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苗
在京剧、川剧以及一些地方传统戏曲中,有一取材自《说岳全传》的剧目——《八大锤》。岳家军在朱仙镇与金兵鏖战的故事,被搬上舞台,大加演绎,成了吸引观众的经典。
所谓的“八大锤”,即岳飞麾下四名擅长使双锤的猛将,分别为岳云、何元庆、严成方、狄雷,四人八柄大锤与双枪陆文龙轮番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好不热闹。
岳云
作为武器,锤大致出现在战国之前,但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把石块绑在木棍上,制成锤的雏形,用来狩猎和击砸硬物。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出土一种穿孔的齿轮状石器,即为石锤。
随着青铜冶铸技术的逐渐成熟,商周时期开始铸造青铜锤,外形多为扁球状,为了增强杀伤力,锤体多铸有短棘状凸刺。1975年,在陕西扶风曾出土一件西周时期的铜锤,整体如五角星形,中间开有圆孔,装短木柄后即为趁手的格斗兵器。
商周时,锤就已经进入战场作为武器使用,《吕氏春秋·简选》云:“锄耰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所谓的“耰”,就是指锤。除此之外,古代典籍中常将锤写成“椎”或“鎚”。
在群雄逐鹿、烽火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铁锤开始被大量使用。锤既是对付步军和骑兵的有利武器,又是防守城隘必不可少的装备。为此,先秦时期的《太公兵法》建议:每万人军中,持方首铁锤的甲士,可配一千二百人。
除用于军阵,锤也常作个人防身和突袭之用。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一则“窃符救赵”的典故,记录了勇士朱亥袖四十斤铁锤击杀魏国将军晋鄙,助信陵君夺晋鄙军以救赵的故事。朱亥选择铁锤,不外乎因铁锤势大力沉,杀伤效果强,又便于藏匿在宽袍大袖中。铁锤在这次突袭事件中,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多年后,另一则关于铁锤的故事更为人所熟知。秦灭六国,韩人张良为报仇,倾家财结交力士,趁秦始皇东游之时,在博浪沙(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对其发起狙击。力士以一百二十斤重大铁锤袭击始皇座驾,但铁锤“误中副车”,功亏一篑。这则记录在《史记·留侯世家》的典故,千百年来激荡在无数仁人志士心头,并由此衍生出“椎秦”一词,用来泛指反抗暴政和击杀仇敌。唐朝诗人李白就留有“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的诗句,令人读来心生慷慨。
相对于矛、槊等武器,锤因柄短,只能用于近战,在秦汉之世尚未成为军队广泛配备的制式兵器。有趣的是,汉代图像中常见的雷神,却多以乘雷车、持大锤击鼓的形象出现。锤在雷神手里已初具神格,有镇邪崇正的法力。
南北朝时,游牧民族频频南下袭扰,战力卓越,且易于锻冶的锤很受游牧骑兵喜爱。这种被契丹、女真族称为“骨朵”的锤,锤头较小,通常呈圆形、星形或蒺藜形,中间开有孔洞安装短木柄,单手握持,可以在马背上挥击自如,并借助战马前冲之势发挥巨大威力。
随着铠甲在战争中的使用,尤其是隋唐时期具装铠和明光铠的出现,使得士卒的防护能力空前加强,一些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的锋利兵器失去了往日的荣光。特别是宋夏时期,西夏工匠制作出了冷锻甲,对身体的防护作用进一步强化,“利器”愈加力不从心。
此时,锤的作用开始凸显。
尽管锤无法突破铠甲防护,但通过锤头砸击,瞬间产生的巨大动能,能轻易透过甲片传递到人体,对内脏和骨骼造成严重破坏。这种俗称的“内伤”,看不到人体表面的创口,却往往是致命的。
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唐宋以后,中原军队也装备了少量的锤。但骑兵作战还是以刀枪为主。北宋曾功亮《武经总要》载有两种锤,一呈蒺藜形,称为蒺藜骨朵,一呈蒜头形,称为蒜头骨朵。这两种锤在宋军中装备不多,属杂兵之列。
相比中原地区,北方的游牧民族更善于用锤。《辽史·兵卫志》记载:辽军骑兵每名战士都配备有锤,近战肉搏,得心应手。当时锤的形状多为瓜形、六棱或八棱。同样,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也配备锤类兵器,一种是六棱形的瓜锤;另一种是柄部用铁链系住锤头的六角锤,均为元军近战搏击的利器。
持锤武士.宋人却坐图轴(局部)
从宋代开始,锤除用于作战,还用于宫廷仪卫等场合,并以其数量的多少来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此风直至清代,仍相袭不绝。在一些重要的礼仪场合,盛行一种仪仗器——“金瓜”,即表面被涂成金色的大瓜锤。“金瓜”有铁制,也有铜制,锤首鎏金鋈银,装上长柄,根据形态,又有“立瓜”或“卧瓜”之称。
“金瓜”不仅是仪仗用器,同时也可作刑具之用。古代殿堂上,金瓜击顶是无数官员的噩梦。据说,用“金瓜”击打头顶,可使受刑者天灵盖破碎,血溅当场,顷刻死亡。场面十分血腥恐怖。即使没有立即毙命,肉体也会遭受剧烈而持久的痛苦。故此古代帝王常用这方法来统慑朝廷、震嚇百官。
在朝堂之下,锤一直沿袭着暗杀利器的传统,而且成功率颇高。元至元年间,益都千户王著为除去权臣阿合马,选用的武器就是一柄铜锤。靠着宽大袍袖的遮挡,王著发动突袭,一锤下去,阿合马倒地身亡。一代权相,就此落幕。
明代出现了一种飞锤。锤头没有装木柄的銎孔,只铸有半环形钮。通过环钮系上绳索,投掷击杀敌人。锤飞出的时候,快似流星,时人又把它叫作“流星锤”。明天启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中记载了它的使用方法,“锤有二,前者为之正锤,后面手中提者为之救命锤。”使用时,前锤用于击敌,后锤则用于防备。如果一击不中,还可用后面的锤以防不测。
作为游牧民族,女真人在入关前十分重视用锤,还专门设有铁锤军。定鼎中原后,除清军绿营兵卒中配备有短柄双锤,战场上几乎见不到锤的影子。但一些膂力过人,擅长用锤的将领,还热衷于用锤。
号称“大清第一武臣”的岳钟琪,据说使用的双锤重达一百多斤。《清史稿》本传明确记载:(岳钟琪)“临阵挟二铜锤,重百余斤。”
随着火器时代的到来,锤——这种小众兵器更是没了用武之地,只在民间武术界尚得以传承。清末,人称“北直廉吏第一”的李秉衡,精通武艺,他经常进行私查密访,为防人暗算,随身携带一柄铜锤以自卫,因而又有“铜锤李”之称。
绿营双锤
而在清人魏禧的《大铁椎传》中,作者索性用大铁锤来命名这位有识见、有气节、精武艺的江湖异人。大铁锤已化身为其精神的象征。
历史上以使锤出名的战将当属宋代的岳云。《宋史》载:岳云“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辙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登城。攻下随州,又攻破邓州,襄汉平,功在第一。”宋代的“斤”比今天略重,一名十二岁的少年,能舞动如此沉重的铁锤攻城拔隘,不得不让人惊叹他的天生神力。
每回出战,岳云总是手持一对铁锤,勇不可当,逢战必胜,于是军中称他为“赢官人”,意即常胜将军也。岳飞见岳云能力不凡,于是将岳家军的精锐——背嵬军交由他统率,岳云也靠着这支部队屡建奇功。
经后世演义小说的推波助澜,大锤岳云的形象被演绎得神乎其神。在《说岳全传》里,他甫一出世就锤震金营的金蝉子,两战陆文龙,大闹朱仙镇,端的勇猛无敌。小说作者还围绕岳云这一核心人物,为他搭配何元庆、严成方、狄雷等三人,打造出一个锤将天团。同时,为他们手中的大锤各自赋予响亮的名头,比如“擂鼓瓮金锤”、“八棱梅花亮银锤”、“黄铜窝瓜锤”、“镔铁轧油锤”等等。
这种俗称“四猛八大锤”的组合在明清时的小说戏曲里成为惯例,如《刘秀传》中的公孙阳、马逵、李金龙、冯迁郎;《隋唐传》中的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师泰;《薛刚反唐》中的薛葵、白文豹、秦文、熊天庆;《大明英烈传》中的朱沐英、李文忠、刘辅、赵继祖;《三剑侠》中的韩忠、韩孝、韩勇、韩猛……
其中最为妇孺熟知的李元霸,也是年方十二岁,生得嘴尖缩腮,相貌丑陋,但力大无穷,惯用两柄缸大一般铁锤,两锤重达八百斤,打遍天下无敌手,名列隋唐第一条好汉。
李元霸在四明山匹马双锤,打得二十三万反王大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逼迫十八路反王跪献降表。隋末一众名将,皆成手下败将,就连骄横了一辈子的天宝大将军宇文成都在他面前都走不了一个回合。如此神勇战绩,堪称空前绝后。
有趣的是,《隋唐演义》塑造了另一个使锤的人物,与李元霸正好形成映衬。读来颇为滑稽。这个名叫齐国远的人物,以两柄超级大锤作为兵器,锤头是别人的四个大。对手一见如此大锤,大多望风而逃,殊不知,这对锤头是木拼纸糊而成,里面放着辣椒粉和石灰粉,只有锤柄是铁的。
齐国远就靠这对假大锤吓跑了不少名将。
南海一磐石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