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冬瓜往事
文/孟祖平
小暑过后,盛夏“三伏天”时节来临,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中医认为,三伏时节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等症状,需用食疗进补来“伏邪”,因此,每逢三伏,民间有相应的进补饮食风俗。
在杭州,老杭州人富贵人家有“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习俗,家境不富裕人家则有“头伏冬瓜二伏茄、三伏冬瓜不刨皮”习俗。杭州夏季气候炎热、湿润,鸡肉有祛湿作用,火腿营养丰富,可健脾开胃、生津益血,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能增进食欲,防暑祛病。
冬瓜往事
冬瓜,是夏日时令佳蔬,本味清淡,是蔬菜界的“百搭”,可做成很多美食菜肴。小时候,奶奶常在炎热盛夏煮美味的冬瓜蛋花汤,里面放入咸肉丝、虾米,味道特别鲜美,一口气喝下,能让人暑意全无;奶奶将冬瓜切成块油煎,也别有风味,油煎之后,出锅,洒上一点葱花、蒜蓉,入口脆嫩。上世纪六十年代,肉食稀缺,奶奶做的红烧冬瓜,酷似红烧大肉,鲜美无比。记得有一年年夜饭,奶奶做的甲鱼炖冬瓜,是宋代宫廷名菜“冬瓜鳖裙羹”,以鳖(甲鱼)裙边与嫩冬瓜煨制,据《江陵县志》记载,这道菜曾得到宋仁宗称赞。
清代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里说,冬瓜烧菜的妙处在于“以柔配柔,以清入清”,因此冬瓜常被用作菜肴的容器。冬瓜掏空当做容器,能做出各种风味菜肴。清代宫廷有道“冬瓜盅”名菜,来源于清朝词人朱彝尊《食宪鸿秘》中的“煨冬瓜”,切下冬瓜顶盖半寸许,去瓤、治净,选用猪肉、鸡鸭肉或羊肉,用好酒、酱油、香料、美汁调和,贮满瓜腹......内馔外瓜,味道鲜美。
在过年的时候,奶奶常做“八宝冬瓜盅”,选用猪肉丁、烤鸭肉丁、田鸡肉、鲜鸭肉丁、蟹肉丁、腌虾仁、鸭肾丁、火腿丁等八种食材制成,味道特别鲜美。在沿海一带,除用禽肉制成“百鸟归巢”冬瓜盅、纯素菜制作的素食冬瓜盅,还有由鲍鱼、肥耗、干贝肉、海参等食材制成海鲜冬瓜盅。在宁波,有道名菜“珍珠玉贝”,用冬瓜雕成玉贝形,嵌入大瑶柱,用清鸡汤蒸熟摆盘,冬瓜雕出的玉贝,白中泛着淡青,栩栩如生。
冬瓜味道鲜美,清淡爽口,可制成冬瓜干、脱水冬瓜。古代,古人常将冬瓜用各种酱料、加上大蒜一起腌制于缸中,保质期很长,可慢慢享用。小时候,奶奶常将冬瓜其洗净,晒干后,煮做成汤羹,味道鲜美;将其切成丝后,加入各种调料炒食,味道清脆。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种零食,就是用冬瓜切块,风干,加糖制成,是春节款待客人的美食。
冬瓜自古是食疗佳品
中华栽培食用冬瓜至今有2000多年历史,秦汉之时,《神农本草经》中把冬瓜称为“水芝”,在古籍《广雅》中,冬瓜被称为“地芝”,冬瓜被提升到“芝”的地位,可见古人对冬瓜的重视。
冬瓜,在古代就有很高的食疗价值,中医认为,冬瓜性寒、味甘,有利湿消肿、清热解毒、下气消痰之功,也是减肥养颜之妙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入上品,并说其“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肌,久服轻身耐老。”唐代食疗大家孟诜在《食疗本草》中记载冬瓜:“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常食之。”唐代本草学家日华子《日华子本草》说冬瓜可“去皮肤黑鼾,润肌肤。”另外,冬瓜藤鲜汁用于洗面、洗澡,可增白皮肤,使皮肤有光泽,是廉价的天然美容剂 。在古代,冬瓜的瓜皮、种子、瓜叶均可入药,其中,冬瓜子(又名白瓜子)可清肺化痰。
冬瓜有独特寓意
冬瓜,有独特的文化寓意,因冬瓜外表肥大,自古有“幸福美满,富贵满堂”的寓意。在古代,按冬瓜外形做成工艺瓷器冬瓜瓶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寓意,是拜寿的礼品。冬瓜瓶,敞口短颈,瓶身圆润丰满,因貌似冬瓜而得名,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江西景德镇烧制较多,起初为皇宫贵胄烧制,后因造型大气,且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吉祥之寓意,受到各阶层喜爱而流传开来,成为清朝以来典型的花瓶器型。
冬瓜,有调和之美,其本味平淡无奇,却能调和百味,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冬瓜,有宽容之美,外形圆润,中空,可作食物之容器;冬瓜有谦和之美,开花、结果,并不张扬,黄色花朵绽放之时,微风吹过,会矜持地低头,结果之时,默默无闻匍匐于地上,与儒家中“君子”品格非常切合。
明代《菜根谭》中有一段文字说冬瓜:“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是说行善事之事,表面上看不到什么好处,就像草丛中生长的冬瓜,不被人发现,但时间久了,日积月累,自然会被人发现。此话读后,让人颇受启发。
孟祖平
财富风尚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