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家于斯,汝妻于斯;
汝归骨于斯。
予何忍弃汝中野,
而形神体魄之永离!
子孙拜扫兮,世守梁溪;
鬼神昭假兮,呵护穹碑。
千秋万岁!予敢告家人:
慎毋予侮予欺!”
上面这段文字是一篇民国时期的圹志铭的一部分,是一位耄耋老人之作,它将父亲对故世儿子的思念与哀恸之情,表达的至情至性,虽出自常人之手笔,但感人之处丝毫不逊色于大家之作。
铭文出自一篇石刻:《法学士亡儿仕清圹志铭》,是我在无锡锡惠公园爬山时,无意中在上山铺路阶石中发现的。
久慕无锡惠山古镇之名,这次小住无锡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那里。第一次去是五月二十八日,只参观了一些外围的祠堂群建筑,忽儿天下大雨,就只得匆匆返回。隔天一早就又赴惠山古镇,在参观了惠山老街、惠山寺、寄畅园、天下第二泉等著名景点后,转入锡惠公园。在那里凭吊了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墓,参观了明朝古建筑泰伯殿后,就准备去爬锡山,那里有无锡有名的龙光塔和龙光寺。因不识路,又找不到路标,只能借助百度导航,导航最后指向了一条无名石阶路。
从石阶上山,两边大树参天,遮阴蔽日。曲折的石阶有大小不一的乱石铺就,间有以大石条做阶梯挡板,坡度时急时缓,走得我气喘吁吁,只得在石阶一边坐下休息。
不经意间发现脚下有一块石头特别光滑,颜色灰黑也不同于常,还隐隐约约发现有刻字。用手一扶摸,有“惠山滨风帆拱揖如执笏”之句映入眼睑,不仅词句优美,细小的颜体楷书,让我这个不懂书法的人也感觉写得非常好看。拿出餐巾纸仔细擦拭,首句:法学士亡儿仕清圹志铭,繁体写就还是非常清晰容易辩认。
父亲为亡故儿子写的圹志铭?让我想起高中时学过一篇课外阅读《女挐圹铭》,是韩愈为跟随他流放途中半路夭亡的四女写的圹志铭。韩愈平铺直叙的记叙了自己在做秋官时,因为谏迎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当时他十二岁的四女染病在床,因有罪,家人不可滞留京城,被迫一同南行,由于病痛、惊吓、寒冷,死于商南道中。五年之后韩愈官复京兆尹,始为女儿移柩安葬时所作的圹志铭。看似简单平直的文字,但实际上韩愈是以小蕴大,通过个人的不幸遭遇来透视社会历史面貌,用个人的巨大悲痛来书写历史的悲哀,是韩愈的散文佳作之一。
凭着自己对古文的爱好和好奇心,我就用手机把这块刻有圹志铭的石碑拍了下来。回家仔细认读,经朱可伟兄的帮助,除个别字模糊难识,大体识别如下:
法学士亡儿仕清圹志铭
表弟华士巽拜书
四儿仕清既卒二十四月,予始卜壤锡山北麓,前临五里街,后倚瑞光塔,外绕北塘河,迤入惠山滨,风帆拱揖如执笏。先是,柩厝钱氏山庄,屡梦告室人以渴葬,然相地尠当意者。予偕地师披蒙茸、履巉岩,得地山下陂。曰:背山面水、形止气蓄、高爽平坦可用也。予决,留寿兆,并为儿定首丘。遂伐石以镌志。
曰:儿名仕清,更名健,字绂廷,章太傅全城三十三世孙。曾王父鹭门公,王父儆庵公,通籍有政声。儿性慈和,幼颖悟,端谨如成人。比长,予课文史,斐然成章。既毕业南菁中校,入上海神州大学,转皖江法政。应县长试非其志也,归居锡,任教育事垂二十年。批答文书无停滞。为教师,授应用文字,悉成材,去卒之日,开会追悼,泪犹涔涔下也。事亲敬颜,依依孺子。()()人无忤行,忠恕以终身。人服其(),()予贫隘。令子妇别居,儿日省其母,分缓急事()办。母尝言曰:使他儿尽如是,余无烦苦矣。儿有兄三,伟清、俊清、佑清,有弟四,佐清、伦清、倬清、仲清。平居惟恐其失,试其待戚友莫不皆然。儿体弱,以公私劳顿,益羸瘠。庚午()()海虞。初冬以寒热告予。驰归处方,病减矣。
读文可知这是一位老父亲给儿子写的圹志铭。与一般墓志铭主于述德行、铭功业的内容和功能不同,圹志铭多由亲人长辈为妻子或儿女子侄等晚辈所写,在罗列墓主基本信息外,多叙写日常琐细,重在以辞致哀。即以追忆性的叙事法,结合撰者之经历来交代一个平凡亡者的大致生平、行迹,并将哀情融入其间。
文中墓主仕清姓章,有兄弟七人,百度查八人名字俱不可得,可见是普通人。但书写者表弟华士巽却是位无锡名人、书法家、实业家。
华士巽(1893-1956),字绎之,无锡荡口镇人,出身望族,继承祖父家业,独资开设巨集余、巨集绪丝厂,投资申新纱厂、庆丰纱厂、太湖面粉厂。1921年在上海开设养蜂公司,科学养蜂,被誉为“养蜂大王”,人称无锡第一隐富。一生注重家乡教育事业,收集古书画,精鉴别,擅书法,1948年去台湾,现在的拍买会上常能见到他的书法作品上拍,而且价格不菲。可见这圹志铭的书法可算名家作品。
圹志铭第一部分先讲叙作此圹志起因。其儿仕清亡故已二年,其柩先是寄厝于钱氏山庄(在惠山古镇,寄畅园边上有钱氏宗祠,后边原有庄园,现已拼入寄畅园),家里人屡屡梦到他想“渴葬”,其父就与风水师一起“披蒙茸、履巉岩”,在锡山北麓(就是我发现圹志的地方),选中一块地,给他起坟安葬。
说这地方前临五里街。旧日里,无锡五里街名气很大,它是一条由砖块铺设的西门出城的主干道,街两边种植的花木为“一株桃花夹株柳”,有“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的民谣。故“五里街”又有“五里香塍”、“绮塍街”、“绣嶂街”的叫法。
后倚瑞光塔,瑞光塔即是龙光塔,处于锡山山顶,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龙光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墙体为砖砌,塔高31.29米,塔身为梵红色,龙光塔是无锡古代科举兴旺的象征,被奉为无锡文脉“风水塔”,也是1949年以前无锡最高的建筑 。
外浇北塘河。北塘河是公元前510年左右,吴王阖闾为方便迁都苏州,而开疏的贯通吴国新都苏州和古都无锡的运河“吴古故水道”,其中无锡穿越芙蓉湖中的一段就是北塘河。在北塘河的惠山滨,当时“风帆拱揖如执笏”,可见舟行繁忙,帆如执笏又是一个好彩头,于是老父亲选定此地起坟葬儿。
圹志铭第二部分介绍仕清生平。儿名仕清,更名健,字绂廷,章太傅全城三十三世孙。他的三十三世先祖就是史称章太傅全城的唐末太傳章仔钧。其曾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为官,却通籍有政声。仕清从小性格慈和,聪明端谨如成人,待上学文史课成绩特别好。中学毕业于南菁中校,即现在的江苏十大名校之一的南菁中学,学校位于无锡下辖江阴市,其前身是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在左宗棠的协助下创建的南菁书院。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
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神州大学,后转入皖江法政学校,学法学。故在圹志铭前称其为法学士。大学毕业后,应县长试非其志也,归居无锡,任教二十年,矜矜业业,学生多有成材,与同事、学生相处都很好。平时在家伺母至孝,“日省其母”,母亲对他称赞有嘉。
他有三个哥哥四个弟弟,待兄弟和朋友都很好,文中有称“平居惟恐其失,试其待戚友莫不皆然”。他平时身体较弱,因公私劳顿,使“益羸瘠”,庚某年初冬,发寒热,经医治,病稍减。后面碑文缺失。
其后我再与朱可伟兄探讨,他说明清圹志铭较常见,民国时期圹志铭反而较为少见,应该还有半块,叙说仕清的生卒年月日,娶妻,生子的情况。再者前面既称圹志铭,结尾肯定还有铭文、撰刻日期及雕刻者名字。
怀着一片好奇心,在预定回上虞的前一天即六月七日一早,我又转辗前往锡惠公园,在前往龙兴寺的石阶上继续寻找余下的半块。那天适逢高考首日,前往龙兴寺祈拜文殊菩萨的考生家长,和去往塔下绣球花海打卡的游客非常多。我在石阶一级一级的寻找,惹到很多人的好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次发现石刻的十几级下的石阶上,果真被我找到了余下的半块圹志铭刻石,心中真是欣喜不已。拿出预备的餐巾纸,仔细擦拭,发现这半块中间磨损较严重,但四周刻字还是非常清哳。立刻拍照告诉了朱可伟,并在旁边坐下认读刻字,因为当天阴天,又在林荫下面,就用手机照明灯照着一字一字认读,路人多有好奇的指点和痴笑,我都不在乎。
回家之后经朱可伟的再次纠正,余文认读如下。
讵意变转,冬温肠(),()()()治,卒无效,延至辛未正月十八日戌时,遂殇赁宅。距生清十八年壬辰七月十二日,年四十,意可哀也。已娶钱氏锡邑增贡生西令明经女,恭俭以训。其下子二,泽霖、栋材。泽霖年十四肄业高小校。栋材方十岁。★父後一月★★外家两舍★女仪钰,嗟★。予二老齿衰矣。★★百年,无不同归如化者。独★文仁★★★宜若可嘱以★★迟往乃亦如★★★★不免享中寿以终,则予心能无★★★★★。癸酉四月十七日,将窆儿★★山★★。午山向子兼丁癸分金。实寿兆之★穴也,系以铭曰。
汝家于斯,汝妻于斯,汝归骨于斯,予何忍弃汝中野,而形神体魄之永离。子孙拜扫兮,世守梁谿;鬼神昭假兮,呵护穹碑。千秋万岁,予敢告家人,慎毋予侮予欺。
民国廿二年癸酉仲春,师涤叟钟祚父志。 邵晋康刻
后半块虽然有较多刻字模糊不清,但大意却是明了了。接上文内容正好是圹志的第三部分。
庚午年(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初冬发病,至辛未年(民国廿年即1931年)正月十八戊时病卒。生于清十八年壬辰(应该为清光绪十八年即1892年)七月十二日,终年四十岁。已娶钱氏女为妻,生有两子一女,大儿泽霖十四岁、二儿栋材十岁,女曰仪钰。父母二老尚在。在癸酉年(民国廿二年即1933年)四月十七日窆(将棺木葬入墓穴里,即下葬)儿。墓空风水:午山向子兼丁癸分金,实寿兆之好穴也。
此后为圹志铭的铭文,就是本文开篇引用的那部分。
“汝家于斯,汝妻于斯;
汝归骨于斯。
予何忍弃汝中野,
而形神体魄之永离!
子孙拜扫兮,世守梁溪;
鬼神昭假兮,呵护穹碑。
千秋万岁!予敢告家人:
慎毋予侮予欺!”
雕刻者,邵晋康是当年无锡有名的刻手,现在的城中公园、蠡园碑廊、寄畅园、无锡碑刻陈列馆都还能寻得到邵晋康的碑刻作品。我在龙光塔一层进塔洞门上方,也看到一幅邵晋康所刻的,民国十二年春(1923年)有周延弼题写的《龙光塔诗》。
行文至此,我作为一位极普通的文史爱好者,对这块民国时期的圹志铭,铺于路面而深表惋惜。希望这块包含父亲深情,有著名书法家华士巽书写,著名雕刻家邵晋康所刻的石碑,能引起无锡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妥善保管。
国强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