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写生西湖名人之鲁迅:诗人战士与民族魂

    2024-07-16 01:17 浙江杭州

    写生西湖名人之鲁迅:诗人战士与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一生的自画像,也是打小刻在我脑子里对于这位诗人战士的初始印象。

    孤山东麓四季茵茵的偌大草坪上,鲁迅坐像面朝西湖,凝神远眺,仿佛正关注着他这片熟悉的山水,这座曾经熟悉城市的脉搏跳动,当然,先生还可隔湖望见保俶塔和重建的雷峰塔。

    孤山东麓鲁迅像2024年7月拍摄

    孤山东麓眺望保俶塔2023年2月拍摄

    西湖的早晨2023年2月拍摄

    孤山东麓眺望雷峰塔2024年7月拍摄

    距离孤山不远的曲院风荷景区“福井杭州友好公园”里,一方巨石上面镌刻着"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碑题是“读白居易怀鲁迅君”,署名“藤野严九郎书”。看一旁提示牌才晓得这是一位日本友人借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诗以怀念鲁迅。这是公园借助这段佳话渲染中国杭州与日本福井缔结"友好城市"。而这位藤野严九郎,正是我们曾经读过的鲁迅作品《藤野先生》里的主人公。

    曲院风荷内藤野先生碑题2024年7月拍摄

    碑题说明2024年7月拍摄

    藤野先生2024年7月拍摄

    藤野先生题写的字2024年7月拍摄

    (一)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钱均夫共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1918年9月,鲁迅基于对华夏民族命运的深思和关切,凝聚在他的《狂人日记》上,并以此叩开了白话文小说大门。“鲁迅”,在这里首次使用也是后来最为广泛的笔名。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像2024年7月拍摄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09年,鲁迅28岁。这一年秋天,他由日本归国,经同学许寿裳介绍,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杭州高级中学前身)担任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教员兼日语翻译,直至次年夏天。鲁迅平时很少照相,回国后的第一张照片是因填写入职资料需要,在旗下营(今湖滨)一家创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二我轩”拍的肖像。当年孙中山来杭州时的照片也是由“二我轩”照相馆负责拍摄。

    “二我轩”照相馆

    “二我轩”为孙中山等人留影

    今天的杭高,依然有鲁迅在115年前留下的痕迹。 学校留存的史料中,依然能找到“周树人”的名字。因鲁迅的字“豫才”被误印为“预才”,所以在这份资料上还能辨别出修改过的样子。鲁迅当年编写的教材《植物讲义》和《生理学讲义》也被这里珍藏着。在他任教近一年的时间里,曾经想过要编辑一本《西湖植物志》。1910年,他本人书写的采集记录,佐证了他常常独自或带领学生,到西湖周围采集植物标本,地点有:钱塘门内外、葛岭、栖霞岭、孤山、灵隐、关山、玉皇山等处。据两级师范博物科的鲁迅学生吴志刚回忆,先生曾带他们攀登宝石山,沿山脊往南,经葛岭、初阳台直到栖霞岭,然后下山从平路折经孤山,沿白堤返回学校。因此说,鲁迅是真正走过西湖的人。

    学校保存的史料2024年7月拍摄

    学校保存的史料2024年7月拍摄

    学校保存的史料2024年7月拍摄

    这年10月,浙江巡抚派夏震武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校长。此人上任后,随即“训话”,要求教员按品级穿戴礼服到礼堂“参见”。作为新式学校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员中留洋归来的不在少数。因此,教职员工中对夏震武的蛮横无理十分气愤,拒绝“参见”,矛盾激化。鲁迅、夏丏尊等教员纷纷辞职、罢教,并搬到马市街附近的“湖州会馆”暂住。随后,进步学生群起声援,浙江省教育界和京沪报刊也纷纷表示支持,夏震武终被罢职。这场斗争,鲁迅称之为“木瓜之役”。

    鲁迅在日本留影2024年7月拍摄

    “木瓜之役”发生地2024年7月拍摄

    杭高鲁迅像2024年7月拍摄

    杭高前身2024年7月拍摄

    (二)

    关于西湖,鲁迅写过两篇颇有影响力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旗帜鲜明地对“十景病”有着深刻的批判,对“雷峰夕照”有过如下的叙述:“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学校保存的史料2024年7月拍摄

    学校保存的史料2024年7月拍摄

    再是郁达夫欲与当年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过神仙眷侣日子,鲁迅写诗劝阻其别移家杭州: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由此,一些人推断出鲁迅不喜欢西湖,也不喜欢杭州。

    王映霞留影2024年7月拍摄

    新新饭店2024年7月拍摄

    新新饭店咖啡吧2024年7月拍摄

    我们知道,批判与抨击是鲁迅的精神底色。《狂人日记》体现了多年来其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尖锐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背后的全是“吃人”二字,吃人的人“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从而向旧封建思想“宣战”。它所抨击的是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具有鲜明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同样,《孔乙己》是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毒害和封建制吃人的本质,是其对封建制度的憎恨与对社会的批判。

    余秋雨在他的《西湖梦》里提到了鲁迅,写了相关的一段话,实录如下:

    “他(指鲁迅)对西湖的口头评语乃是:‘ 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如像袁子纔一路的人,身上穿一件罗纱大褂,和苏小小认认乡亲,过着飘飘然的生活,也就无聊了。’(川岛:《忆鲁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游》)……如此看来,诗人袁子纔镌一小章曰:‘ 钱塘苏小是乡亲 ’,虽为鲁迅所不悦,却也颇可理解的了。”

    鲁迅厌恶囿于风月雅事、隐居闲适的生活,他认为有识之士应该浑身充满热血去战斗。所以,他要借讽刺袁子纔的《随园诗话》来讽刺这般生活态度。我估摸着先生是记错了。虽然袁子纔与苏小小都是钱塘(今杭州)人,但是随园不在西湖的某处隐逸之地,更不在杭州。

    风景无言,西湖和杭州更无错。我理解鲁迅批判抨击的是那些守旧、安于现状、惧怕变动的麻木之人;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统治集团既得利益者;是阻挡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

    杭高壁画2024年7月拍摄

    孤山东麓鲁迅像2024年7月拍摄

    鲁迅印画集2024年7月拍摄

    (三)

    “不太爱说话,比较腼腆,喜欢静。”是鲁迅留给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印象。

    1910年8月,鲁迅离开杭州,前往家乡绍兴任教,后又辗转北京、厦门等地。1928年7月12日,受许钦文和川岛等人邀请,鲁迅和许广平夫妇在杭州开启了为期4天的蜜月之旅。西湖的山水,抚慰着他们的心绪;西泠印社的人文,让他们感怀;虎跑的通幽泉林,使他们沉静;楼外楼的美食,尤其是菜肴中的一道“虾子烧鞭笋”,深受夫妇俩赞许。由于当时正值夏季,加上杭州天气炎热,鲁迅生病了,但他们玩得也算是开心。

    鲁迅点赞的菜肴2024年7月拍摄

    “老字号”楼外楼2024年7月拍摄

    楼外楼眺望西湖2024年7月拍摄

    楼外楼大门2024年7月拍摄

    然而,在《鲁迅全集》中,几乎找不到游记一类的文章。从东京到北京、厦门、上海等地,鲁迅辗转各地,几乎全是工作,鲜有旅游。杭州的此次游玩,大概是“蜜月”使然了。

    鲁迅许广平入住新新旅馆2024年7月拍摄

    新新饭店2024年7月拍摄

    虎跑茶室2024年6月拍摄

    西溪2024年2月拍摄

    西溪2024年2月拍摄

    西冷印社2024年3月拍摄

    楼外楼露台远眺雷峰塔2024年7月拍摄

    1930年,鲁迅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左联”,被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据记载,那个年代里的浙江人,掌握着上海文网的生杀大权。这些人有潘公展、朱应鹏、穆时英及鲁迅怀疑的杜衡等。尤其让他死死牢记的,还有同乡许绍棣(国民党浙江省宣传部长)、叶溯中(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常委)。鲁迅回忆,许、叶两人献媚呈请南京政府下令通缉他,后来果然飞黄腾达。的确,从记载里能看到,当时的确有国民党浙江党部呈请通缉 “堕落文人鲁迅等51人”的传闻。

    为此,在一个不短的时期里,鲁迅用 “隋洛文”作为新笔名写文章,也几次搬家避难。相对其爱憎分明的性格而言,他对于那时白色恐怖下的杭州应该没有多少好感。

    我们从李长之《鲁迅批判》(初版于1936年,是唯一经过鲁迅本人批阅的批评鲁迅专著)的文字中,了解了一个鲜活真诚的、诗人与战士合二为一的鲁迅:“撇开功利不谈,诗人的鲁迅,是有他的永久价值的,战士的鲁迅,也有他的时代的价值!”

    鲁迅全集2024年7月拍摄

    鲁迅各类书籍2024年7月拍摄

    “明远楼”旧址说明2024年7月拍摄

    (四)

    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1936年10月19日,因肺病不幸在上海逝世。

    鲁迅治丧委员会由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李公仆等知名人士组成。22日下午出殡时,灵柩上覆盖着白色绸幛三个用黑丝绒包制的大字:“民族魂”,送葬队伍从徐家汇一直排到虹桥万国公墓。到墓地时,等候的民众已是人山人海。宋庆龄、蔡元培致悼词后,沈钧儒讲话:“高尔基也在前几个月去世,那是由苏联政府替他国葬。现在,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我们人民自己替他安葬,送葬的也都是自愿的民众,我想鲁迅先生一定很开心!”这时,台下群情激愤,高声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汉奸!”的口号。

    1956年10月14日上午,鲁迅灵柩从万国公墓迁移到虹口公园鲁迅墓安葬。毛主席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先生之墓”。

    毛主席为鲁迅墓题字

    鲁迅的一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奉献的过程。他用笔解剖了国人的灵魂和思想,提出了“国民性改造”这个最根本也是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阿Q正传》正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Q的生活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在封建文化窒息下所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不仅仅只是阿Q,他笔下的华老栓、祥林嫂、爱姑这样一群栩栩如生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按理说是最需要国人的同情、怜悯与关心,但在那样一个病态、无爱的社会里,他们受到的惟有侮辱、歧视和冷漠,而反映在他们身上的恰恰是认命、顺从与麻木不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正是通过手中的笔去唤醒沉睡久矣的劳苦大众,为祖国与民族的新生,在黑暗中探索和呐喊,以此推动社会进步。

    鲁迅积极投身的新文化运动,其所传达的自由、民主、反抗封建专制的思想,激发了中国人尤其是广大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被率先唤醒,开始纷纷投入革命,情绪空前高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道路。

    孤山东麓鲁迅像2024年7月拍摄

    “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们内心有理想的光。”这是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过的一句话。如今,重建后的雷峰塔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无论什么塔,都是人类思想、情感在文化建筑物上的生动体现。缺少了雷峰塔,西湖依然美丽,但那不是完美。八年前,国家领导人在这座塔下,宴请20国元首与世界组织领导人,熠熠生辉的“雷峰夕照”,它所映照的不只是西湖和江南,它映照了中国,映照了世界。中国借助这一重要的外交平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外交新理念、新角色和新形象。

    雷峰塔2020年9月拍摄

    雷峰塔2020年9月拍摄

    雷峰塔2020年9月拍摄

    雷峰塔2020年9月拍摄

    现在,杭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纳五湖四海宾朋;西湖,无论冬夏春秋,都是游人如织,热闹欢腾。一个和谐共生、美丽感人的西湖,给天下客留下美好印象。自古至今,无数名人踏足过西湖这片热土,可谓寸土寸金。杭州对于鲁迅来说,既不是生长之地,也不是魂归之所,但这里的人们却始终铭记着他,把西湖山水最好的位置留给了他,这是一座城市的进步与包容。

    新世界,新秩序;且是盛世修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信先生在西湖边坐看风云,定然能理解的了。

    (鸣谢杭州高级中学高忠林主任提供查阅史料帮助,鸣谢楼外楼菜馆、新新饭店提供查阅史料帮助。图片除署日期外来自网络)

    2024年7月16日

    草于西溪云心阁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