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哥哥的温州之路

    2024-06-30 02:47 浙江宁波

    楼利香

    “哥,我现在正在参观8月份要启用的浦江高铁站,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浦江站到温州仅需40分钟,可方便了。”我站在浦江站一楼候车大厅,迫不及待地打电话给堂兄。

    父亲这一辈亲兄弟四个,共养育12个子女,8子四女,最大的堂兄是1960年出生的,早逝,最小的堂妹是1978年的。十二个兄弟姐妹中,八个上了正规大学,另外几个全都上到高中,其中两个堂姐上的都是重点高中,因为生活艰难,大伯父再也供不起读书,高中毕业后挣钱供养两个弟弟读书。这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啊!家族培养出了这么多读书人,这在我们村甚至全县都是闻名的。

      堂弟堂妹们后来这么努力学习,跟这个现在定居在温州的哥哥很有关系,他一直是我们的楷模,鼓舞着一个又一个堂弟堂妹。每当我们贪玩了,学习上懈怠了,父母亲都会在饭桌上教训我们:“你们大哥哥读书时可真叫努力啊!连上厕所都拿着书读,难怪考上大学。你们也太不懂事了。”那个年代,如果能够考上大学,鲤鱼跳出了农门,那可是多么荣耀的事。

    哥哥1965年出生,他说他还挺幸运的。他说永远记得那一幕,那是1977年10月,古朴的大溪小学门口,他的体育老师,一个20几岁的小伙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拉着哥的手边蹦边跳地说:“恢复高考了!恢复高考了!你们可以考高中了,可以考浦江中学了!”他被深深感染、震撼着,从此,一颗继续上学的心被唤醒、被激发。一年苦读,1978年夏,14岁的哥哥懵懵懂懂地参加了县里的高中入学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浦江中学第一届重点班——78级1班。自古英雄出少年,从此老哥走出乡村,迈进更广阔的天地。

    他们这个班因为是全县选拔的,故来自全县各地。有些远的,一学期才回一次家。每次开学时,很多同学都是徒步挑担,一头大米一头梅干菜,手里还拎着一大袋网兜,匆匆走在校园的林荫小道上,一道道影子拉得很长很长。这场景也在兄长的记忆里永远定格。

    他说同学吃饭速度好快,好像大家都在比赛。记忆中他每次吃饭好像都是狼吞虎咽的,为的是能比其他同学多几分钟学习。因为家离学校只有3公里,没有住校。每天天不亮就跑到学校早自修,晚自修后跑回家。高中那几年没看过一场电影,电视是没有的,争分夺秒,连上卫生间的时候都带上书。超负荷地学习,高二年级时,近视了,戴上了眼镜,体重瘦到只有80几斤,头发开叉变白了许多。

    那时,家里实在没钱,家里仅有的钱,放在伯母的陪嫁的红色的衣柜里。有一天,为了买一本物理辅导书,他不经父母同意,回家翻箱倒柜,在一本《毛泽东选集》里,颤颤巍巍地抽出了爸爸夹着的一张五元钱,这可是一家的全部家当啊!他先斩后奏,买了书,后来父母居然没有一丝责怪。伯父伯母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们总是默默地支持。每天晚自修回家后,在锅里,总会有一碗面条,热乎乎的等着他。那个年代都贫穷艰苦,但贫穷苦难有时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他们这一代更努力,更懂得珍惜亲情。

    参加高考前几天,从不敢花钱买杂志的兄长,那天在中学门口买了生平第一本杂志,名字叫《青年》或《青春》,有点不记得了。匆匆的看了一篇,不想,几天后,高考语文考试,词语填空,原原本本的是这本杂志的卷首语,其中几个词语还记得是:迸发、璀璨。这难道是所谓的考运,还是上天在眷顾?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坚定,好运必随。16岁,哥哥终于得尝所愿,飞向了更远方。

    1981年考上温州医学院。哥哥说,那个时候填志愿靠估分的,家里又没有一个识字的长辈指导,为了确保,他填了个温州医学院。后来才知道,他的分数上杭州的浙医大绰绰有余。那个年代的温州简直是蛮荒地区。他说,第一次去温州,印象真的是太深刻了,简直可以用刻骨铭心形容。

    他们一起去的是三个同是考到温州医学院的老乡,没有大人送。那天早上,三个人搭着一辆敞篷的卡车,一路山路到金华。在金华招待所里住了一个晚上。那是他们第一次走出浦江,第二天一早买票的时候,他们第一次在外面公共场合用普通话。售票员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说是“浦江人”,售票员说:“上海人啊!厉害啊!”他以为是黄浦江,现在想来,那时候浦江太没有名气了。那也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乘坐长途大巴车。先坐到丽水,吃了个午饭,再到达青田。整个坐车的过程中,都是盘山公路,几乎没有山洞。汽车沿着瓯江,转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他们一路都很兴奋地看着沿途的风景。汽车开了七八个小时,终于到瓯海渡口。那个时候还没有瓯江大桥,要轮渡载车子到对岸的温州市区。瓯江边上密密麻麻排满了等轮渡的车。九月份,太阳炙烤,车厢里坐满了人,大家都挥汗如雨,但跟在大太阳下割稻种田,这点热对他们这些农村孩子简直是小菜一碟。汽车几乎在一寸一寸地挪动,他们趴着车窗看浩渺的瓯江,看一辆辆汽车上轮渡船。有一点点烦躁,但更多的是新奇,是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少年第一次离家,远方在诱惑着他们。到学校已经是夜幕降临,在路上的时间整整十几个小时。其实第一次等轮渡还算顺利,哥说后来有一次等轮渡就等了十几个小时。

    在医学院读书,哥哥非常努力刻苦,五年的大学生活,除了寒暑假都没回过家。有过一段时间,有过浦江到温州的长途车,大概也要七八个小时,后来金温铁路通车后就取消了。1998年6月金温铁路通车,那个激动啊!义乌上车,三四个小时车程。2015年12月,高铁动车组开通,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以内可以到温州。浦江到义乌车程40分钟,义乌火车站要七拐八拐,至少要提早半个小时到义乌站,但跟以前已经是天壤之别。

    哥哥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后来娶了个温州姑娘,结婚生子。从普通老师到教授,到领导岗位,到成为乡贤,这条漫长的温州之路记载了他一路奋斗的足迹。近几年,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一方面觉得最终要叶落归根,另一方担心子欲养而亲不待。听闻老家建成高铁站的消息,真的异常激动。我告诉他,城区肯定会有专线到高铁站,站门口下车,只有上下两层,进去相关手续检查后,直接就可以刷票进入站台,非常的方便快捷。我在参观的时候,刚好一辆试运营车风驰电掣而过,就几秒钟,我几乎来不及拍照。

    浦江高铁站的建成,在浦江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浦江段境内33.19公里,占全县的56.2%,隧道17座,投资概算53.35亿,是我县历史上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杭温高铁建成运营后,我县将正式迈入高铁时代,40分钟到达温州,23分钟到达杭州,对我县深入实施“开放活县”,全方位“融义接杭联沪”,融入长三角城市群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向的温州之路,北向的杭州之路,浦江站成为最有魅力的枢纽中间站,浦江人民享受到了最大的福利。感谢你们,为浦江高铁站建成付出辛苦和努力的劳动者们!向你们致敬!

    在回来的路上,兄长发微信给我:“等正式通车那一天,我一定要坐上第一趟高铁回家,以纪念我最快捷的回家之路。”

    特别声明
    本文为潮客作者在潮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不代表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潮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