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邀约在宝石山麓的蝴蝶剧场观看一场越剧演出,大家耳熟能详地经典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闲暇之余的精神娱乐,受点传统文化熏陶甚好,欣然前往。
江南之地,奶奶和大姑就很喜欢越剧。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哼唱的“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钦佩,描龙绣凤称能手,琴棋书画件件会”,到现在仍旧记忆犹新。奶奶哼唱地有板有眼,起合转承,极富韵味。大姑喜欢越剧好像比较纯粹,只喜欢听《红楼梦》,而且是徐玉兰,王文娟版本的。“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到林妹妹啊!我来迟了”,循环往复,从不厌繁。说不清大姑是对越剧的执着还是对《红楼梦》的痴迷,大概两者兼而有之,更是对宝黛爱情的钟爱,一种根深蒂固的喜欢。我对越剧可能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并不排斥。我更喜欢看越剧曲目的唱词,优美,质朴,有些曲词的韵律又通俗易懂,
过年的日子,村里为了热闹,会邀请一些戏班来唱戏。在操场居中搭的戏台,小孩子穿梭其间,嘻戏玩闹。各家拿了凳子早早摆好。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锣鼓敲响,唢呐奏起,演员描眉画唇上了戏粧,穿上戏服,戴上行头,有种红红绿绿花团锦簇的味道,记忆中热热闹闹地喜庆氛围。才子佳人,花旦小生,戏里的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大人看得如痴如醉,小孩玩得不亦乐乎。
不是第一次来蝴蝶剧场,记得几年前同样来观看一出江南民调,新版《三笑》。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让人耳目一新,惊喜不断。以越剧为主线,民间小调,评弹歌剧与现代RAP、爵士舞等有机融为一体,不时抛出的各种段子和笑料梗,在传统艺术上大胆创新。各种流行元素和话题,各种网路用语,流行词汇。自拍杆,朋友圈,云计算,小鲜肉,垃圾分类,接地气贴近生活。传统文化与潮流语汇,江南韵味与都市生活无缝衔接。沉浸式的观看和体验有别于传统戏曲模式。
越剧需要突破和创新,需要传承与发扬,兼容并蓄。传统曲目与改编版本各有受众,各取所需。越剧的转型也是为了更符合信息时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念。好像蝴蝶的蜕变,从蛹到蝶,蛹皮裂开,咬开一条出路破茧而出,就像我在蝴蝶剧场里目之所及,展翅高飞,翩然起舞,充满律动的蝴蝶。过程痛苦,结果美好。
原汁原味的新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进场观众有古稀老人,更有青春时尚的年轻人。开场演出,四周安静,灯光开启,童稚的念白由远及近。精致的服饰,靓丽的妆容,舞台造型美仑美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哀婉缠绵。草桥结拜,十八相送,楼台会,熟悉的选段,仿若时空交错,忆起儿时的人事和露天剧场的情境,不免唏嘘。我不太懂越剧的流派,直觉演员的表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小生韵味醇厚,高亢明亮,花旦清丽婉约,细腻柔美。一招一式,一颦一笑,身段,台步,每句台词,都演绎地无可挑剔,完美地诠释古代凄美的爱情故事。最后一场化蝶,无数蝴蝶翩飞,让人惊艳,悲剧美学,令人动容。六幕剧终,演员以扇子为道具,有礼有节,优雅地作揖鞠躬致谢,观众起立鼓掌,久违的戏剧情怀。
走出剧场,戏里的唱腔声韵还萦绕耳畔,朋友感慨地讲起,前几天碰到的一名越剧演员,四十多岁的年纪,身姿挺拔,气质出众,每天练功,从不间断,豪不懈怠。肩颈旧伤,疼痛难忍,只能偶尔抽空去做针灸理疗,虽然她很多时候演的是剧里的B角。戏剧的传承还是有很多人的坚守。无论如何改变和转型,唯一不变的大概都是用心用情的来对待它,无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
江南烟雨里的一声浅唱低吟,水袖轻舞,顾盼生姿,灵动飘逸。很纯粹地去看一场越剧演出,与传统文化的一次邂逅,体验吴侬软语的韵味和魅力,感悟戏里戏外的人生百态。
郑彤霞
潮新闻潮客,即拍即传