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爸爸妈妈,都会给孩子读绘本,但绘本怎么读,其实是有讲究的。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给孩子读绘本:
给孩子读《小红帽》绘本的时候,一开始也是一边看绘本一边讲故事。不过,当讲到狼把外婆吃掉后,先停下来,问孩子一个问题: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等孩子根据自己的思路,说出他认为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情节后,再接着把故事讲完,然后问他:你觉得狼是大坏蛋吗?狼为什么一定是坏的呢?
试着对比一下这两种读绘本的方式,发现差别在哪儿了吗?
在读绘本的过程中,加上提问的环节,孩子的参与度一下子就变高了,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听众,而是一个读绘本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开始产生了思考,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如果我们仅仅给孩子把故事读了一遍,而没有提出任何问题来帮助他思考,那孩子可能就会像甜甜一样,听完一个故事后什么想法都没有,或者只能全盘接收一些大人们的“权威”说法,比如狼都是大坏蛋。本来可以好好培养和锻炼他思维能力的“读绘本”时刻,就这样被白白浪费了。
那在读绘本的过程中要如何提问,对孩子来说才是有用的呢?
实际上,我们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产生思考,能搞清楚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并且有自己的观点,甚至能够去理解或者去质疑别人的想法。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现在教育圈非常热门的词汇,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孩子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盲从盲信,能理性分析问题,这样才能辨别信息的真假。所以很多教育专家、教育产品都在强调其重要性。
那从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目的出发,我们在读绘本时的提问就不应该只是随随便便问的,而是要有一个进阶的过程在里面,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步来进行。还是以《小红帽》为例。
第一步:根据故事情节提问
故事中,我们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问:“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让他试着自己推测剧情的发展。这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为什么会发生,锻炼他的推理能力。
当狼吃掉外婆,并且打扮成外婆的样子,打算等小红帽到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停下来,问问孩子“你觉得接下来狼和小红帽之间会发生什么呢?”。
故事后,我们可以这样问:“为什么……会发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如果……没发生,会怎么样?”
“为什么小红帽和外婆会被狼吃掉呢?”
“如果你是猎人,你会怎么做?”
孩子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除了能加深自己对故事的印象,还会主动探索故事情节,去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产生自己的思考。
第二步:引导孩子去质疑故事情节
当孩子已经有能力去思考事情的因果关系之后,接下来我们的问题还可以进阶——我们可以继续问:“你觉得……”,然后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反驳他。这是为了锻炼他从反面或者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家长:为什么要把狼写成大坏蛋?
孩子:因为狼喜欢吃肉,所以它是大坏蛋。
家长:喜欢吃肉的就是大坏蛋吗?有的人也很喜欢吃肉,那喜欢吃肉的都是大坏蛋吗?
孩子:不是……
孩子在面对我们的质疑时,他能够慢慢意识到,事物都可能有两面性或者多面性,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同时,当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后,也可以通过推理去验证我们的想法。
第三步:跳脱原故事,产生新的思考
当孩子能够从多角度去看待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把问题再上升一个层次——“如果故事从……角度来写,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孩子跳脱出原本的故事剧情,产生新的思考,并且根据自己的逻辑去验证自己的想法。
家长:如果故事从狼的角度来写,会变成什么样呢?
孩子:“狼是会吃人的,它会吃了外婆和小红帽,最后把猎人也吃掉了。”
家长:“那狼有没有可能是好的呢?”
孩子:“狼不吃人的话,也有可能是好的。”
家长:“那狼是好的话,它和小红帽之间会发生什么呢?”
这时候,他可能就会打破“狼是大坏蛋”这个偏见,开始从狼是好的角度思考,他可能会用“狼没有吃掉外婆和小红帽”“狼一路护送小红帽去外婆家”“狼在路上帮助小红帽解决困难”等新的故事情节,来说明“狼是好的”这一观点。
孩子从了解故事情节,到质疑故事,最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创作新的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孩子的思维变化。他不仅仅只是在“听”了,他还有在观察、思考,甚至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他不仅从被动接受故事到主动鉴赏故事,还开始有能力去质疑别人的作品,并且能表达出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想法。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这样慢慢培养出来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给孩子设定问题的时候,不用想什么是标准答案,记住一个原则:凡是孩子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回答,就是好的。毕竟,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名侦探柯南。他能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而不仅仅是盲目地去附和别人,这就已经很棒了。
由此可见,比起单纯地给孩子读绘本,我们不妨稍微多一些耐心、多花一些时间,把一个人读,变成了两个人的讨论,这时候一个《小红帽》的故事,可能在孩子眼里就变成了十个故事。
杭州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心
杭州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