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萝岩山巅的清隐寺,在以前对我只是一个传说,认识它是在那年金秋的一次同学登山活动中。
那是我第一次登萝岩山,登山之前已听说过山上有:神秘传说的石抽斗,神仙对奕的棋盘石,状如美女的玉仙峰,险峻陡峭的拖船岭,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还有古代僧人清修和书生寄居苦读的清隐寺等自然人文遗迹。
那天二十几个同学从丰惠城东后山古道上山,一路行走攀爬,终点目标就是棋盘石下的清隐寺。刚上山时的路有点陡,到了山上却是一路横盘也算平坦,清隐寺就静静的安待在山巅北麓。
清隐寺香火冷清,建筑简陋平常,大殿前既没建山门也没塑韦陀、弥勒及四大金刚,只有几棵古树氓立。
大殿后面是与三圣殿、相公殿和龙王殿构成的如四合院般的一块院落,各殿建筑平常无奇,只有三圣殿的阶梯有点突兀般的高。倒是龙王殿内的十龙王塑像让人好奇,难道合了民问传说:"一龙生九子,连娘十条心"?但观之形象都如出一辄,各无特色,又与传说不合。
殿前空地内的两株梅树倒引起了我的注意:相公殿前的那株已经枯死了,龙王殿前的那株却生长的好茂盛,想必已有些年份。
这株梅花只是最普通的梅树,它既不同与其它寺院古梅老桩的矫柔做作,也不同与山下果梅修剪整枝后的横生低卧,而是未经修整任其自然的高大挺拨恣意生长。
梅花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中华文化中,梅花和兰花、竹子、菊花一起称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宋朝诗人王安石有《梅花》一诗: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这诗非常传神的描述了梅花的形象和品质。
浙江寺院历有种梅的传统,在天台山国清寺,就有一株隋梅相传为佛教天台寺创始人智者大师所种,距今已有1300多年。在余杭县超山大明堂院内,有相传种于唐朝开元年间的唐梅,每当花季,梅开万朵,香飘数里,被誉为“超山之宝。”同样在余杭超山报恩寺前有株宋梅,挺拔苍劲,花繁枝茂。这三株古梅是浙江寺院梅花之魁。
想必清隐寺的这株梅花定是寺院复建时,师傅为慕寺庵种梅之雅风而种。十月金秋梅树已是叶凋枝枯孕育花蕾之时,除了挺拨难见其花繁叶茂果硕之壮观。在清隐寺礼佛、寻棋盘石和远眺四野后,下山之前我默默地对梅树说待你开花时我再来会你。
第二年正月山下四周的梅花已开始含苞绽放,我为赴与老梅之约,兴冲冲带着家人一起攀萝岩山登清隐寺,一路山脚梅花已经漫山开放,可到寺却见它却还花苞小小,未开一朵。大概因为山巅气候较山脚寒冷之故,所以花期比下面的要迟许多。
花开有先后,人生的绽放也有迟早。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空有志向终因时势所迫,早早地放下书包进厂打工,人生之花终至迟滞。想到这让我与老梅又生了一层亲近感。
虽然梅花有傲雪开放不与百花争春之说,但这株老梅更孤独更高洁,一如古时的寺中隐士高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天然的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见此我只能无奈与它作别,相约过几天再来陪它开放。
后来几天,寒潮再来,寒雨飞雪时而不断,这样的天气已无勇气再上清隐寺,只好寻了一首网络小诗《寺院里的梅花》遥诵与它:
雪静静的飘
轻轻的落下
寺院里的梅花
正在静静地开放
她在清寒中吐露她的芬芳
伴着晨钟暮鼓和诵经声
她悠然地看着
人们对这里赋予的虔诚。
今年正月,待山下梅花尽情开完之后,也从山上管寺人中探得梅花已经开了,又约了两位好友,一起去爬萝岩山,去见证老梅开放的盛况。
上山之时听从了好友建议,每次上山都走那条古道,没新意,这次我们从捣臼岙水库上山巅,走山巅野路去清隐寺。上了山巅怎奈權木荆棘丛生,大树挤轧,枯枝落叶齐膝,根本找不到那条传说中的小路。在山巅摸索了半天,除了找到几株兰花再无所获,眼见天色快暗只好从后山的某个不知名山岙下山回家,又一次与老梅失之交臂。
花开误期还有来年,人生一旦错过,却是遗憾终生。眼见又一年花期已过,只好相求网友,求得几张这株梅花盛开的照片,聊解思恋之苦。
又一年失约,只得再待来年。孤独的老梅已然孤傲的盛放,孤傲的老梅你又不孤独,只为那心中默默许下的这个约,我会与你心心为伴,时时相聚,遥做挚友。
国强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