斗争其激烈程度为全国少见,而宁波人物此中表现更为突出,其中毁家纾难、万死不辞、慷慨就义者屡见不鲜。宁波人物抗清的斗争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保卫这块有着优秀文化传统和发达经济的土地,是源自对这片家乡的依恋和中华文化的挚爱。在浙东抗清史上,那些最悲壮的牺牲者大都是宁波人如冯京第、钱肃乐、张苍水等志士,他们在明末抗清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情操与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好好探索与学习。如张苍水,为南明兵部尚书,清乾隆时被谥为“忠烈”,其表现出的为家国而抗争的精神不但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也是被对手所称赞的。张苍水这位在抗清事业中最卓绝的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是可与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鼎足而立彪炳史册的人物。这是我们宁波人的骄傲与财富。读到这些英雄人物的史实时,让我热血沸腾,这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脊梁,值得我深深思索与自豪。

    最后一个原因是作者的观点很大胆。很多对人物的评价并不同于往常人们的观点。这很新奇,自然我吸引我一看再看。比如对宋时的舒亶。在历史上对乌台诗案的主要参与者舒亶的看法一致公认是“奸臣”的评价。因为苏东坡的才名太盛,大家都为苏东坡的坎坷命运扼腕长叹时,便免不了对导致苏氏命运的舒亶的非议。其实从一个为臣的角度出发,对一贯来所受的“忠君”教育的舒亶来说,弹劾苏氏是一个谏臣的使命,无可厚非。历史并不单单是非黑即白,这中的是非恩怨岂是我辈所能参透的?苏东坡对王安石的变法的态度是一直反对的,而舒亶却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认为新法有利于国民,从这一点出发,行使他的为臣职责,何错之有?作者对舒亶的看法,正是我所同意的,这并不仅仅因为舒亶是慈溪人这个原因所在。同时舒亶是个文学家,可惜随着他的人品被否定,这卓越的文学才华也被掩盖,这实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我曾写过一首七绝叹惜舒亶:“一案乌台天下闻,三方两党各参文。谏官本职为新政,苏子才名误亶君。”

    再者作者对明时的赵文华的看法也不同于常人。历史上对赵文华的看法就是个“奸臣”形象,特别是作业依附严嵩的小人,在历史上地位尴尬。然而一个人往往是这非常复杂的,虽然最后他因盗用皇木建私宅而被革职遣返,但在家乡却一直是个爱民爱乡的谦和君子。这样的矛盾人物,作者认为应该予以理解和纪念。这一点我不同于作者的看法。赵文华确实应该为自己的道德缺限买单,我对他的评价是:“明史奸臣故里贤,假真两面至今传。多才慎德应知检,誉毁清论无可怜。”

    当然这本书还有许多我不赞同的地方,有些对人物的评价观点我并不赞成。在第五部分的“史事万千可堪寻”中有一篇说到罗贯中的文章,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这是没有异义的,但里面提到他还写了《水浒传》,这让我很不理解。一度我看到他“为世人奉献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伟大的文学作品”时,我还以为这书印刷错误了。虽然随后的论证洋洋洒洒,但仅凭些宁波方言、几个人名就来推断他也许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是不能令我信服的。


    虽然本书有些地方的观点我不赞成,但并不影响我对此书的总体评价,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读后的感觉是风清云淡,“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那一些乡贤虽已随云去,但他们的才华果敢却一直激励着我们,克己修身,向前进发!

    作者简介:黄挺女,笔名黄岚,浙江慈溪人,法学硕士,全国公安文联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天文学会会员。著有《黄岚诗钞》、《诗心游踪》。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鸣号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